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爲輕,或不定受的希望。
◎《鹽喻經》說:犯了重大惡業的,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如老死迫近,就難了。但依《觀無量壽佛經》,還有念阿彌陀佛的一法),痛下決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業是可以輕受或不定受的。這如大量的鹽,投入長江大河中,水是不會鹹的。反之,雖造作較小的罪,卻不知道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還是要招苦報的。這等于少量的鹽,放在小杯裏,水還是鹹苦的。7
這是業不決定的有力教證。
大乘法中,觀業性本空,能轉移忏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義。所以,犯了重惡業的,不必灰心,應深切忏悔,修學佛法。
4、現生或後報
從造業與受報的時間來說,可分爲叁時業:
(1)現報業,是這一生造業,現在就會感果的。
(2)生報業,要等身死以後,來生就要感報的。
(3)後報業,是造業以後,要隔一生,二生,或經千百生才受報的。
所以造業受報,不能專在現生著想,如說:『行惡見樂,爲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爲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8。
在這叁時業中的(1)現報,可能是輕業報,也可能是重業的『華報』。因爲現生的果報,是以前善惡業力所招感決定了的;沒有死,是不能有根本或重大改變的。
◎輕業爲什麼可以受現報呢?因爲輕業不致改變這一生的重要報果。
◎重業爲什麼現受華報(對將來的果報而說)呢?因爲業力太重,對現有報體,起著重大的影響。
至于(2)生報業及(3)後報業,都是有輕有重的。
五、諸業不失壞
業是有種種不同的,但有一點是絕對相同的,就是諸業在沒有受報以前,如不是修證解脫,那是怎麼也不會失壞的。有業,就會有果報;今生不受報,來生不受報,就是千千萬萬生,業力照樣存在,只要因緣和合,還是要受報的。9
戊叁、有前後生(p.74)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複隨憶念,
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
一、正見有前生、有後世
善惡有報,多數人是能信受的。
1、有些人,只信現業現報,不信後世。可是行善作惡,現報的只是少數,那就不能不錯覺爲『天道無知』了。
2、有些人,只信善惡業的報在子孫,如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中國人談陰骘10的,大致不出此二者。
不知世間盡多是:父賢而子不肖,父不肖而子賢的。而且,如沒有子孫,那他的善惡業,豈不是就落空了。
3、有些人,只信今生到來生,不信前生,如耶稣教等。這雖能依此使人離惡向善,但不明過去世,對于現生果報的萬別千差,就無法說明,也就無法使人生起合理的正信。耶稣說:生盲的,是爲了神要在他身上顯現權力。其實,耶稣並不能答複這一問題,因爲現世界中,生盲的人多著呢!
所以,不但要正見善惡,業報,還要進一步的對于前生後世,有堅定的信解,發生正見。
二、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
1、衆生造作了種種的業──善業,惡業,引業,滿業,生報業,後報業等;隨著這樣的業力,而感到來生的果報。
善業──報在「善」趣──人間,天上;
惡業──報在「惡」趣──地獄,傍生,餓鬼。
地獄,傍生,餓鬼,人,天,總名爲「五趣」。
2、衆生從無始以來,就隨著業力的善惡,常在五趣中流轉,一生一生的延續不已。
「趣」──是趣向,就是隨業而往生的所在;有此五類,所以名五趣。或者加上阿修羅(譯意爲非天)爲六道,道就是趣的別譯。大小乘經論中,或說五趣,或說六趣。11阿修羅多住在大海中,爲數不多,所以如攝在鬼趣或傍生趣,就合爲五趣了。12
「流轉」──是輪回,這不是說五趣升沈,前生後生,有著一定的次序;是說上升或下墜,轉來轉去,總之不出這五趣的範圍。
叁、隨重或隨習,或複隨憶念
以今生來說,造作的業,多得難以計算;而過去生中未了的業力,又積壓到現在;真是前業未清,後業又來。這樣的越來越多,如今生死了,那到底那一種業招受後報呢?這是不能確定的,但不出叁大類:
1、隨重:
或造作重大的善業;或造作重大的惡業,如五無間業等。業力異常強大,無論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重業一直占有優越的地位。一到臨命終時,或見地獄,或見天堂,那就是『業相現前』13,是上升或下墜的征兆。接著,或善或惡的重業,起用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
2、隨習:
既沒有重惡,也沒有大善,平平的過了一生。在這一生中,雖無顯著的重業,但所作的善惡業,在不斷的造作狀態下,對于某類善業或惡業,養成一種習慣性,這也就很有力量了。到了臨命終時,那種慣習了的業力,自然起用而決定招感來生的果報。
◎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時在十字街頭,人又多,象馬又多,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會不會墮落?
