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大正14,422b13-21)
…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又彌勒第叁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大正14,422b29-c11)
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大正14,422c12-13)
彌勒如來千歲之中,衆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以爲禁戒:
口意不行惡,身亦無所犯;當除此叁行,速脫生死關。
過千歲後,當有犯戒之人,遂複立戒。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在八萬四千歲。所以然者,爾時衆生,皆是利根。(大正14,423a26-b5)
(4)姚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爾時,彌勒佛以大慈心語諸大衆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樂故,亦複不爲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爲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于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出五濁世,種種呵責,爲汝說法,無奈汝何教殖來緣今得見我。我今攝受是諸人等。
1、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毗尼、阿毗昙,爲他演說,贊歎義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諸功德,來生我所。
2、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生我所。
3、或以妓樂、幡蓋、華香、燈明,供養于佛,修此功德,來生我所。
4、或以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供養,持八戒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生我所。
5、或爲苦惱衆生,深生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生我所。
6、或以持戒、忍辱,修淨慈心,以此功德,來生我所。
7、或造僧祇,四方無礙,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生我所。
8、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禅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生我所。
9、或有起塔供養舍利,念佛法身,以此功德,來生我所。
10、或有厄困、貧窮、孤獨,系屬于他,王法所加,臨當刑戮,作八難業,受大苦惱,拔濟彼等,令得解脫,修此功德,來生我所。
11、或有恩愛別離,朋黨诤訟,極大苦惱,以方便力,令得和合,修此功德,來生我所。(大正14,431c25-432a21)
(5)宋居士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大正14,418c5-9)
…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大正14,419a6-7)
…諸女自然執衆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大正14,419a18-20)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爲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大正14,419c5-10)
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大正14,420a13-17)
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诃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大正14,420b2-4)
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暗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叁寶。(大正14,420b4-6)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花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大正14,420b21-c2)
(6)印順導師《淨土與禅》(p.16~p.20)
1、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這是佛法中所共認的。彌勒(Maitreya),華言慈。修因時,以慈心利他爲出發點,所以以慈爲姓。(p.16)
2、一般學佛人,都知道彌勒菩薩住兜率天,有兜率淨土;而不知彌勒的淨土,實在人間。彌勒,在未成佛前,居兜率天內院,這是天國的淨化。《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就是說明這個的。(p.16)
3、求生兜率淨土,目的在親近彌勒,將來好隨同彌勒一同來淨化的人間,以達到善根的成熟與解脫;不是因爲兜率天如何快活。彌勒的淨土思想,起初是著重于實現人間淨土,而不是天上的。這如《彌勒下生經》所說。(p.16)
4、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叁會說法,教化衆生。人間淨土的實現,身心淨化的實現;這真俗、依正的雙重淨化,同時完成。佛弟子都祝願彌勒菩薩,早來人間,就因爲這是人間淨土實現的時代。(p.16~p.17)
5、彌勒人間淨土的思想,本于《阿含經》,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後來的佛弟子,似乎特別重視上生兜率天淨土,而忽略了實現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佛教原始的淨土特質,被忽略了,這才偏重于發展爲天國的淨土,他方的淨土。所以《佛法概論》說:淨土在他方、天國,還不如說在此人間的好。(p.17)
6、總之,彌勒淨土的第一義,爲祈求彌勒早生人間,即要求人間淨土的早日實現。至于發願上生兜率,也還是爲了與彌勒同來人間,重心仍在人間的淨土。(p.17)
7、說彌勒淨土,必須理解這人間淨土的特性。有的把這人間淨土忘卻了,剩下求生兜率淨土的思想;以爲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淨土要來得容易,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p.20)
1 (1)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76-p.77):「《中庸》說:「回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佛法說:「思擇」、「抉擇」,都是知(慧)的作用。擇善,就是知善、思擇善。「固執」、「勿失」,就是知止于善,慮而後得的致知。起初,此雖是一善,一端的善,但能固執勿失、止,就能充類至盡而廣大起來。如《中庸》說:「其次致曲」,致曲即致一端的善;能致曲,就能「有誠,……能化」了。」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43):「中道的德行,從離惡行善的方面說,這是要擇善而固執的。但從離相證覺說,如取著善行,以爲有善行可行,有我能行,即成爲如實覺的障礙,大乘稱之爲「順道法愛」。釋尊所以常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2 《雜阿含經》卷28(788經)(大正2,204c)。
3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85):「住不律儀的人,舊說有十六種,是以殺(如屠者、獵者),盜,淫爲職業的,過著罪惡生活,而與律儀──道德生活無緣的。」
4 《後漢書》「範滂傳」:從前,有位忠君愛國的大臣,被帝王處了死刑。臨死時,他對兒子說:『我要教你作惡,可是惡是做不得的。我要教你行善,我可沒有作惡呀』!他自己行善而沒有好報,于是對善惡就發生了疑惑。所以不但要正見善惡,還要正見善惡的業報。
5 《法句經》卷上(大正4,565a)。又參見《梵網經》卷2(大正24,1003a25-28):「勿輕小罪,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于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6 參見《大毗婆沙論》卷69(大正27,359b):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移轉,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爲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移轉。」
7 (1)《中阿含經》卷3《鹽喻經》(大正1,433a-b):「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不行梵行,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于意雲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飲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鹽多水少,是故能令鹹不可飲。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複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于意雲何,此兩鹽能令恒水鹹叵飲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兩鹽少,是故不能令鹹叵飲。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彼于現法設受善惡業報而輕微也…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