..續本文上一頁)而能平正,自然安定。
叁者有相互關系,以心爲主,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心息相依,而達定境。
叁、要修習怎樣才算得定呢?
1、能達到心一境性,就名爲定。
2、定在梵語,是叁摩地(samAdhi),意思是等持。50
(1)等:是平正,不高揚掉舉,不低沈惛昧。
(2)持:是攝持一心,不使散亂。
3、初習定時,系念一境,頓時妄想紛飛,不易安住。念如繩索,使心常在一境上轉,久之妄念漸息;再進,僅偶爾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發起身心輕安,就是得定了。
四、定的種種階段
定有種種階段,由淺入深,即平常所說的四禅八定。現在作一部分的說明。
1、約分別來說──漸離于分別
(1)初禅
衆生心都是有分別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斷的改變所緣,就是不斷的更易行解。習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續,『安住明顯』──心是極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惛昧不覺,便以爲心無分別了。不知道深入初禅,還是心有分別(不易緣,不易解51);還有粗分別的尋(考慮),細分別的伺,所以叫有尋有伺叁摩地。
(2)中間禅
初禅到二禅中間,得中間禅,這才不起粗分別,名爲無尋有伺叁摩地。
(3)二禅
到二禅,連細分別也沒有了,名無尋無伺叁摩地。到此境界,也就不會引發語言了(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52)。
(4)叁禅
到叁禅,直覺得內心平等清淨,所以說:『行舍,念,正知』,但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爲心無分別而證得心體本淨了。
不過約世間法說,二禅以上,就可說超越尋思的無分別定了。
2、約情緒來說──苦樂次第盡
在這欲界,有從生理而引發的苦受,從心理引起的憂受。
(1)初禅
一到初禅,從欲樂煩動而來的憂苦,不會再起了。那時,由于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離生喜樂):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
(2)二禅
到了二禅,雖同樣的有喜樂,但那是『定生喜樂』,不像初得離欲而生的那樣沖動。
(3)叁禅
然喜悅到底是躍動的,所以進入叁禅,稱爲『離喜妙樂』,喜悅也沒有了。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形容極樂,每說『如入第叁禅樂』。當然,這是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系樂』相比的。
(4)四禅
到第四禅以上,樂受也平息了,唯是一味的平靜的舍受。這比起有沖動性的喜樂來,實在是更高的福樂!
禅定階位(四禅八定)(參見p.204-205)
┌─未至定───┐
┌初 禅──┤ ├─有尋有伺地
│ └─根本定───┘
├───────中間定─────無尋唯伺地
│ ┌─近分定───┐
├第二禅──┤ │
│ └─根本定 │
四禅──┤ ┌─近分定 │
├第叁禅──┤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第四禅──┤ ├─無尋無伺地
└─根本定 │
┌─近分定 │
┌空無邊處─┤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識無邊處─┤ │
│ └─根本定 │
四無色定┤ ┌─近分定 │
├無所有處─┤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非想非非想處┤ │
└根本定───┘
四禅之禅支:53
初禅五支
1.尋(覺) 2.伺(觀) 3.喜 4.樂 5.一心
離生喜樂地
二禅四支
1.內淨 2.喜 3.樂 4.一心
定生喜樂地
叁禅五支
1.行舍 2.正念 3.正慧(方便)4.身樂 5.一心
離喜妙樂地
四禅四支
1.行舍 2.念清淨 3.不苦不樂 4.一心
舍念清淨地
戊六、類別(p.122)
四禅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一、四禅及四空處
1、說到定法的淺深階段,先是四根本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禅是梵語(dhyAna),靜慮的意思,比較的「定慧均等」54,所以佛法是特別重視此禅的。
2、四禅以上,有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是世俗的唯心定;定心更深了,慧力卻反而昧劣。
四禅四空處,總稱八定。這是世間共的,外道也能修得。約定力淺深來說,這是定的由淺而深的全貌。
二、四無量心
1、慈、悲、喜、舍之定義
慈:是願人得樂;
悲:是憐憫衆生的苦痛;
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
舍: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
修得四禅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于初二禅)。55
2、爲什麼叫無量?
