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形寿受持。
2、归依是志向三宝的信愿,受五戒是归向三宝的实行。
3、归依而不受持五戒,只可说假名优婆塞,假名优婆夷,实只是假名归依而已。
归依时说:『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这就是誓愿受戒。
戒是本于慈悲的自通法,所以以不杀生──护生为本;不盗,不邪淫等,都是护生的分别说明。有人译『护生』为『舍生』,更明显的是举五戒中不杀生戒为例(受戒时,不一定要说明一切戒条,受比丘戒也如此)。
所以归依后再受五戒,不过分别戒相而已。
4、真诚的归依三宝,是不会不受持五戒的。有信仰而无行为的改善,便是缺乏真实信仰的明证,算不得圆满的优婆塞。
5、然如来大慈,觉到在家士女的习染深重,一时不容易清净的全部受持;如严格了,反而会不敢来亲近三宝,所以又随各人能持的多少,说有一分(持一戒的)优婆塞,少分(持二戒的)优婆塞,多分(持三戒、四戒的)优婆塞,满分(持五戒)优婆塞──四类。41所以在归依三宝的在家弟子中,以能持五戒清净的为上上。
四、持五戒为众福之所归
1、受五戒而能持戒清净的,那可说是众福之所归;如得了摩尼宝,一切珍宝都会来归集一样。由于持戒,现生不犯国法,受到社会的尊重,真是人天欢喜,天龙护持。邪恶的鬼神,退避都来不及,所以事事吉祥。
2、持戒的,不作一切罪恶,心地清净,报生人间天上;也可为定慧所依,引发出 世功德。五戒的功德,实在说不尽!
庚二、八戒(p.112)
加行日夜戒,随顺出离者。
一、八支戒(八支斋戒,也叫近住戒)
1、不杀生
2、不盗
3、不淫:在受戒的期限内,就是夫妇的正淫,也绝对禁止,与出家人相同,所以但说不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此与五戒相同,唯除不淫有别。
6、不香华鬘严身、歌舞观听:是不得涂脂抹粉插花,及严丽贵重的首饰;
歌舞是不能看不能听的,当然自己也不可作。
7、不得坐卧高广严丽的床座
8、不得非时食(过午不食)
后三戒,与出家人相同。
二、加行日夜戒,随顺出离者
1、八戒中的不非时食,名为斋。在家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对于出家生活,却非常钦慕。所以佛制八戒,为在家弟子的加行,一日一夜持戒。这是随顺出离行者──阿罗汉等,学习谨严淡泊的出家生活。受此戒的,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所以叫近住戒。
2、五戒是终身持的,但到底是在家的德行,所以短期来学习出家行,受此八戒。如再加受不捉持金银戒,就是正式出家的沙弥戒了(*将第6戒分为二)。
三、佛制一日一夜受持八支斋戒
八支斋戒,佛制一日一夜受持,一般都在六斋日──每月(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是印度习俗布施修善的日子。这一天早上,大抵到寺院里来,请阿阇黎传授这日夜戒。当天持戒,不得毁犯,到了明日天光,东方发白,就宣告完毕。下次要持戒,再来请师长传授。在家人,不可能长期过着出家生活,所以佛制一日一夜受持。但有的以为:不必限定一日一夜,随受戒人的发心,三日、五日、一月,都没有不可以的。
四、五戒与八戒的功德
1、比起五戒来,八支斋戒要精严得多。但五戒终身受持,也自有胜过八支斋戒的地方。所以五戒与八戒的功德,随持戒的受持情况而定,很难说谁优谁劣。
2、五戒为在家弟子的正常戒行;进一步的学习出家生活,才偶尔受持八支斋戒。但也有不能终身受持五戒,却发心短期修此八支斋戒。虽属例外,但佛法以导人向善为主,所以也认为可以。
己二、生善
庚一、十善
辛一、德目(p.114)
不杀盗邪淫,不妄语两舌,不恶口绮语,离贪瞋邪见。
辛二、价值
诸善之根本,佛说十善业,人天善所依,三乘圣法立。
一、十善业也称十善戒
1、十善业也称十善戒。在如来制订的律仪──有授受仪式的律仪中,并无十善业。但依《华严经
十地品》,《优婆塞戒经》等,《入中论》,《摄波罗蜜多论》等,同说十善业道为菩萨戒。
2、从《阿含经》以来,十善业为主要的德行,与五戒并称。佛法中,戒(zIla)与律仪(saMvara),是同而又多少不同的。无论是自誓受,从师受,都是戒,根本为十善业。依据修学者环境,根性,制订不同的应守规律,如五戒,八戒等八种律仪(摄尽声闻法的戒律),是戒,也是律仪。所以在这戒福业中,再说德行根本的十善业。
二、十善业
十善业,分身口意三类。42
1、身善业有三: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与五戒的前三相同。
2、语善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1)不妄语:与五戒同。
(2)不两舌:不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3)不恶口:不说粗恶语,冷嘲热讽,尖酸刻薄的批评,恶意攻讦43等。
(4)不绮语:不说无意义语,浪费时光,有害身心。
十善业的重视语业,正说明了这是人类和乐共处的根本德行。
语言的传达,虽说『人口快如风』,到底还不易传播。自从有了文字,就能传远传久;加上近代发明的电话,电视等,这一世界的人类意识,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满了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黄色黑色等),我们现在正进入这样的世界。宣传建设人类的永久和平,而违反人类的正常德行,真是缘木而求鱼了!
