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三章、五乘共法〉
释开仁编.2006/12
一、佛法的下士道
发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门,是佛法中的下士道。这也就是出世圣法的根基,所以名为五乘共法。这是说:修出世的三乘圣法,虽不求人天果报,但不能不具足这人天功德。如但以求生人间天上为目标,就名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道教、耶教、回教,通于天乘。
二、归依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佛法并没有说,求生人间天上,非归依三宝,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可是,如归依三宝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为稳当,而且已进入佛乘的大门。只要向上胜进,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他宗教,虽也能生人生天,但没有在三宝中积集善缘,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执(宗教的成见)。对依人天法而进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贯通,反而壅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间,天国,归依三宝,在佛法中修行,也比归信其他宗教好得多!
甲一、皈信正修
乙一、总叙正修(p.64)
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一、正见与正命为正信归依者修学五乘共法的下手处
1、在学佛的「理解」方面──先修「正见」。
2、在学佛的「行为」方面──先修「正命」。
佛曾说:正见与正命的人难得。对这二项,如能修习成就,那胜进也就不为难了。向上修学出世法还不难,何况求生人间天上呢!
二、何谓「正见」?
1、「见」与「知识」不同
正见,是正确的见解,「见」与「知识」不同,见是从推论而来的坚定主张,所以正见是『择善而固执之』1的。学佛要有正见,如开始旅行,要对旅途先有一番正确的了解,而确信这是到达目的地的正路。
正确的认识,不一定成为正见。如现在听说地球绕日而转,可说是知识;但伽利略为了这一知识,不惜为基督教所迫害,囚禁,这才是见。所以,要将正确的知识,时时修习,养成坚定的正见。
2、两类正见
正见,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五乘共法中,还只是世间的。正见虽只是坚定不移的见地,但力量极强,如经上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2
三、何谓「正命」?
1、正命的重要性
命是生存,生活。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经济生活,合法的得来受用,就名为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恶,都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
2、在家众的正命
学佛的在家众,不但要是国法所许可的,而且还要不违于佛法的。如以杀生(如屠户,猎户等),盗,淫(如卖淫,设妓院等),妄语(以欺骗为生,走江湖的,多有这一类),酒(如酿酒,设酒家等)为职业的,佛法中名为『不律仪』3,是邪命,障碍佛法的进修。
3、出家众的正命
出家众,凡依信众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营医(完全义务,不犯)、卜、星、相等为生,或设法骗取信施,就是邪命。
4、与佛法相应的正命
如法的经济来源,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费态度,是正命。要这样,才能与佛法相应,否则人身也许不保,还说得上了生死吗?学佛而不修正命,也许就是中国佛教衰落的原因。学佛法,一定要职业合法,宁可短期内因职业改变而受到苦痛,决不能长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乙二、别叙正见
丙一、总陈四见
丁一、总标(p.66)
所说正见者,人生之正观。
一、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
上面所说的「正见」,到底是什么?依人世间的正见来说,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观察人生的意义,人生应遵循的正道,从正确观察而成为确信不移的定见,便是正见。对于修学佛法,正见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样。
二、在家信众不容易得正见
佛曾说:得正见的,特别是在家信众,极为难得。
◎如有人虔诚的信仰三宝,乐善好施,明白佛理,看来是一位典型的良好佛弟子。可是衰老到来,有的就听人胡说,为了什么营养问题,素食几十年,又重开杀戒。
◎有的遇到疾病缠绵,一时不得全愈,于是求神,问卜,扶乩,求耶稣…。
◎有的经济情形不好,就去求财神;为了想中奖券,去仙公庙求梦。
◎有些人修持精进,到了晚年,为了爱着身体,就去修精炼气,向外道看齐。
这都是正见不具足,不能修成坚定不移的确信,这才身体与环境不良,就动摇而转向了。学佛的,慢谈了生死,开悟,先修成正见再说。
丁二、别叙
佛说的世间正见,经中说有一定的文句,现在略分为四类。