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衆生,充滿慈悲喜舍心,而願衆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衆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爲無量。56
3、修定福業
佛說的修定福業,多爲在家人說,就著重此四無量。如此存心,念念不失,與儒家的仁,耶教的博愛,有相通處。這本是共世間的,人間的至德,往生天國的法門。
佛說的這些諸定法,要依著次第而一步步修習。由初禅而二禅,二禅而叁禅,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不能躐等的;不過修習純熟了,也可以超次第或逆次第而修。
丙叁、抉擇(p.124)
布施多雜染,禅定向獨善,依人向佛道,戒行爲宗要。
一、想依人身而漸向佛道,在叁福業中應多修什麼呢?應重于持戒。
1、布施
世人的修集布施福業,多不能如法,多雜有煩惱染汙。不論施福怎樣廣大,如不修戒行,那連人身都不可得,只能在旁生,餓鬼,阿修羅中享癡福,前途萬分危險。
2、禅定
修禅定,當然是殊勝的,但在修行時,厭離五欲,或者隱遁山林,專重自己的定樂,走向獨善的途徑。等到報生二禅以上,都是獨往獨來的。這對于實現和樂人間,而趨向化度衆生的菩薩行,是不大相應的。
3、持戒
希望來生不失人身,並能依人身而漸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爲宗要。初學菩薩的,名十善菩薩,也是著重十善行的。
二、叁福業的相互關系
1、有戒無施: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間;即使貧窮,也不一定障礙學佛。
2、有戒有施: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廣大福業,那更好了。
3、有戒無定:有戒而沒有定,不失人身。
4、有戒有定:有戒而深修定法,反而會上生長壽天,成爲學佛的大障礙。
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爲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爲這與利益衆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乙叁、修習正念
丙一、六念法門
丁一、應機(p.125)
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
丁二、修法
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
丁叁、效益
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一、佛說六念法門的因緣
有些人,心性怯弱,多有種種的怖畏。如夜晚獨行,或個人獨住靜室時,怕神怕鬼。又有怕病的,怕死的,怕死後墮落的。內心充滿憂愁變悔,弄得苦惱不堪。像這些心性怯弱怖畏的,佛說應修「六念」法門。
念:是系念,憶念,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轉。
念:是習定的方便,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亂,淺的也能念念相續。
二、什麼是六念呢?
1、念佛
念佛的相好莊嚴;智德、恩德、斷德等功德。57
2、念法
念佛的正法,是清涼能得解脫的。如能受持奉行,什麼時候都能通達證知。
3、念僧
念聲聞僧的四雙八輩,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功德,是世間福田。又念菩薩僧,大悲大智,自利利他。
這是系念叁寶功德,自己歸向叁寶,爲叁寶所攝受護持;自心安住叁寶的清淨威德中,便能離惡覺,離欲染,也就能離去憂悔怖畏了。
經中比喻說:如帝釋與阿修羅作戰,帝釋的部屬,那伽、夜叉等,望見了帝釋幢(等于帝釋的帥旗),就會勇氣百倍。58
衆生如正念叁寶功德,深信自己爲叁寶所攝受護持,心得安定,那還有什麼畏怯呢?
4、念戒
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淨戒。
5、念施
自己憶念到,曾在福田中,修習如法清淨的布施。
6、念天
自念曾修施戒功德,所以能得七寶莊嚴,勝妙福樂的欲界天報。
叁、由念而引發堅定的信解
系念叁寶功德,從歸信叁寶而來。如極樂世界,也還是『念佛、念法、念僧』。如真能圓滿的歸依叁寶,也就會正念叁寶。無論是系念叁寶功德,憶念施、戒、天功德,都是由念而引發堅定的信解。深信叁寶的攝護,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堅定不疑,自然是如入…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