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這條路▪P2

  ..續本文上一頁代的大弟子們雖說「同一師學」,同行「古仙人道」,但風格的取向卻各有所專,然可貴的是,其尚可做到「如水乳合」,且各化一方),所以自然會提倡「純觀」就好,立足于基本的定心上(有說近分定、有說欲界定、也有說刹那定),直截了當的從五蘊無常、苦、無我、涅槃下手。據筆者的觀察,光是從全副身心投入于叁學的履行而言,莫論及其是否觀察的夠不夠細,見到的名色法是不是夠徹底,但此類修行者,每天重複不斷的練習再練習,請問誰敢說這些人什麼定力都沒有,或是所觀的都是散心觀呢?再鈍的根性,亦可以做到滴水穿石,關鍵反應在于有沒有正確的方法,以及自己是否具足持之以恒的耐心吧。

   佛法的可貴,不在于光看今生的成就,應該要以培植對叁寶、對修道的信念爲上,只要建立了正確的向道知見,何須還要您整天苦口婆心的催促用功呢?對于因果的肯認,對于福慧資糧的用心,我想,才是修行的第一大事矣!

   叁、自修與外弘

   佛法非常重視內修與外弘,因爲這是佛陀化世的根本原則。發心出家修道,最大的目標,就是要解脫煩惱,這不一定是自私的心態,而實是對輪回的一種厭離、對無始無明的一種畏懼。

   自修,主要就是要對治自心的煩惱,要真切的將它連根拔起。煩惱的可怕,勝過一切,它可以吞噬一個人的智慧,更可以埋沒衆生的良性與良知。修習梵行,要擁有很大的決心,要有甯死不屈的意願,倘若缺少了一點點的耐力,想必很容易就如在沙場上戰敗的兵將一樣,節節退沒。

   佛陀在《增支部.火葬柴經》說世上有四種人:

   「一、是不爲自己,亦不爲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的人;

   二、是不爲自己,只爲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的人;

   叁、是只爲自己,不爲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的人;

   四、是既爲自己,亦爲他人而工作的人。

   佛陀結論說唯有第四種人才是最可貴難得的。 」

   乍看之下,似乎有些不解,後來看了解釋後,才了解佛陀的要求無非出自于一個觀念:幫助自己,正是踏出幫助別人的第一步。

   且于《中部.抹減經》譬喻說:「一個身陷于沼澤泥濘中的人,想去把其他身陷沼澤泥濘中的人拉出來,是不可能的!」

   這是何其有力的直接棒喝啊! 曾經有位長老說:「出家人要出去教導衆生,自己本身一定要先有降伏煩惱的能力,對叁學的修學方法與次第要掌握得很清楚,要不然自己都叁毒熾盛,怎麼可能教別人解脫叁毒呢?初學者還是以自修爲主,莫急著去教化衆生。」

   自修與外弘的時間分配很重要,有位同學曾說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他說:「我們出家人要面對信衆教育,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初學者出去開示的次數越多,理應回過頭來檢視自心的次數也相同要越多,否則年少得志,不是好事。」其實,古德早有說道:「好爲人師,是修道的一大障礙!」出家爲人天師範,荷擔如來家業,當然是責無旁貸的,然而若是自己煩惱還未有能力製伏時,最好真的盡量避免與外界頻繁接觸的因緣。

   有人也許立即會反問,這與菩薩道不是有相違背嗎?非也!韬光養晦,集聚福慧資糧,誰說不是念念回施衆生呢?年輕的出家人要懂得保養聖胎,若是非得已真的不宜太早出來教育信衆,假如抱持隨緣教化,也應該要慎重安排時間與保持距離。

   古德有說:「開始時的滿腔熱忱,是正常的;倘若從中迷失自心,貪戀虛榮,則要立即切斷這條絆腳線了。」古人的智慧,絕非無中生有,而實是有提醒後學的作用。有句話說,點滴的放縱,久了一樣會釀成大錯,這雖然是古訓,但卻曆久彌新。

   佛陀的教法,簡單可分爲「教證」與「理證」。不過,總的來說,佛陀確是「由證出教」的實質經驗,是親身體驗過的生死奮鬥,是徹底擺脫煩惱系縛的刻骨經曆。請問佛陀由證出教的過程,可以說是出于自私的心情嗎?當然不是的。我想,若能常懷念佛陀本身的成佛過程,乃至一生的教化事迹,佛弟子應該不會不知如何過一位修行人應該要過的生活,您說對嗎?

