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舒適的躺下來休息。從脫險來說,那人是成功的;從人類的德性來說,這人是不圓滿的。
3、引發自利利他的菩提心
所以,有人不願獨善其身,不願個己解脫,而發願來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與一切衆生,同登彼岸。
但這要怎樣才有可能呢?唯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願;佛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才能徹底的救度衆生。這樣,就以佛爲榜樣,而發成佛的大志願,這就是菩提心。
4、勉勵以成佛爲目標
菩提心發起了,修菩薩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圓滿時──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本著這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的目標,而發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發心,上上品人。希望學佛同人,大家能以此爲目標而修行!
丙叁、抉擇
丁一、相依相續(p.54)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
丁二、隨機差別
隨機五叁異,歸極唯一大。
一、抉擇一乘究竟的佛法
佛法,雖有下、中、上法的分別,但從究竟的意義──一切無非成佛之道的立場來說,這不是獨立的,不相關的,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系。如圖:
這一叁層的高塔(詳見書本p.55),由底層到最高層,有著相依相攝的關系。
1、從相依來說
依底層爲基礎,才能建立中層;依(下)中層爲基礎,才能建立上層。如一心想建最上層,而不從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脫空妄想,永不成就。這樣,在佛法的叁類中,也是依下士法(五乘共法)能起中士法(叁乘共法);依中士法(叁乘共法)能起上士法(大乘不共法)。這如:
◎龍樹菩薩說:『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27決定勝,就是中、上的究竟解脫法。
◎這一次第,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諸佛常法』。
◎提婆菩薩也說:『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爲善巧』。28
(1)遮非福───是離惡行善的下士法;
(2)破我────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
(3)斷一切見──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
能知這一先後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薩又說:『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29
2、從相攝來說
如叁層塔的建立,有中層就有下層;有最上層就一定有中、下層。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攝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攝得下士法。
如《法華經》中說:二乘爲叁百由旬,大乘爲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攝得叁百由旬;叁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
這一相攝的見地,爲貫攝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須的。
3、漢藏智者對叁階的見解一致
太虛大師稱下士法爲五乘共法,中士法爲叁乘共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稱下士法爲共下士道,中士法爲共中士道。這一『共』字,就是漢藏智者不謀而合的正見,也就是相依相攝的標幟。
二、隨機立方便與唯一佛乘之別
1、隨機立方便
從適應衆生來說,佛法是隨機方便:
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叁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根機不同,法門當然也有不同了。
2、唯一佛乘──菩薩乘(因位)或佛乘(果德)
然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歸宗究極,唯有一乘,或大乘。
這不是說,一切衆生都要成佛,歸根結底,有一乘法就得了。
這是說,從佛法歸于究極的立場說,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
(1)聲聞乘(中士)的修出離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華會上,認爲這是方便說,其實就是大乘法,所以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30
(2)《大智度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31
(3)又如《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等。32一香一華的供養,一舉手一低頭的敬禮,一稱佛名,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歸大乘的立場,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叁、一乘與大乘
一乘與大乘,有些人覺得不同,其實是一樣的。如《法華經》及《勝鬘經》,都說一乘法,有時也就稱爲大乘。
1、大乘:多用在與二乘相對處。
2、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說明上。
3、佛乘:著重因位,就稱爲菩薩乘;著重果德,就名爲佛乘。
這只是隨義而立名不同,在修學佛道的全體曆程上,都先後貫攝而沒有勝劣的差別。
丁叁、歸極一乘(p.58)
不滯于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于正法。
一、不滯不棄中、下士法
1、不滯中、下士法
佛法的始終次第,上來已簡略說明。所以修學佛道,不應該滯留于中、下士的曆程上,如滯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爲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來說法的本意了。
2、不棄中、下士法
發菩提心,以成佛爲目標,也就不應該舍棄中士及下士法。因爲這一切都是菩薩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門。有些人求高求妙,以爲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棄舍了叁百由旬,怎能到達五百由旬的寶所呢!
因此,經曆菩提正道的修學者,要圓滿貫攝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切不可好高骛遠,談玄說妙,在一味的無邊法門中,橫生枝節,以致謗于正法。
二、圓攝向佛乘,不謗于正法
毀謗正法,有兩類人:
1、以爲某經某法,不是佛法。
這類謗法,可說人人都能發覺,知道遠離。
2、取小舍大
有人以爲,我是大根機,不需要中、下法。
有以爲,因果善惡等法門,爲下愚人說,與我無關。
有以爲,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經(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經,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
有以爲,只要真實修行,不要聞思經教。
這些人,可說是異途同歸,都是舍棄了無邊經典,舍棄了無邊行門。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爲大海盡在于此。
這在他們個人,愚癡锢蔽,似乎過失還小;而對于佛法的弘揚,卻成爲大障礙。這一類的毀謗正法,由于不識佛法綱宗。論上說:『無慧之信,增長愚癡』33,愚癡是怎樣可怕呀!
-----------------------------------------------------------------------------------------------------------------
(附錄)(厚觀法師整理)
有關「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的問題,民國83年4月25日釋心行法師發表了一篇文章〈論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登載于《谛觀》雜志第77期(民國83年4月25日,p.25-31),認爲導師誤解了經文的原義。其實相關經律說法不同,茲分述于後。
(一)「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之相關文獻:
1. 《雜阿含》卷27(726經),大正2,195b。
2. 《相應部》45.2(巴利文PTS本:SN.vol. V.p.2-p.3;日譯本:《南傳大藏經》十六上,p.140,142)。
3. 《相應部》3.18(巴利文PTS本:SN.vol. I.p.87-p.89;日譯本:《南傳大藏經》十二,p.147-149)。(佛告波斯匿王):「大王應如是學:“我(大王)將來是善知識,善友,善伴。”」〔佛勉勵大王:如果能不放逸,將來大王也是善知識〕。
4. 《雜阿含》卷46(1238經),大正2,339a-b。
5. 《別譯雜阿含》卷4(65經),大正2,396a-b。
6. 《增一阿含》卷40「九衆生居品第44」(10),大正2,768c-769a。
7. 《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8,大正24,398b-c。
(二)內容比對:
這些經、律一致的說到「善知識是滿梵行」,但如果仔細比對這些經典,會發現各經典所說並非完全一致。就以「到底誰是善知識」來說,就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A、釋尊本身就是善知識:
《雜阿含》卷46(1238經),大正2,339a-b:
阿難雲:「半梵行者,是善知識…」
佛雲:「……莫作是語,……我爲善知識,……我常爲諸衆生作善知識。……」
此經中說:佛令衆生脫離老病死,佛本身就是善知識。
B、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
《別譯雜阿含》卷4(65經),大正2,396a-b:
阿難比丘…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
我(釋尊)告阿難:「止,止,莫作是語,…我(釋尊)以善知識故,脫于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
此經中,釋尊說他本人也是由于善知識之開導,才能脫離生死,所以不應說「善知識只是梵行半體」,而應說「善知識者,梵行全體。」
C、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而釋尊本身也是善知識:
1、《增一阿含》卷40,大正2,768c: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複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爲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爲與提和竭羅佛(DIpaMkara=燃燈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此經說的很明白,並不是說「善知識一定要全梵行,信、聞、念、施、慧皆悉具足的人,才可以當作我們的善知識」;而是說「親近了善知識,能引導衆生走向正確的道路,信、聞、念、施、慧皆得以增長,就此意義而言: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二章、聞法趣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