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舒适的躺下来休息。从脱险来说,那人是成功的;从人类的德性来说,这人是不圆满的。
3、引发自利利他的菩提心
所以,有人不愿独善其身,不愿个己解脱,而发愿来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同登彼岸。
但这要怎样才有可能呢?唯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愿;佛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才能彻底的救度众生。这样,就以佛为榜样,而发成佛的大志愿,这就是菩提心。
4、勉励以成佛为目标
菩提心发起了,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圆满时──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槃乐。本着这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而发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发心,上上品人。希望学佛同人,大家能以此为目标而修行!
丙三、抉择
丁一、相依相续(p.54)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
丁二、随机差别
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一、抉择一乘究竟的佛法
佛法,虽有下、中、上法的分别,但从究竟的意义──一切无非成佛之道的立场来说,这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而有着相依相摄的内在关系。如图:
这一三层的高塔(详见书本p.55),由底层到最高层,有着相依相摄的关系。
1、从相依来说
依底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中层;依(下)中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上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而不从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脱空妄想,永不成就。这样,在佛法的三类中,也是依下士法(五乘共法)能起中士法(三乘共法);依中士法(三乘共法)能起上士法(大乘不共法)。这如:
◎龙树菩萨说:『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27决定胜,就是中、上的究竟解脱法。
◎这一次第,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诸佛常法』。
◎提婆菩萨也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28
(1)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
(2)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
(3)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
能知这一先后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萨又说:『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29
2、从相摄来说
如三层塔的建立,有中层就有下层;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下层。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摄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摄得下士法。
如《法华经》中说:二乘为三百由旬,大乘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摄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
这一相摄的见地,为贯摄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须的。
3、汉藏智者对三阶的见解一致
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下士法为共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这一『共』字,就是汉藏智者不谋而合的正见,也就是相依相摄的标帜。
二、随机立方便与唯一佛乘之别
1、随机立方便
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
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
2、唯一佛乘──菩萨乘(因位)或佛乘(果德)
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
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
这是说,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
(1)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30
(2)《大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31
(3)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32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三、一乘与大乘
一乘与大乘,有些人觉得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如《法华经》及《胜鬘经》,都说一乘法,有时也就称为大乘。
1、大乘:多用在与二乘相对处。
2、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
3、佛乘:着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着重果德,就名为佛乘。
这只是随义而立名不同,在修学佛道的全体历程上,都先后贯摄而没有胜劣的差别。
丁三、归极一乘(p.58)
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一、不滞不弃中、下士法
1、不滞中、下士法
佛法的始终次第,上来已简略说明。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
2、不弃中、下士法
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
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
二、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毁谤正法,有两类人:
1、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
这类谤法,可说人人都能发觉,知道远离。
2、取小舍大
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
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
有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
有以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
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
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锢蔽,似乎过失还小;而对于佛法的弘扬,却成为大障碍。这一类的毁谤正法,由于不识佛法纲宗。论上说:『无慧之信,增长愚痴』33,愚痴是怎样可怕呀!
-----------------------------------------------------------------------------------------------------------------
(附录)(厚观法师整理)
有关「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的问题,民国83年4月25日释心行法师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登载于《谛观》杂志第77期(民国83年4月25日,p.25-31),认为导师误解了经文的原义。其实相关经律说法不同,兹分述于后。
(一)「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之相关文献:
1. 《杂阿含》卷27(726经),大正2,195b。
2. 《相应部》45.2(巴利文PTS本:SN.vol. V.p.2-p.3;日译本:《南传大藏经》十六上,p.140,142)。
3. 《相应部》3.18(巴利文PTS本:SN.vol. I.p.87-p.89;日译本:《南传大藏经》十二,p.147-149)。(佛告波斯匿王):「大王应如是学:“我(大王)将来是善知识,善友,善伴。”」〔佛勉励大王:如果能不放逸,将来大王也是善知识〕。
4. 《杂阿含》卷46(1238经),大正2,339a-b。
5. 《别译杂阿含》卷4(65经),大正2,396a-b。
6. 《增一阿含》卷40「九众生居品第44」(10),大正2,768c-769a。
7. 《杂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24,398b-c。
(二)内容比对:
这些经、律一致的说到「善知识是满梵行」,但如果仔细比对这些经典,会发现各经典所说并非完全一致。就以「到底谁是善知识」来说,就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A、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
《杂阿含》卷46(1238经),大正2,339a-b:
阿难云:「半梵行者,是善知识…」
佛云:「……莫作是语,……我为善知识,……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
此经中说:佛令众生脱离老病死,佛本身就是善知识。
B、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
《别译杂阿含》卷4(65经),大正2,396a-b:
阿难比丘…言:「善知识者,梵行半体。…」
我(释尊)告阿难:「止,止,莫作是语,…我(释尊)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
此经中,释尊说他本人也是由于善知识之开导,才能脱离生死,所以不应说「善知识只是梵行半体」,而应说「善知识者,梵行全体。」
C、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而释尊本身也是善知识:
1、《增一阿含》卷40,大正2,768c: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DIpaMkara=燃灯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此经说的很明白,并不是说「善知识一定要全梵行,信、闻、念、施、慧皆悉具足的人,才可以当作我们的善知识」;而是说「亲近了善知识,能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信、闻、念、施、慧皆得以增长,就此意义而言: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二章、闻法趣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