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这条路

  修行这条路

  释开仁. 2009/9/12

  目次:

  一、前言

  二、福德与智慧

  三、自修与外弘

  四、学术与道心

  五、独修与共修

  六、结语

  一、前言

   修行这条路,不好走,也不容易走。自出家至今,内心对于很多修行的问题,不断重复再重复地思索又思索,有几个留在心底较深刻,且对自己有了决定性的观念,我想冷静地将之一一的叙述出来,与大家分享心得。第一是有关福德与智慧的问题,第二是自修与外弘的问题,第三是学术与道心的问题,最后是独修与共修的问题。

   二、福德与智慧

   首先,想谈的是福德与智慧的问题,简单说这是有关系到修行波罗蜜的事情。曾经有位老师跟我说:「在大众中住,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福德够不够;盘起腿来用功时,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波罗蜜有多少。」我想这是肺腑之言,也是历经出家生活很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办法归纳出来的心声。

   由于自己非常留意波罗蜜的具足因缘,所以在思考的过程中,最近发现了一项关键处,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吧。那就是我很深刻的体会到,今生一出家就能够顺应过去生中的波罗蜜而立即上路者,确实还是不少的。我对于他们只有赞叹与恭敬,这是因为他们曾经用功过的成绩。然而,我也发现,这些波罗蜜的累积,大都是过去生中的善因善缘所促成、所精进得来的成果。倘若今生今世才要求您从零开始累积时,试问您是否还有那份善因善缘可以成就自己的这些波罗蜜呢?我想未必。

   观察到这些,我只有提起两种心情,一是精进不懈怠,二是谦虚不贡高。时下我看了一些真实的例子,如一禅修就有禅相出现的修行者,似乎没有几个不是因为过去的波罗蜜所使然,甚少是基于今生奋不顾身所换来的成果。也因此我才会说,如果今生您我都一样是从零开始,而您亦能脱颖而出、成就非凡的话,我则只有向往有心了。

   观察到自己拥有修行的波罗蜜(福德与智慧)时,千万不能以此为终止,诚如上述所言,这也许都还是承袭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缘而已,今生的努力有多少,您我心里有数的。以少为足,可以肯定的说这对于修行最为不利,因为这些资粮不是一劳永逸的,福报享受过就没了,禅定不持续保持即会退失,只有修行获得的真实智慧才不会退没,试问我们拥有了这清净的如实慧了吗?没有的话,则最好继续用功再用功,才是上上策!

   个人觉得,学佛修行,因果观念最重要,它不但是道德轨范的指标,而且还是一份坦然面对一切的自信心。这可以从上述的问题说起,修行一定要先建立三世因果的观念,这的确可以对治即身成佛的贪婪心;亦可实现如是因、如是果的正直心态。我深信种下了解脱成佛的种子,肯定会有成就圆满的一朝,过程只在于快慢而已,这当然关系到修行资粮的具足与否。

   从经上看到像舍利弗等的大智慧者,似乎听到一句法偈即能如实见法,得法眼清净,很快地就成就了无漏圣果。要看待这些问题,绝不能光就现世因果来论之,要不然如是因、如是果的立场即无法成立。这些圣者要不是过去世累劫有修行,我想要有如此的成绩,也不尽然如此容易获得。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事实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的观念。站在因果平等的立场而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侥幸者,也没有任何人会得到上天特别的照顾,这都是个人的修持问题罢了。

   以前在读《大智度论》的时候,深刻的感觉说,法性生身的菩萨虽然伟大,但以我个人来说,拥有血肉身的菩萨,更为令人钦佩,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想必在这苦难的人间才有办法体会的。这里头我想传递一个讯息就是,福德智慧的点滴累积,才看得出修行者的精神和毅力,尤其未成就禅定与神通的人,倘若在这过程他能忍耐一切的比较与困境,亲手播下的这颗种子,这份用心,最让人感动。要是已经拥有大神通、大威力的大菩萨,岂有什么可以难倒他呢?

   佛陀说因果的必然性、相续性与相依性,是法住智的内容,这一点也没错。因和果不只是扬善弃恶的消极思想而已,它是存有积极向上、向善、向解脱的无悔耐力,是一份对三宝的肯认、对三世业果的明了(《清净道论》的「度疑清净」所说的法住智,重点就在于度越三世业果流转的疑惑,初步肯定「有业报而无作者」的正见,换言之,就是缘起的正见),请问谁说因果观念不能用来修行?