   我們的福德與智慧皆不如佛陀,既然佛陀都要先由證出教,難道我們還有借口不老實面對修行嗎?修行人最忌諱就是自欺欺人,這不但對叁寶的永久住世無所裨益,反而會帶給佛教莫須有的困擾與負面影響。

   話又說回來,隨分隨緣隨力的教化,是出家人接受信施的一種法之回施,也應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在這教學相長的過程中,要善于保任初發心,要常常警策自己,莫成了迷路的羔羊才好。

   時代不同了,與信衆的關系也愈來愈複雜了。有時出家人若對戒律精神不熟稔的話,常有出軌的過失,也常聞因小失大的可悲事件。再者,我也深刻體會現時的在家人雖求法之心還有,但是那份對護僧的觀念,則接近零分。雖則說南北傳對僧衆的觀念不甚一致,可是要如何如法的護持一位出家人安心辦道,我想不會有太多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家衆本身不明白如何護持出家衆修行,而身爲出家衆能主動教育在家衆這方便的觀念者,也極爲少數。然則,如果說已將這類互動的倫理視爲出家至上的自尊或卑劣的心態,則一切都無從說起了。

   出家若不是爲了修行,這就有點奇怪了。出家學道,雖說學菩薩心腸,以度衆生爲要,可是活生生的釋尊生涯,難道我們可以否認釋尊先解脫而後度生的事實嗎?絕對不可能。要有弘化的心願,是因爲「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這是願景,也是目標。然而,起步還是著重于現實的能力爲要,莫自作聰明而耽誤了自己的法身慧命。雖則說《大智度論》有說到釋尊比彌勒先成佛的原因是因爲釋尊先成熟衆生,然後才成就自己的緣故;而彌勒則恰好相反,故而比釋尊遲成佛。但若依釋尊爲成佛道而度衆生的初心來分析,則成就佛果後的能力,遠超于具煩惱身的幾萬倍,因此假如以佛的末後身來看,只要念念不忘衆生的苦難,由自身的叁學深透到底裏,自能湧出無盡悲與智,真實的利樂一切有情。

   菩薩道的衆生無邊誓願度,也不盡然是要度盡衆生才能成佛,只要累積的福慧資糧圓滿了,因果相應,水到渠成,自有成果。佛陀在經論中,在在處處提攜修道之心,不管您相應叁乘教中的那一乘,都沒關系,重要是出離叁界,莫永遠做煩惱的奴隸。

   內修與外弘的時間分配,會因人而異,也找不出絕對性的標准。話雖如此,古德們依然苦口婆心的叮咛後學莫忘失成就聖道的心願。理由很簡單,沒有製伏自心貪瞋癡的能力與方法,您說要教化衆生離苦得樂,那只是猶如但懂得理論的醫生一般,都尚未具足實務的考驗與磨練,怎麼說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好醫生呢?莫開錯藥釀造大錯就偷笑了。當然地,也並非說要完全了解世間上所有的病症後,才能出來行醫,這是滿分與少分的問題,我想大家不難領會。

   不過,倒有一點很值得年輕人借以爲鑒的就是,莫太年輕就全身投入于弘化度生的事業,因爲古德也有雲:「年少得志大不幸」。而且年輕時刻是學法修禅最好的時機,一旦疏忽或錯失因緣的話,也許就得接受老大徒悲傷了。時間是一去永不複返的,年輕的黃金歲月一旦流失,後悔已無濟于事矣。不過,依我個人的淺見來看,年輕人沒有幾位可以深刻的反省到這項問題,絕大多數都是跌破頭皮,才知道古訓的真實。也許是因爲無明的世間,擁有無明的衆生吧!

   四、學術與道心

   在佛學院一待,就待了十叁年之久,九年當學生,四年爲老師,十叁年的學院生涯,對于現時蔚爲風氣的學術研究,與修行人道心之間的問題,想提出個人的一些看法。

   曾經不少人爲「學位」與「果位」作討論,我想這些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需要議論誰是誰非,但求自己「問心無愧」即沒什麼好罣礙與難堪的。我莫敢談論這兩者的價值,但想對學術的意義及道心的可貴,作些微的表白而已。

   寫論文、用電腦…,就算是學術嗎?這定義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已被許多不碰電腦的人作爲口頭禅了。其實,學術的研究領域很廣,廣泛到能夠耗費一生的光陰,假如說這一切的一切,換來的是讓身心投注于叁寶慈光之下,讓散亂的心獲得平靜,我想誰敢隨意批評學術一無可取?

   學術,其實包括語言、文獻、資料、比對、考證、校勘…等,將佛法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這項工作可以與佛法相應,也可以不是的。假設立足于世俗正法的流傳而言,這種考察與比對,是有其一定價值的存在;相反地,倘若忘卻了原本研究的動機與動力,這極可能會愈走愈偏離佛法,因爲兩者是不容易兼顧的。

   基于時空的落差,以我們現代人要完全看得懂過去古德的著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乃至其中有些人也冒著追索法的原來面貌爲動機,才從事語言等學術研究的。這其中含有爲法的使命,也有一份古德求法的精神,如傳說玄奘大師即爲了尋找唯識原典而志求獨自往天竺求法的。這類精神,令人欽佩,也對世俗教法的流傳,有其一定的價值。唐.義淨叁藏題取經詩曰:「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後賢如未谙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不過,我們也得認清楚的即是,這些古德都是出家非常用功的人,道心之堅固非平庸之人,若不是在東土尋找不到契心之法的話,想必也鼓動不了其向西求法的決心,這其中的奧妙,不容忽視。

   被說爲解行不合一,或空有虛表而實無道心,任誰都…

《修行這條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巡禮佛陀的故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