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二章、聞法趣入▪P4

  ..續本文上一頁」釋尊本人也是因善知識故,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並度化衆生,令其脫離生死。如果釋尊往昔沒有親近善知識的話,也終必無法得到燃燈佛授記。

  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8,大正24,398b29-c11:

  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作如是念:『善知識者是半梵行』,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語:『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衆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何以故?阿難陀!我由善知識故,令諸有情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得解脫。若離善友無如是事。阿難陀!于我所說應勤修學。」

  在此律典中,阿難陀對于「善知識爲何是半梵行之理由」作了說明。修行者是透過善知識,而得以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而佛則說:「善知識者是全梵行。」其理由是:親近了善知識,在善知識的熏陶之下,便能不再造作諸惡,進而常修衆善,而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之相。(此處說: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之相」,不是說:已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若得與善知識同住,不斷的接受善知識的引導,乃至究竟涅槃,亦能無事不辦。在這個意義下,故說「善知識是全梵行。」

  接著佛說他本人也是因善知識故,才脫離生死 ; 而佛不是自己了脫生死就好,更令弟子們同得解脫。這樣子輾轉相傳,就能法身長在,如果沒有善知識的話,就一切無法成辦了。

  《增一阿含》與《雜事》所述,包含了上述 A與B兩個層面,釋尊本身就是善知識,然而釋尊也還是因善知識而了脫生死的。

  (叁)綜上所述,可歸納以下幾點:

  1、「善知識」不必限于功行圓滿的佛,「善知識」有可能是佛,也有可能是其他人。或許可以進一步說:從發心到了脫生死,善知識不必限于同一個人。有的人雖然未功德圓滿,卻能讓我們發心修學佛法 ; 有的人自己有修證,又能指導修行者斷惑證真,這些都不妨稱之爲「善知識」。

  2、「爲什麼善知識是滿梵行?」從經、律的解說是:由于親近善知識,不再造惡,進修衆善,乃至脫離生死,從這個意義來說「善知識是滿梵行」。並非「滿梵行的才可以稱爲善知識」。

  (四)1998年8月3日,厚觀法師于南投拜見了導師,請教《成佛之道》(增注本)p.45中有關「親近善知識,清淨梵行是否已經完成」的問題。導師的解說,要點如下:

  1、 一般說的「梵行」,就是「清淨行」,特別是「不染愛欲」的行爲。出家人持不淫戒,雖然有的尚未得禅定,未完全斷欲,只要不犯淫戒,也是修梵行。

  2、 《雜事》是屬于戒律,重在「行爲」,強調與善知識共住 ; 與《經》之重在從善知識「聽聞法義」稍稍不同。有些經從「善知識」這邊來談,我(導師)的重點則是從「親近善知識」這邊來談。

  3、 善知識不應該局限于佛,凡能引導我們走上正道,能幫助我們增長戒、定、慧的,都可以稱之爲「善知識」。

  4、 我(導師)在《成佛之道》中說「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完成」的意思,當然不是說「一親近善知識,所有的清淨梵行就通通已經完成了」。我的意思是說:「親近了善知識,一直在善知識的熏陶、引導之下,不再造惡,不再有染汙,就可說是清淨啰!這樣一直修下去,雖然還沒有成就,也可說早晚會圓滿成就的。就像一個人從高樓摔下來,雖然在半空中還沒死,但我們可以說他已經死定了。所以我在《成佛之道》中加了『可說』這兩個字,並非說『親近善知識的當下,圓滿清淨梵行就通通已經完成了』。」

  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大正19,106c)。

  2 (1)《大毗婆沙論》卷1(大正27,2b):「多聞能知法,多聞離不善,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2)《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引《聽聞集》頌(卷1,9上)。

  3 參見《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6a14-15)。

  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大正19,130c)。

  5 (1)《攝大乘論釋》卷3(大正31,333c):「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2)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134以下。

  6(1)「老病死」,見《雜阿含經》卷46(大正2,339c)。

  (2)「貪恚癡與老病死」,見《雜阿含經》卷14(大正2,95c)。

  7 《大智度論》卷22(大正25,225c20-21):「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

  8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引經(11頁上)。

  9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11頁下)。

  10(1)《雜阿含》卷30(843經)(大正2,215b14-c1):「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爲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複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爲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複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2)《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2(大正26,458b)。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27頁):「《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1)具慧形貌正,(2)潔淨姓尊趣注法,(3)大辯勇悍根調伏,(4)和言能施有悲愍。(5)堪忍餓渴及苦惱,(6)不供婆羅門余天,(7)精悍工巧知報恩,(8)敬信叁寶是良伴。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爲下邊際。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複同此。故于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爲下邊際。」

  12 (1)《佛說大般泥洹經》卷4(大正12,875c29-876a10):「佛複告迦葉:有四種人,于此大般泥洹經,能趣正法,護持正法,能爲四依,多所度脫,多所饒益,出于世間。何等爲四?