佛告訴他說: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成向佛的善習,即使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爲業力強大,不一定與心相應的。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14
所以止惡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業,當然很好;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
3、隨憶念:
生前沒有重善大惡,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到臨命終時,恍恍惚惚,大有不知何往的情形。到末後,
如忽而憶念善行,就引發善業而感上升人天的果報。
如忽而憶念生前的惡行,就能引發惡業而墮落。
對這種人,臨命終時的憶念,非常重要。
所以當人臨終時,最好能爲他說法,爲他念佛,說起他生前的善行,讓他憶念善行,引發善業來感果。15
淨土宗的臨終助念,也就是這一道理,不過,這是隨憶念的,如隨重,隨習的衆生,到臨命終時,業力最大──如重業與習業是惡的,那就很難使他憶念叁寶,或施戒等功德了。學佛修行,到底平時要緊!
四、由業往後有
衆生在生死中,是不得自在的,聽由業力擺布。現在的生命,經過了死亡階段,就轉而開始一新的生命──往「後有」。這樣的死而又生,前生與後世之間,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延續,確是甚深而不容易明見的。
1、依現量來證實
由業感報,死生相續,在聖者是毫無疑問的。特別是得了天眼通(外道也能得到,所以外道也有多少信解業報的前生後世),對這是看得明白不過。可是一般凡夫,沒有清淨智,對于生前死後,不免黑漆一團,什麼也不知道。雖有極少數的不昧前因,能知道前生,也被庸俗的唯物論者所抹煞。所以最好是依佛法修學,得清淨智,發天眼通,去親自證實這一問題。16
2、依聖言量來信解
此外,唯有仰信如來的教說,及從推理去信解了。
五、薪盡火相傳
教理的說明,初學還是不容易,現在姑且舉一「薪盡火相傳」的比喻來說明。
莊子說:『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17。
廬山遠公大師,就曾引用來比喻死生相續的道理。
1、如前薪燃燒發光,等到薪盡火息時,又延燒到另一薪,火又旺盛起來。前薪不是後薪,後火也不是前火,而後火不能不說由于前薪的火而來。
這等于說,前生的生命活動停止時,又展開一新的生命;前生不是後世,而後世確是依前生的業力而來。然而從死到生,時間與空間,都可能有距離的,所以死後生前的如何延續,還是需要解說的。
依佛法的深義說,身心活動,顯現爲生命的形態。當死亡時,身心剎那滅去,顯著的身心活動(現在的)停頓了,然而過去了的身心活動不是沒有,這就是『業滅過去,功能不失』(這不妨說是生命的潛在)。等到因緣成熟時,過去的業力,就引發一新的身心活動,開始一新的生命。
2、現在再以薪火相傳來比喻:火燒物時,發爲熊熊的火光,這如生命的顯現活動。等到燒完了,發光的火焰沒有了,這等于一期生命的結束,死亡。火息了,熱灰也似乎冷了,如遇到易燃的物件,加上微風的吹拂,又會『死灰複然』起來,又重新發出熊熊的火光。
這等于因緣和合時,過去的業力,又會引發一新的生命。死灰複然的火光,不是前火,而與前火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這如後生不是前生,而後生與前生的行業有關。從前火到後火,時間上可以有一間隔,這如後生與前生間,時間與空間,都不妨有距離的。
3、不過,這到底是比喻而已。如約佛法來說,過去了的業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說有時空的間隔,只要因緣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時間,另一空間,忽然的引發一新生命──身心活動的又一新開始。
戊四、有凡聖境(p.80)
生死常相續,聖者得解脫,愚智縛脫異,深信勿疑惑。
一、正見有凡夫、有聖人
能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雖然是難得的,但如不信聖者解脫的自在境地,那人生可真苦了!五趣流轉,生死死生,一直這樣的升沈下去,這幕演不完的人生悲劇,如何得了!人生,決不是這樣無希望的;確信聖者的自在解脫,才能向上邁進,沖破黑暗而開拓無邊的光明。所以還要正見有凡夫,有聖人。
二、生死常相續,聖者得解脫
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死生,常在五趣中相續流轉,這是一般的凡夫。經修行而得證的聖者,能得到生死的解脫。
1、怎樣才算是聖者?
凡能現起無漏淨智,體證法性──一切法的真如,就是聖人(勿與世間的假名聖者相混)。聖人也有好多階位,但與凡夫的根本不同點,就在乎有淨智,證真理。
2、什麼叫解脫?
「解」是解除,「脫」是開脫。衆生在生死中,不得自在,如在羅網中被系縛了一樣。聖者得了淨智,就斷去生死根本的煩惱,這才從生死得解脫,得大自在,得真安樂。
叁、愚智縛脫異,深信勿疑惑
1、凡夫與聖者…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