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释尊本人也是因善知识故,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度化众生,令其脱离生死。如果释尊往昔没有亲近善知识的话,也终必无法得到燃灯佛授记。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24,398b29-c11:
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如是念:『善知识者是半梵行』,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何以故?阿难陀!我由善知识故,令诸有情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得解脱。若离善友无如是事。阿难陀!于我所说应勤修学。」
在此律典中,阿难陀对于「善知识为何是半梵行之理由」作了说明。修行者是透过善知识,而得以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而佛则说:「善知识者是全梵行。」其理由是:亲近了善知识,在善知识的熏陶之下,便能不再造作诸恶,进而常修众善,而具足圆满纯一清白梵行之相。(此处说:具足圆满纯一清白「梵行之相」,不是说:已具足圆满纯一清白「梵行」)若得与善知识同住,不断的接受善知识的引导,乃至究竟涅槃,亦能无事不办。在这个意义下,故说「善知识是全梵行。」
接着佛说他本人也是因善知识故,才脱离生死 ; 而佛不是自己了脱生死就好,更令弟子们同得解脱。这样子辗转相传,就能法身长在,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就一切无法成办了。
《增一阿含》与《杂事》所述,包含了上述 A与B两个层面,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然而释尊也还是因善知识而了脱生死的。
(三)综上所述,可归纳以下几点:
1、「善知识」不必限于功行圆满的佛,「善知识」有可能是佛,也有可能是其他人。或许可以进一步说:从发心到了脱生死,善知识不必限于同一个人。有的人虽然未功德圆满,却能让我们发心修学佛法 ; 有的人自己有修证,又能指导修行者断惑证真,这些都不妨称之为「善知识」。
2、「为什么善知识是满梵行?」从经、律的解说是:由于亲近善知识,不再造恶,进修众善,乃至脱离生死,从这个意义来说「善知识是满梵行」。并非「满梵行的才可以称为善知识」。
(四)1998年8月3日,厚观法师于南投拜见了导师,请教《成佛之道》(增注本)p.45中有关「亲近善知识,清净梵行是否已经完成」的问题。导师的解说,要点如下:
1、 一般说的「梵行」,就是「清净行」,特别是「不染爱欲」的行为。出家人持不淫戒,虽然有的尚未得禅定,未完全断欲,只要不犯淫戒,也是修梵行。
2、 《杂事》是属于戒律,重在「行为」,强调与善知识共住 ; 与《经》之重在从善知识「听闻法义」稍稍不同。有些经从「善知识」这边来谈,我(导师)的重点则是从「亲近善知识」这边来谈。
3、 善知识不应该局限于佛,凡能引导我们走上正道,能帮助我们增长戒、定、慧的,都可以称之为「善知识」。
4、 我(导师)在《成佛之道》中说「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一亲近善知识,所有的清净梵行就通通已经完成了」。我的意思是说:「亲近了善知识,一直在善知识的熏陶、引导之下,不再造恶,不再有染污,就可说是清净啰!这样一直修下去,虽然还没有成就,也可说早晚会圆满成就的。就像一个人从高楼摔下来,虽然在半空中还没死,但我们可以说他已经死定了。所以我在《成佛之道》中加了『可说』这两个字,并非说『亲近善知识的当下,圆满清净梵行就通通已经完成了』。」
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大正19,106c)。
2 (1)《大毗婆沙论》卷1(大正27,2b):「多闻能知法,多闻离不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引《听闻集》颂(卷1,9上)。
3 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6a14-15)。
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大正19,130c)。
5 (1)《摄大乘论释》卷3(大正31,333c):「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2)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134以下。
6(1)「老病死」,见《杂阿含经》卷46(大正2,339c)。
(2)「贪恚痴与老病死」,见《杂阿含经》卷14(大正2,95c)。
7 《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5c20-21):「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
8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引经(11页上)。
9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11页下)。
10(1)《杂阿含》卷30(843经)(大正2,215b14-c1):「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2)《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2(大正26,458b)。
11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27页):「《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1)具慧形貌正,(2)洁净姓尊趣注法,(3)大辩勇悍根调伏,(4)和言能施有悲愍。(5)堪忍饿渴及苦恼,(6)不供婆罗门余天,(7)精悍工巧知报恩,(8)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12 (1)《佛说大般泥洹经》卷4(大正12,875c29-876a10):「佛复告迦叶:有四种人,于此大般泥洹经,能趣正法,护持正法,能为四依,多所度脱,多所饶益,出于世间。何等为四?