3、意善业有三: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
(1)离贪欲:对于他人的财物等不起贪恋心,安分知足,离贪欲心。
(2)离瞋恚:对他不起瞋恚忿恨心,不作损害他人的设想。
(3)离邪见:就是正见,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凡夫圣人等。
意业虽是内心的,但发展出来,就会成为身语的行为。
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离十恶,行十善,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
三、善业的根本,佛说十善业
1、在大乘法中,这是菩萨戒;也是声闻,缘觉,天,人── 一切善行的根本,所以说:人天善所依止,三乘圣法由之而成立。
2、在佛法中,十善业是彻始彻终的德行。
如《海龙王经》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44。
又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45。
丁三、定福业
戊一、动机(p.117)
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
戊二、前提
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
有人以为:布施是积极的利他的善行;持戒仅是克己的消极的德行;修定,这有什么福善可说呢?不知道佛法以『自净其意』46为关捩,而在世间法中,唯有修定才能达成这一目的。
一、为什么要修定?
理由非常多,但主要是,认为这个罪恶的现实人间,有两大症结,非修定不能对治。
1、欲乐
人类对于物质的欲乐,适合自己情意的色声香味触,及男女的欲乐,都是贪恋不舍的。现在的欲乐,耽着不舍。过去的欲乐,念念不忘。未来的欲乐,盲目的追求着。这些欲乐,没有的苦求不已;得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忧苦得了不得!试想:人间的一切问题──社会,经济,政治等一切,那一样不是为了大家的贪求欲乐而存在。欲乐是不可着的,如刀头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接着是割舌的苦恼。
2、散乱
人心是散乱的,比猴子的躁动还厉害若干倍。由于内心的散乱,情意容易冲动,认识不能明确(散乱重的,连世间学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一味随着环境而转动。散乱为引起颠倒烦恼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于多忧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
修定才能不受欲乐的系缚,不为散乱所娆乱,心地明净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
二、修习禅定必须有两项准备
修习禅定,不可不先有两项准备,否则可能会弊多于利。
1、依于慈心
修定,不是为了好奇,不是企图满足无限的欲乐,延寿长生,或者为了引发神通来报仇;要存着慈念,就是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习成就。成就了,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如聚众作乱等。
2、住于净戒
必须受持净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业不端,修定就会招魔着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结果是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
三、确信修定最为安乐
在未修前,应确信:在世间法中,修定是最为安乐的。世间乐,莫过于五欲之乐,男女淫乐是最胜了,但比起定乐来,简直不可比拟。定中的喜乐,彻骨彻髓,『周遍浃洽47』,如大雨滂沱,从沟渠到池沼,到处大水遍满一样。如能确切信解,修定能引发世间无比的喜乐,那在修习时,就能不系恋外物的欲乐,持之以恒,不断不懈的修去。
戊三、方法(p.119)
调摄于三事,
戊四、境界
心一境名定。
戊五、阶段
渐离于分别,苦乐次第尽。
一、调摄之定义
说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不外乎调摄身心。
1、调
是调伏,调柔,人心如浍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贴温柔,随自己的意欲而转,所以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
调又是调和,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到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
2、摄
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勿让他散乱。
二、调摄的对象
调摄的对象,有三事──身,息,心,如《小止观》等说。48
1、调身
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不得随便动摇,也不使身体有紧张积压的感觉。闭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49
2、调息
调息──呼吸,要使之渐细渐长,不可有声,也不可动形,似有似无,但也要渐习而成,不可过急。
3、调心
调心,使心系念缘中,不散乱,不惛沉,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三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