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這條路
釋開仁. 2009/9/12
目次:
一、前言
二、福德與智慧
叁、自修與外弘
四、學術與道心
五、獨修與共修
六、結語
一、前言
修行這條路,不好走,也不容易走。自出家至今,內心對于很多修行的問題,不斷重複再重複地思索又思索,有幾個留在心底較深刻,且對自己有了決定性的觀念,我想冷靜地將之一一的敘述出來,與大家分享心得。第一是有關福德與智慧的問題,第二是自修與外弘的問題,第叁是學術與道心的問題,最後是獨修與共修的問題。
二、福德與智慧
首先,想談的是福德與智慧的問題,簡單說這是有關系到修行波羅蜜的事情。曾經有位老師跟我說:「在大衆中住,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福德夠不夠;盤起腿來用功時,就能夠發現自己的波羅蜜有多少。」我想這是肺腑之言,也是曆經出家生活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有辦法歸納出來的心聲。
由于自己非常留意波羅蜜的具足因緣,所以在思考的過程中,最近發現了一項關鍵處,也可以說是一種靈感吧。那就是我很深刻的體會到,今生一出家就能夠順應過去生中的波羅蜜而立即上路者,確實還是不少的。我對于他們只有贊歎與恭敬,這是因爲他們曾經用功過的成績。然而,我也發現,這些波羅蜜的累積,大都是過去生中的善因善緣所促成、所精進得來的成果。倘若今生今世才要求您從零開始累積時,試問您是否還有那份善因善緣可以成就自己的這些波羅蜜呢?我想未必。
觀察到這些,我只有提起兩種心情,一是精進不懈怠,二是謙虛不貢高。時下我看了一些真實的例子,如一禅修就有禅相出現的修行者,似乎沒有幾個不是因爲過去的波羅蜜所使然,甚少是基于今生奮不顧身所換來的成果。也因此我才會說,如果今生您我都一樣是從零開始,而您亦能脫穎而出、成就非凡的話,我則只有向往有心了。
觀察到自己擁有修行的波羅蜜(福德與智慧)時,千萬不能以此爲終止,誠如上述所言,這也許都還是承襲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而已,今生的努力有多少,您我心裏有數的。以少爲足,可以肯定的說這對于修行最爲不利,因爲這些資糧不是一勞永逸的,福報享受過就沒了,禅定不持續保持即會退失,只有修行獲得的真實智慧才不會退沒,試問我們擁有了這清淨的如實慧了嗎?沒有的話,則最好繼續用功再用功,才是上上策!
個人覺得,學佛修行,因果觀念最重要,它不但是道德軌範的指標,而且還是一份坦然面對一切的自信心。這可以從上述的問題說起,修行一定要先建立叁世因果的觀念,這的確可以對治即身成佛的貪婪心;亦可實現如是因、如是果的正直心態。我深信種下了解脫成佛的種子,肯定會有成就圓滿的一朝,過程只在于快慢而已,這當然關系到修行資糧的具足與否。
從經上看到像舍利弗等的大智慧者,似乎聽到一句法偈即能如實見法,得法眼清淨,很快地就成就了無漏聖果。要看待這些問題,絕不能光就現世因果來論之,要不然如是因、如是果的立場即無法成立。這些聖者要不是過去世累劫有修行,我想要有如此的成績,也不盡然如此容易獲得。俗語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事實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的觀念。站在因果平等的立場而論,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僥幸者,也沒有任何人會得到上天特別的照顧,這都是個人的修持問題罷了。
以前在讀《大智度論》的時候,深刻的感覺說,法性生身的菩薩雖然偉大,但以我個人來說,擁有血肉身的菩薩,更爲令人欽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想必在這苦難的人間才有辦法體會的。這裏頭我想傳遞一個訊息就是,福德智慧的點滴累積,才看得出修行者的精神和毅力,尤其未成就禅定與神通的人,倘若在這過程他能忍耐一切的比較與困境,親手播下的這顆種子,這份用心,最讓人感動。要是已經擁有大神通、大威力的大菩薩,豈有什麼可以難倒他呢?
佛陀說因果的必然性、相續性與相依性,是法住智的內容,這一點也沒錯。因和果不只是揚善棄惡的消極思想而已,它是存有積極向上、向善、向解脫的無悔耐力,是一份對叁寶的肯認、對叁世業果的明了(《清淨道論》的「度疑清淨」所說的法住智,重點就在于度越叁世業果流轉的疑惑,初步肯定「有業報而無作者」的正見,換言之,就是緣起的正見),請問誰說因果觀念不能用來修行?