  一者、凡夫,未離煩惱出于世間,多所度脫多所饒益;

  二者、得須陀洹、斯陀含果;

  叁者、得阿那含;

  四者、得阿羅漢。

  是四種人爲真實依,多所度脫,多所饒益。彼凡夫人者,自持戒德,威儀具足,爲護法城,于如來所聽受正法,誦持義味,廣爲人說,能自少欲。複爲人說大人八念,化諸犯戒,悉令悔過;善知衆生種種語言,習行菩薩護法功德,是名第一凡夫菩薩。」

  〔大人八念:參見《中阿含.74八念經》(大正1,540c-542b)阿那律陀:(1)無欲(2)知足(3)遠離(4)精進(5)正念(6)定慧(7)智慧(8)不戲、樂不戲、行不戲。〕

  (2)《大般涅槃經》卷6(大正12,639b)。

  13 《論語》「述而」。

  14 參見《大智度論》卷96(大正25,733a26-c19)。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引經(22頁上)。

  16 (1)《雜阿含經》卷27(大正2,195b)。

  (2)《增一阿含》卷40〈九衆生居品44〉(10)(大正2,768c5-769a4)。

  17 《華嚴經》卷64〈入法界品39之5〉(大正10,345b9-21):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門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滿足大悲水故。」

  18 長壽天:《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39a6-11):「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

  或說無想天,名爲長壽,亦不任得道故。

  或說從初禅至四禅,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19 「八難」(八無暇、八非時、八不閑),參見:

  (1)《中阿含經》卷29,第124經《八難經》(大正1,613a29-614a11)。

  (2)《長阿含經》卷9,10《十上經》(大正1,55c5-21)(「八難解法」、「八不閑」)

  (3)《增一阿含》卷36〈八難品第42之1〉(大正2,747a-c)。

  (4)《望月佛教大辭典》(五),頁4221下~頁4222中(「八難」條)

  20 生惡趣者多,生善趣者少:《雜阿含經》卷16,(442經)(大正2,114a21-c19)。

  21 盲龜浮木:《雜阿含經》卷15(406經)(大正2,108c6-20)。

  22 人類的特勝:

  (1)《長阿含》卷20(30經)〈世記經

  忉利天品〉(大正1,135c5-25):「閻浮提有叁事勝郁單曰(北俱廬洲)。何等爲叁?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叁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以此叁事勝郁單曰。……閻浮提人以此叁事勝四天王。……閻浮提人亦以上叁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2)《起世經》卷8(大正1,348a7-b5):「閻浮提人有五種事勝瞿陀尼。何等爲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叁者閻浮佛出世處,四者閻浮是修業地,五者閻浮行梵行處。……有五種勝諸天種輩,如上所說。」

  (3)《大毗婆沙論》卷172(大正27,867c19-25):「契經說:人有叁事勝于諸天:一勇猛;二憶念;叁梵行。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由此因緣故名人趣。」

  (4)《大智度論》卷65(大正25,516a6-9):「如經說:閻浮提人,能精進,書持精學,正憶念。如經說:閻浮提人以叁因緣,勝諸天及欝單曰人:一者、能斷淫欲;二者、強識念力;叁者、能精勤勇猛。是閻浮提人,能書寫、讀誦、受持,以是故諸天來下,禮拜般若經卷,或欲聞說。」

  23 人間是諸天所仰望的樂土:《增壹阿含經》卷26〈等見品第34〉(3)(大正2,693c9-694a9)。

  24 《四十二章經》(大正17,724a)。

  25 《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14,528a)。

  26 《瑜伽師地論》卷61(大正30,643c)。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3(40頁下)。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3(40頁下)。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3(40頁下)。

  30 《妙法蓮華經》卷3(大正9,20b)。

  31 《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5a)。

  32 《妙法蓮華經》卷1(大正9,9a)。

  33(1)《大般涅槃經》卷36(大正12,580b18-20):「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2)《大毗婆沙論》卷6(大正27,26c17-21):「複次爲止谄曲及愚癡故。謂波羅衍拿是婆羅門種,雖有智慧而阙淨信,無信之慧增長谄曲。爲止彼谄曲故說信爲頂。新學苾刍是釋迦種,雖有淨信而阙智慧,無慧之信增長愚癡。爲止彼愚癡故說慧爲頂。」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二章、聞法趣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