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P10

  ..續本文上一頁

  (2)現世輕受之相關資料,詳參(附錄一)。

  8 原文待考。《法句經》卷3(大正4,564c):「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祯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與此文相近。

  9 參見《成佛之道》(增注本)p.155:「業滅如種習,百千劫不失。」

  10 陰骘:猶陰德;冥冥之中。(《漢語大詞典(十一)》,p.1017)

  11 可參見:郭忠生〈六道與五道〉,收在(釋恒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p.137-168。(臺北 東大發行,民84年4月初版。)

  12 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72(大正27,868a-c)關于「阿素洛Asura(即阿修羅)」。

  13 (1)《大毗婆沙論》卷69(大正27,359c-360b):……諸有情臨命終位,有愛非愛生相現前。如《契經》說:「修善行者,臨命終時,見妙堂閣、園林、池沼、伎樂、香花,處處陳列寶飾輿等似欲相迎;作惡行者,臨命終時,見崄溝壑、猛火煙焰、刀山劍樹、毒刺稠林、狐狼、野幹、貓狸、冢墓,穢惡衆具似欲相迎。」

  ◎ 修善行者,臨命終位,順後次受惡業力故,有地獄趣生相現前,彼既見已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此地獄生相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在前故,地獄生相即便隱殁,天趣生相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于天上。

  ◎ 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欻有天趣生相現前。彼既見已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邪見撥無善惡及異熟果「若有善惡、異熟果者,我不應然。」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生相便即隱殁,地獄生相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于地獄。……

  (2)另請參見:《中阿含》〈因品.99.苦陰經〉(大正1,585b-c)。

  14 (1)《雜阿含經》卷33(930經)(大正2,237b21-c8):「爾時,釋氏摩诃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衆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摩诃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時摩诃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3a20-27)。

  15 《大智度論》卷24(大正25,238b12-27):「是業能與種種身,如工畫師作種種像。若人以正行業,則與好報;若以邪行業,則與惡報。如人事王,隨事得報。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

  複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雲何?

  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

  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

  問曰: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雲何能勝終身行力?

  答曰: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

  ※行惡之人,生好處:(1)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

  (2)臨死時,善心心所法生。(雖時少頃,而心力猛利,勝百歲行力)

  ※行善之人,生惡處:(1)今世善業未熟,宿世惡業已熟。

  (2)臨死時,惡心心所法生。(雖時少頃,而心力猛利,勝百歲行力)

  16 可參考《中阿含經》卷11《頻鞞娑邏王迎佛經》(大正1,498b15-18):「我以清淨天眼出過于人,見此衆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衆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

  17 《莊子》「養生主」。

  18 《雜阿含經》(294經)(大正2,83c);《相應部》〈第12相應.第19經〉。

  19 參見《成佛之道》(p.247)叁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20 參見《成佛之道》(p.246)六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21 參見《成佛之道》(p.421):佛之十力功德: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

  1、處非處智力,2、業異熟智力,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4、根勝劣智力,

  5、種種勝解智力,6、種種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隨念智力,

  9、死生智力,10、漏盡智力。

  22 參見《成佛之道》(p.422)佛之四無所畏: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

  1、說一切智無所畏,2、說漏盡無所畏,3、說盡苦道無所畏,4、說障道無所畏。

  23 參見《成佛之道》(p.422)佛之十八不共法:約不共凡夫、小乘而立。

  1、身無失,2、語無失,3、念無失。

  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已舍。

  7、欲無減,8、精進無減,9、念無減,10、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

  13、智知過去無著無礙,14、智知未來無著無礙,15、智知現在無著無礙。

  16、身業隨智慧行,17、語業隨智慧行,18、意業隨智慧行。

  24 經上說:鳥等『心種種故,色種種』。這無非因爲常住在這一環境,時時認識這些,因而熏習內心,由心理影響生理的組織,以及外表的顔色。可參見《雜阿含經》卷10(大正2,69c)。

  25 《順正理論》卷31(大正29,517b-c):「言瘿鬼者,謂此鬼咽,惡業力故,生于大瘿,如大癰腫,熱晞酸疼…,臭膿湧出,爭共取食,少得充饑。」〔瘿:長在頸上的大瘤〕

  26 七不善業道由貪、瞋、癡生,參見:

  (1)《十住毗婆沙論》卷13〈分別二地業道品〉(大正26,97b8-c14)。

  (2)《俱舍論》卷16〈分別業品第四之四〉(大正29,85b9-c26)。

  27 高級的鬼畜,皆通于低級的天。(詳參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21)

  28 镪:錢貫。(《漢語大詞典(十一)》,p.1397)

  29 諸天將命終時有五衰相,詳參《大毗婆沙論》卷70(大正27,365a-b)。

  30 《中阿含經》卷3(大正1,440a)。

  31 《中阿含經》卷6(大正1,460b)。

  32 月稱《入中論》卷1(漢藏教理院刊本,p.12c-p.13a;《佛教大藏經》第48冊,p.6):「頌曰: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其除饑渴疾病寒熱等苦,引生叁有安樂之因,倒執爲樂,非真實樂,世人于彼增上貪著。然彼所著除苦之樂,若無能對治衆苦顛倒體性之欲塵受用具,亦不得生。其除苦因之欲塵境,未修布施福業者亦不得有。解一切衆生意樂根性之佛薄伽梵,由見此故,于說持戒等之前先說布施。」

  33 鳏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漢語大詞典(十二)》,p.1253)

  34 燹:兵火。(《漢語大詞典(七)》,p.307)

  35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40c28-141a12):「施有二種:有淨,有不淨。不淨施者:直施無所分別。或有爲求財故施,或愧人故施,或爲嫌責故施,或畏懼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狂(诳)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貴故應施,或诤勝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爲名譽故施,或爲咒願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爲聚衆故施,或輕賤不敬施,如是等種種名爲不淨施。淨施者:與上相違名爲淨施。複次爲道故施,清淨心生無諸結使,不求今世後世報,恭敬憐愍故,是爲淨施。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是故言爲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時施,是人天報樂之因。」

  36 《佛說五大施經》(大正16,813b-c):「五戒是爲五種大施。......不殺故,能與無量有情施其無畏故。」

  37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p.236)。

  38 參見《雜阿含經》卷37(1044經)(大正2,273b-c):「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爲說自通之法,谛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于我,他亦不喜,我雲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于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雲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爲人所欺,他亦如是,雲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雲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如上說)。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雲何于他而起罵辱?是故于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绮語,他亦如是,雲何于他而作绮語?是故于他不行绮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爲聖戒。又複于佛不壞淨成就,于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叁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39 「酒有叁十五失」,參見《大智度論》卷13(大正25,158b8-c2)。

  40 持戒→心不悔→得喜…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