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大正14,422b13-21)
…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大正14,422b29-c11)
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大正14,422c12-13)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关。
过千岁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在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大正14,423a26-b5)
(4)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尔时,弥勒佛以大慈心语诸大众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槃常乐因缘。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出五浊世,种种呵责,为汝说法,无奈汝何教殖来缘今得见我。我今摄受是诸人等。
1、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生我所。
2、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3、或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4、或以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供养,持八戒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生我所。
5、或为苦恼众生,深生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6、或以持戒、忍辱,修净慈心,以此功德,来生我所。
7、或造僧祇,四方无碍,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8、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生我所。
9、或有起塔供养舍利,念佛法身,以此功德,来生我所。
10、或有厄困、贫穷、孤独,系属于他,王法所加,临当刑戮,作八难业,受大苦恼,拔济彼等,令得解脱,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11、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合,修此功德,来生我所。(大正14,431c25-432a21)
(5)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大正14,418c5-9)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大正14,419a6-7)
…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大正14,419a18-20)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大正14,419c5-10)
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大正14,420a13-17)
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大正14,420b2-4)
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暗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大正14,420b4-6)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大正14,420b21-c2)
(6)印顺导师《净土与禅》(p.16~p.20)
1、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这是佛法中所共认的。弥勒(Maitreya),华言慈。修因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所以以慈为姓。(p.16)
2、一般学佛人,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兜率天,有兜率净土;而不知弥勒的净土,实在人间。弥勒,在未成佛前,居兜率天内院,这是天国的净化。《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就是说明这个的。(p.16)
3、求生兜率净土,目的在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的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不是因为兜率天如何快活。弥勒的净土思想,起初是着重于实现人间净土,而不是天上的。这如《弥勒下生经》所说。(p.16)
4、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人间净土的实现,身心净化的实现;这真俗、依正的双重净化,同时完成。佛弟子都祝愿弥勒菩萨,早来人间,就因为这是人间净土实现的时代。(p.16~p.17)
5、弥勒人间净土的思想,本于《阿含经》,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后来的佛弟子,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佛教原始的净土特质,被忽略了,这才偏重于发展为天国的净土,他方的净土。所以《佛法概论》说:净土在他方、天国,还不如说在此人间的好。(p.17)
6、总之,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至于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p.17)
7、说弥勒净土,必须理解这人间净土的特性。有的把这人间净土忘却了,剩下求生兜率净土的思想;以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净土要来得容易,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说。(p.20)
1 (1)印顺导师《我之宗教观》(p.76-p.77):「《中庸》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佛法说:「思择」、「抉择」,都是知(慧)的作用。择善,就是知善、思择善。「固执」、「勿失」,就是知止于善,虑而后得的致知。起初,此虽是一善,一端的善,但能固执勿失、止,就能充类至尽而广大起来。如《中庸》说:「其次致曲」,致曲即致一端的善;能致曲,就能「有诚,……能化」了。」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243):「中道的德行,从离恶行善的方面说,这是要择善而固执的。但从离相证觉说,如取着善行,以为有善行可行,有我能行,即成为如实觉的障碍,大乘称之为「顺道法爱」。释尊所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 《杂阿含经》卷28(788经)(大正2,204c)。
3 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85):「住不律仪的人,旧说有十六种,是以杀(如屠者、猎者),盗,淫为职业的,过着罪恶生活,而与律仪──道德生活无缘的。」
4 《后汉书》「范滂传」:从前,有位忠君爱国的大臣,被帝王处了死刑。临死时,他对儿子说:『我要教你作恶,可是恶是做不得的。我要教你行善,我可没有作恶呀』!他自己行善而没有好报,于是对善恶就发生了疑惑。所以不但要正见善恶,还要正见善恶的业报。
5 《法句经》卷上(大正4,565a)。又参见《梵网经》卷2(大正24,1003a25-28):「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6 参见《大毗婆沙论》卷69(大正27,359b):譬喻者说:「中有可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彼说「所造五无间业,尚可移转,况中有业?若无间业不可转者,应无有能出过有顶;有顶善业最为胜故。既许有能过有顶者,故无间业亦可移转。」
7 (1)《中阿含经》卷3《盐喻经》(大正1,433a-b):「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三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