   看见他人今生的波罗蜜很淳厚,不必自卑也不必气馁,因为这是他过去的努力,加上今世的用功,水到渠成的成果而已。反观自己的心态,倘若有丝毫的比较与不安,那就是离开了佛陀教导的因果观念,忘切了如是因、如是果的理则在修行。

   有正确的知见,不一定是拥有出世的无漏圣知见,这可能犹如《杂阿含经》所说的「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一样。此类世间的增上正见,应该不仅限于「知三世、知业果、知凡圣、知善恶」的观念而已;要知道「知」不是「智」,所谓「智」是要经过三学修习才能成就的,如法住智即是。这其实在《坐禅三昧经》说的很明白,经中说契经的「世间增上正见」,指的是四善根之「忍善根」。忍善根在阿毗达磨的定义来看,是修所成慧的内容之一,必须与禅定作结合的修行,而且忍善根的特色在于「忍不堕(三)恶趣」,这种决定不往恶趣的正见,岂可但以「知道因果观念」罢了?以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章」来看此偈颂,可以晓得:「希望来生不失人身,并能依人身而渐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为宗要。」言下之意,说明了这类世间正见,以五戒及十善为根本,若比照阿毗达磨的看法,或许可说是最底线的要求吧!印顺法师甚至于还说到:「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愿生在人间,见佛闻法,利益众生;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轻重等护,比声闻人的持戒,还要谨严得多。」

   掌握了佛法的因果必然性、相依性及相续性后,纵然说目前还不一定能成就法住智,但是至少这个观念能帮助我们跨过很多修行的障碍,如看待修行的波罗蜜即是。明白了这,应该亦可明白在无始的生死中,今生能出家修行,这份深信因果的信心,一定要培植与具足,否则就有悔此生了!

   我曾经说过:「一个知见,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主要是我感觉到知见的建立,真的宛若佛陀所说的,如人双目,缺少了它,就无法辨识方向了。修行这条路很漫长,也很艰辛,不得有少些的偷心,对法对心一定要坦荡荡、无虚伪,这才会渐渐地随顺清净法界等流,而进入圣者的境界。修行是自己面对自己良心良知的事,恳切的投入一分,就有一分的智慧,没有就空无所有,伪装不起来。

   学佛的我们建立了对因果的绝对价值后,应该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挂碍,毕竟深信因果的智慧,必定可以引导我们将烦恼与彷徨失措的心,朝向豁然开朗的方向前进,对自他皆存有不卑不亢的缘起精神,如实地、真切地见到佛陀的正法光明,不再活在虚伪与无明之中。

   在出家的路上,念念要与正法相契,分分要发心为众生而学,如此一来,所作所为,无不是累积成佛的福德与智慧,这样的话,那会有什么不平衡、不正直的心态呢?相信依教奉行,今生能否了道,似乎只是因缘时节的问题,尽力而为,其实应该就永远活在光明磊落的法海之中了!

   曾经认识的一些同参道友,起初满腔热忱去国外参学,宁愿放弃佛学院的学习环境与常住的暖室,虽则走出了山门,理想是为开拓一片新的天空,活出自己的领域…,奈何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参学参不出一个春天来,反而退失原来的那份向法的热情,回到原点重新选择别的方向再前进。有的原本深信波罗蜜可以用盘腿忍痛换来,岂知人算不如天算,枯坐几年依然如枯木一样,没有半点生机,于是唯有接受残酷的事实,割痛放弃禅修的方法。

   我相信修行的波罗蜜有很多类,如以修止和修观来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顺利的修习止与观,有的人止的波罗蜜好,则易成就禅定;有的则敏慧深厚,对修观的内容熟知通达。甚至于我更相信,不见得出家人都有修止修观的波罗蜜。如上所言,若是今生才开始学佛出家修行,对惭愧心、勇猛心的培养都还不足,怎么能要求今生就直透到止观的堂奥去呢?假如这些人能够努力以赴,于三宝、因果、业报等正见的确立,已是不枉此生了。

   我感觉修行人最易犯上一个毛病即是,唯有自己认为相应的法门才是最了义、最究竟的方法,若对方不能跟着他的脚步前进,会认为这就不是修行。这是极普遍、极现实的佛教现象。纵使我们清楚佛陀曾经说过:止观就是道谛的内涵,或是有止观才有三乘圣者的出现。但是,千万莫忽略了众生根性的差异性,因为当一个人的信忍力还不到「宁坐蒲团饥饿死」的决心时,真的不要强人所难,应学习佛陀谆谆告诫、慢慢引导的方式,让新学们建立起对法的信心、对修道的好乐,那时候才真正要鞭策他更往解脱道前进。所以,观机逗教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身为师长的,应该要能拓宽心胸的看待新学,如此才能以契理契机的教育下一代,启蒙众生的善心。

   近年来不少人在讨论「先止后观」好,还是「纯观」就够了的问题。当然以释迦牟尼佛为模范者,自是赞同「先止后观」,因为佛陀未成道前已习学了无色定,且依四禅而如实知见缘起,尽断烦恼习,圆满佛果。另一种以解脱烦恼为前提者,或许会选择像慧解脱圣者的风范(毕竟佛陀时…

《修行这条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巡礼佛陀的故乡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