一者、凡夫,未离烦恼出于世间,多所度脱多所饶益;
二者、得须陀洹、斯陀含果;
三者、得阿那含;
四者、得阿罗汉。
是四种人为真实依,多所度脱,多所饶益。彼凡夫人者,自持戒德,威仪具足,为护法城,于如来所听受正法,诵持义味,广为人说,能自少欲。复为人说大人八念,化诸犯戒,悉令悔过;善知众生种种语言,习行菩萨护法功德,是名第一凡夫菩萨。」
〔大人八念:参见《中阿含.74八念经》(大正1,540c-542b)阿那律陀:(1)无欲(2)知足(3)远离(4)精进(5)正念(6)定慧(7)智慧(8)不戏、乐不戏、行不戏。〕
(2)《大般涅槃经》卷6(大正12,639b)。
13 《论语》「述而」。
14 参见《大智度论》卷96(大正25,733a26-c19)。
15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引经(22页上)。
16 (1)《杂阿含经》卷27(大正2,195b)。
(2)《增一阿含》卷40〈九众生居品44〉(10)(大正2,768c5-769a4)。
17 《华严经》卷64〈入法界品39之5〉(大正10,345b9-21):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18 长寿天:《大智度论》卷38(大正25,339a6-11):「长寿天者,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
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
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味邪见,不能受道者。」
19 「八难」(八无暇、八非时、八不闲),参见:
(1)《中阿含经》卷29,第124经《八难经》(大正1,613a29-614a11)。
(2)《长阿含经》卷9,10《十上经》(大正1,55c5-21)(「八难解法」、「八不闲」)
(3)《增一阿含》卷36〈八难品第42之1〉(大正2,747a-c)。
(4)《望月佛教大辞典》(五),页4221下~页4222中(「八难」条)
20 生恶趣者多,生善趣者少:《杂阿含经》卷16,(442经)(大正2,114a21-c19)。
21 盲龟浮木:《杂阿含经》卷15(406经)(大正2,108c6-20)。
22 人类的特胜:
(1)《长阿含》卷20(30经)〈世记经
忉利天品〉(大正1,135c5-25):「阎浮提有三事胜郁单曰(北俱庐洲)。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郁单曰。……阎浮提人以此三事胜四天王。……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2)《起世经》卷8(大正1,348a7-b5):「阎浮提人有五种事胜瞿陀尼。何等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阎浮佛出世处,四者阎浮是修业地,五者阎浮行梵行处。……有五种胜诸天种辈,如上所说。」
(3)《大毗婆沙论》卷172(大正27,867c19-25):「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勇猛者,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忆念者,谓能忆念久时所作,所说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谓能初种顺解脱分、顺决择分等殊胜善根,及能受持别解脱戒。由此因缘故名人趣。」
(4)《大智度论》卷65(大正25,516a6-9):「如经说:阎浮提人,能精进,书持精学,正忆念。如经说:阎浮提人以三因缘,胜诸天及欝单曰人:一者、能断淫欲;二者、强识念力;三者、能精勤勇猛。是阎浮提人,能书写、读诵、受持,以是故诸天来下,礼拜般若经卷,或欲闻说。」
23 人间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增壹阿含经》卷26〈等见品第34〉(3)(大正2,693c9-694a9)。
24 《四十二章经》(大正17,724a)。
25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14,528a)。
26 《瑜伽师地论》卷61(大正30,643c)。
2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40页下)。
28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40页下)。
29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40页下)。
30 《妙法莲华经》卷3(大正9,20b)。
31 《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5a)。
32 《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9,9a)。
33(1)《大般涅槃经》卷36(大正12,580b18-20):「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2)《大毗婆沙论》卷6(大正27,26c17-21):「复次为止谄曲及愚痴故。谓波罗衍拿是婆罗门种,虽有智慧而阙净信,无信之慧增长谄曲。为止彼谄曲故说信为顶。新学苾刍是释迦种,虽有净信而阙智慧,无慧之信增长愚痴。为止彼愚痴故说慧为顶。」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二章、闻法趣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