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

  《成佛之道》

  〈第叁章、五乘共法〉

  釋開仁編.2006/12

  一、佛法的下士道

  發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門,是佛法中的下士道。這也就是出世聖法的根基,所以名爲五乘共法。這是說:修出世的叁乘聖法,雖不求人天果報,但不能不具足這人天功德。如但以求生人間天上爲目標,就名爲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間法。如儒家,近于人乘;道教、耶教、回教,通于天乘。

  二、歸依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佛法並沒有說,求生人間天上,非歸依叁寶,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可是,如歸依叁寶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爲穩當,而且已進入佛乘的大門。只要向上勝進,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他宗教,雖也能生人生天,但沒有在叁寶中積集善緣,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執(宗教的成見)。對依人天法而進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貫通,反而壅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間,天國,歸依叁寶,在佛法中修行,也比歸信其他宗教好得多!

  甲一、皈信正修

  乙一、總敘正修(p.64)

   正信歸依者,應修于正見,及修于正命,勝進不爲難。

  一、正見與正命爲正信歸依者修學五乘共法的下手處

  1、在學佛的「理解」方面──先修「正見」。

  2、在學佛的「行爲」方面──先修「正命」。

  佛曾說:正見與正命的人難得。對這二項,如能修習成就,那勝進也就不爲難了。向上修學出世法還不難,何況求生人間天上呢!

  二、何謂「正見」?

  1、「見」與「知識」不同

  正見,是正確的見解,「見」與「知識」不同,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所以正見是『擇善而固執之』1的。學佛要有正見,如開始旅行,要對旅途先有一番正確的了解,而確信這是到達目的地的正路。

  正確的認識,不一定成爲正見。如現在聽說地球繞日而轉,可說是知識;但伽利略爲了這一知識,不惜爲基督教所迫害,囚禁,這才是見。所以,要將正確的知識,時時修習,養成堅定的正見。

  2、兩類正見

  正見,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五乘共法中,還只是世間的。正見雖只是堅定不移的見地,但力量極強,如經上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2

  叁、何謂「正命」?

  1、正命的重要性

  命是生存,生活。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爲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惡,都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

  2、在家衆的正命

  學佛的在家衆,不但要是國法所許可的,而且還要不違于佛法的。如以殺生(如屠戶,獵戶等),盜,淫(如賣淫,設妓院等),妄語(以欺騙爲生,走江湖的,多有這一類),酒(如釀酒,設酒家等)爲職業的,佛法中名爲『不律儀』3,是邪命,障礙佛法的進修。

  3、出家衆的正命

  出家衆,凡依信衆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營醫(完全義務,不犯)、蔔、星、相等爲生,或設法騙取信施,就是邪命。

  4、與佛法相應的正命

  如法的經濟來源,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費態度,是正命。要這樣,才能與佛法相應,否則人身也許不保,還說得上了生死嗎?學佛而不修正命,也許就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學佛法,一定要職業合法,甯可短期內因職業改變而受到苦痛,決不能長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乙二、別敘正見

  丙一、總陳四見

  丁一、總標(p.66)

  所說正見者,人生之正觀。

  一、正見就是正確的人生觀

  上面所說的「正見」,到底是什麼?依人世間的正見來說,就是人生之正確見解;也就是正確的人生觀。觀察人生的意義,人生應遵循的正道,從正確觀察而成爲確信不移的定見,便是正見。對于修學佛法,正見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樣。

  二、在家信衆不容易得正見

  佛曾說:得正見的,特別是在家信衆,極爲難得。

  ◎如有人虔誠的信仰叁寶,樂善好施,明白佛理,看來是一位典型的良好佛弟子。可是衰老到來,有的就聽人胡說,爲了什麼營養問題,素食幾十年,又重開殺戒。

  ◎有的遇到疾病纏綿,一時不得全愈,于是求神,問蔔,扶乩,求耶稣…。

  ◎有的經濟情形不好,就去求財神;爲了想中獎券,去仙公廟求夢。

  ◎有些人修持精進,到了晚年,爲了愛著身體,就去修精煉氣,向外道看齊。

  這都是正見不具足,不能修成堅定不移的確信,這才身體與環境不良,就動搖而轉向了。學佛的,慢談了生死,開悟,先修成正見再說。

  丁二、別敘

  佛說的世間正見,經中說有一定的文句,現在略分爲四類。

  戊一、有善有惡(p.67)

  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善行不善行,佛子應谛察。

  一、正見有善有惡

  確信我們的起心作事,有善的與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與不道德的。佛法的正見,從確見世間(出世間)有「道德的定律」著手。如堅決的否定道德,那便是邪見了,如印度的六師外道,懷疑哲學,唯物論的順世外道等。