戊一、有善有恶(p.67)
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他,善行不善行,佛子应谛察。
一、正见有善有恶
确信我们的起心作事,有善的与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与不道德的。佛法的正见,从确见世间(出世间)有「道德的定律」着手。如坚决的否定道德,那便是邪见了,如印度的六师外道,怀疑哲学,唯物论的顺世外道等。
二、善与不善之标准
1、从自己的内心说
心净是善的;如或不净,那就是不善的。
我们的内心,经常有一些烦动恼乱(烦恼)的不净因素,如不起杂染的烦恼,而心起清净的因素,就是善。这如与贪、瞋、痴,相反的无贪、无瞋、无痴,崇尚贤善而轻拒暴恶的惭、愧,使心安定清净的信心,实现止恶行善的精进。这些,都是净的,善的;反之,如贪、瞋、痴、无惭、无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净的不善了。
2、从见于事行的对他影响来说
如有「利」于他的,是善;如或有「损」于他的,是不善。
人与人(人与众生),都有着关系,应该是互助共济的合作,遵行自他共处的和乐法则。如所作为而有害于他,那即使有利于己(损他利己),也是不善而不可为的。如有利于他,那即使有损于己(损己利他),也是善的而应该做的。
3、从内心与对外影响,决定「善行」与「不善行」的差别。
行──是动作,内心的动作名意行,身体的动作名身行,语言的动作名语行,这都是有善与不善的,所以说善行不善行。这一切,佛弟子,或继承佛陀家业的佛子,应该审谛的观察。不但要确实信有善与不善,而且要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修成坚定不移的正见,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
戊二、有业有报(p.69)
有报必由业,微小转广大,能引或能满,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诸业不失坏。
一、正见有业有报
有善有恶,这除少数的邪见而外,一般人都是信认的。可是,善与恶,约行为的价值而说,自有他应得的果报。如不能对此有定见,那在某种环境下,善恶的信解就会动摇了。4
二、有报必由业
一切众生所有的一切果报,必然是由于业力所招感。有业然后有报,有种种不同的业,所以有各各不同的报;业是非常多,非常复杂的,所以果报也是极多而又是极复杂的。
三、什么是业?什么是报呢?
1、业──是事业,是动作。我们的内心,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凡由于思力──意志力所推动的,都是业。但现在所要说的,指从我们身口意业的或善或恶的活动,而引起的一种动力;这是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行善作恶等事业,如农工的工作劳动。业力,如劳动所得的工价──货币。凭工作所得的货币──(代表)劳动价值,就能拿来换取适当的用品;所以有某种业力,就能感得某类的果报。
2、报──严密的意义是异熟──异类而熟;这在因果系中,属于因果不同类的因果。如为善而得天国的福乐,作恶而堕受地狱的苦痛。依所作的业力,感受苦或乐的报,这是正见的重要项目。唯有这样,善恶才有一定的价值。
四、关于业报的意义,应该略说几项重要的。
1、微小转广大
微小的业力,是可以转化为广大的。这是说,小小的善业或恶业,如不断的造作,就会积集而成重大的业力。如《法句》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5。善业也如此。这与古人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义一样。
还有,如造作害人的恶业,本来算不得重大,可是自己对于这一恶业,时时觉得害得巧妙,害得满意。这样的不断随喜恶业,小恶的力用会广大起来,与大恶一样。同样的,虽只是小小的善业,如自己能时时生欢喜心,小善也就渐渐的成为大善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忽略轻业,不可随喜恶业,而应该随喜善业才好。
2、能引或能满
种种业中,有一类特强的业力,能引我们感到五趣中的一趣报体,或生天上,或堕地狱,或堕傍生。其中又有种种类别,如傍生中或虎或鱼等。凡由强业而感得一趣的总报体(『得蕴,得处,得界』),成为某趣的众生,叫引业。
还有一类业,并不能引我们感得生死的总报体,却能使我们对于这一报身的种种方面,得到圆满的决定,叫满业。
如生而为人,尽管万别千差,而同样是人,人是引业所感的总报。余如六根有具足与不具足,相貌有庄严与丑陋,容色有黑白,目睛有威光或无威光,音声有优美或粗俗,嘹亮或低滞……这种人各不同的差别,都由不同的满业而感得。不过,其中还有业报与现生功力(长养)的差别:如人类的目光望远,有一定的限度(也是人各不同的),这是业力。经药物,营养,保护,训练,使达到限度中的极限,或老年而目力很好,就有赖现生功力的长养了!
3、决定或不定
业又有决定或不定二类;其中又有时与报的不同。
(1)有的业,要感什么报,是决定了;而在什么时候受报,现生或来生,是不决定的。
(2)有受报的时间是决定了;而所感的什么报,还没有决定。
(3)有所感的果报,受报的时间都定了;这如造作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来生一定要堕落地狱。
(4)也有时与报都不决定的,这大致是轻业。
依古德说:「一切业,都是不决定的。」6
换言之,一切业都有改善可能性的…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三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