看見他人今生的波羅蜜很淳厚,不必自卑也不必氣餒,因爲這是他過去的努力,加上今世的用功,水到渠成的成果而已。反觀自己的心態,倘若有絲毫的比較與不安,那就是離開了佛陀教導的因果觀念,忘切了如是因、如是果的理則在修行。
有正確的知見,不一定是擁有出世的無漏聖知見,這可能猶如《雜阿含經》所說的「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一樣。此類世間的增上正見,應該不僅限于「知叁世、知業果、知凡聖、知善惡」的觀念而已;要知道「知」不是「智」,所謂「智」是要經過叁學修習才能成就的,如法住智即是。這其實在《坐禅叁昧經》說的很明白,經中說契經的「世間增上正見」,指的是四善根之「忍善根」。忍善根在阿毗達磨的定義來看,是修所成慧的內容之一,必須與禅定作結合的修行,而且忍善根的特色在于「忍不墮(叁)惡趣」,這種決定不往惡趣的正見,豈可但以「知道因果觀念」罷了?以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章」來看此偈頌,可以曉得:「希望來生不失人身,並能依人身而漸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爲宗要。」言下之意,說明了這類世間正見,以五戒及十善爲根本,若比照阿毗達磨的看法,或許可說是最底線的要求吧!印順法師甚至于還說到:「菩薩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願生在人間,見佛聞法,利益衆生;淨戒就是確保人身而不致失敗墮落的浮囊。所以菩薩的受持淨戒,輕重等護,比聲聞人的持戒,還要謹嚴得多。」
掌握了佛法的因果必然性、相依性及相續性後,縱然說目前還不一定能成就法住智,但是至少這個觀念能幫助我們跨過很多修行的障礙,如看待修行的波羅蜜即是。明白了這,應該亦可明白在無始的生死中,今生能出家修行,這份深信因果的信心,一定要培植與具足,否則就有悔此生了!
我曾經說過:「一個知見,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主要是我感覺到知見的建立,真的宛若佛陀所說的,如人雙目,缺少了它,就無法辨識方向了。修行這條路很漫長,也很艱辛,不得有少些的偷心,對法對心一定要坦蕩蕩、無虛僞,這才會漸漸地隨順清淨法界等流,而進入聖者的境界。修行是自己面對自己良心良知的事,懇切的投入一分,就有一分的智慧,沒有就空無所有,僞裝不起來。
學佛的我們建立了對因果的絕對價值後,應該不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爲有所挂礙,畢竟深信因果的智慧,必定可以引導我們將煩惱與彷徨失措的心,朝向豁然開朗的方向前進,對自他皆存有不卑不亢的緣起精神,如實地、真切地見到佛陀的正法光明,不再活在虛僞與無明之中。
在出家的路上,念念要與正法相契,分分要發心爲衆生而學,如此一來,所作所爲,無不是累積成佛的福德與智慧,這樣的話,那會有什麼不平衡、不正直的心態呢?相信依教奉行,今生能否了道,似乎只是因緣時節的問題,盡力而爲,其實應該就永遠活在光明磊落的法海之中了!
曾經認識的一些同參道友,起初滿腔熱忱去國外參學,甯願放棄佛學院的學習環境與常住的暖室,雖則走出了山門,理想是爲開拓一片新的天空,活出自己的領域…,奈何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參學參不出一個春天來,反而退失原來的那份向法的熱情,回到原點重新選擇別的方向再前進。有的原本深信波羅蜜可以用盤腿忍痛換來,豈知人算不如天算,枯坐幾年依然如枯木一樣,沒有半點生機,于是唯有接受殘酷的事實,割痛放棄禅修的方法。
我相信修行的波羅蜜有很多類,如以修止和修觀來說,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順利的修習止與觀,有的人止的波羅蜜好,則易成就禅定;有的則敏慧深厚,對修觀的內容熟知通達。甚至于我更相信,不見得出家人都有修止修觀的波羅蜜。如上所言,若是今生才開始學佛出家修行,對慚愧心、勇猛心的培養都還不足,怎麼能要求今生就直透到止觀的堂奧去呢?假如這些人能夠努力以赴,于叁寶、因果、業報等正見的確立,已是不枉此生了。
我感覺修行人最易犯上一個毛病即是,唯有自己認爲相應的法門才是最了義、最究竟的方法,若對方不能跟著他的腳步前進,會認爲這就不是修行。這是極普遍、極現實的佛教現象。縱使我們清楚佛陀曾經說過:止觀就是道谛的內涵,或是有止觀才有叁乘聖者的出現。但是,千萬莫忽略了衆生根性的差異性,因爲當一個人的信忍力還不到「甯坐蒲團饑餓死」的決心時,真的不要強人所難,應學習佛陀諄諄告誡、慢慢引導的方式,讓新學們建立起對法的信心、對修道的好樂,那時候才真正要鞭策他更往解脫道前進。所以,觀機逗教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身爲師長的,應該要能拓寬心胸的看待新學,如此才能以契理契機的教育下一代,啓蒙衆生的善心。
近年來不少人在討論「先止後觀」好,還是「純觀」就夠了的問題。當然以釋迦牟尼佛爲模範者,自是贊同「先止後觀」,因爲佛陀未成道前已習學了無色定,且依四禅而如實知見緣起,盡斷煩惱習,圓滿佛果。另一種以解脫煩惱爲前提者,或許會選擇像慧解脫聖者的風範(畢竟佛陀時…
《修行這條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