  二、善與不善之標准

  1、從自己的內心說

  心淨是善的;如或不淨,那就是不善的。

  我們的內心,經常有一些煩動惱亂(煩惱)的不淨因素,如不起雜染的煩惱,而心起清淨的因素,就是善。這如與貪、瞋、癡,相反的無貪、無瞋、無癡,崇尚賢善而輕拒暴惡的慚、愧,使心安定清淨的信心,實現止惡行善的精進。這些,都是淨的,善的;反之,如貪、瞋、癡、無慚、無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淨的不善了。

  2、從見于事行的對他影響來說

  如有「利」于他的,是善;如或有「損」于他的,是不善。

  人與人(人與衆生),都有著關系,應該是互助共濟的合作,遵行自他共處的和樂法則。如所作爲而有害于他,那即使有利于己(損他利己),也是不善而不可爲的。如有利于他,那即使有損于己(損己利他),也是善的而應該做的。

  3、從內心與對外影響,決定「善行」與「不善行」的差別。

  行──是動作,內心的動作名意行,身體的動作名身行,語言的動作名語行,這都是有善與不善的,所以說善行不善行。這一切,佛弟子,或繼承佛陀家業的佛子,應該審谛的觀察。不但要確實信有善與不善,而且要分別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修成堅定不移的正見,作爲我們起心作事的准繩。

  戊二、有業有報(p.69)

  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

  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

  一、正見有業有報

  有善有惡,這除少數的邪見而外,一般人都是信認的。可是,善與惡,約行爲的價值而說,自有他應得的果報。如不能對此有定見,那在某種環境下,善惡的信解就會動搖了。4

  二、有報必由業

   一切衆生所有的一切果報,必然是由于業力所招感。有業然後有報,有種種不同的業,所以有各各不同的報;業是非常多,非常複雜的,所以果報也是極多而又是極複雜的。

  叁、什麼是業?什麼是報呢?

  1、業──是事業,是動作。我們的內心,身體與語言的動作,凡由于思力──意志力所推動的,都是業。但現在所要說的,指從我們身口意業的或善或惡的活動,而引起的一種動力;這是道德與不道德的價值。行善作惡等事業,如農工的工作勞動。業力,如勞動所得的工價──貨幣。憑工作所得的貨幣──(代表)勞動價值,就能拿來換取適當的用品;所以有某種業力,就能感得某類的果報。

  2、報──嚴密的意義是異熟──異類而熟;這在因果系中,屬于因果不同類的因果。如爲善而得天國的福樂,作惡而墮受地獄的苦痛。依所作的業力,感受苦或樂的報,這是正見的重要項目。唯有這樣,善惡才有一定的價值。

  四、關于業報的意義,應該略說幾項重要的。

  1、微小轉廣大

  微小的業力,是可以轉化爲廣大的。這是說,小小的善業或惡業,如不斷的造作,就會積集而成重大的業力。如《法句》說:『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5。善業也如此。這與古人所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意義一樣。

  還有,如造作害人的惡業,本來算不得重大,可是自己對于這一惡業,時時覺得害得巧妙,害得滿意。這樣的不斷隨喜惡業,小惡的力用會廣大起來,與大惡一樣。同樣的,雖只是小小的善業,如自己能時時生歡喜心,小善也就漸漸的成爲大善了。所以,我們不應該忽略輕業,不可隨喜惡業,而應該隨喜善業才好。

  2、能引或能滿

  種種業中,有一類特強的業力,能引我們感到五趣中的一趣報體,或生天上,或墮地獄,或墮傍生。其中又有種種類別,如傍生中或虎或魚等。凡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得蘊,得處,得界』),成爲某趣的衆生,叫引業。

  還有一類業,並不能引我們感得生死的總報體,卻能使我們對于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叫滿業。

  如生而爲人,盡管萬別千差,而同樣是人,人是引業所感的總報。余如六根有具足與不具足,相貌有莊嚴與醜陋,容色有黑白,目睛有威光或無威光,音聲有優美或粗俗,嘹亮或低滯……這種人各不同的差別,都由不同的滿業而感得。不過,其中還有業報與現生功力(長養)的差別:如人類的目光望遠,有一定的限度(也是人各不同的),這是業力。經藥物,營養,保護,訓練,使達到限度中的極限,或老年而目力很好,就有賴現生功力的長養了!

  3、決定或不定

  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

  (1)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

  (2)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

  (3)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

  (4)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

  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6

  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