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皆聞有愆178。唯有智士,百慮千失,猶是上行」。爾時梵行說此偈曰:
雖多誦習義 放逸不從正 如牧數他牛 不獲沙門正
169 原作「誦」,依宋、元、明改。
170 【越次】:越級;破格。
171 【正】〔ㄓㄥ〕:射的,即箭靶的中心位置,引申爲目標。
172 【齊】:齊備;齊全。
173 【通利】:通暢,無阻礙。
174 【違阙】:短缺。
175 【自用】:自行其是,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176 【殃】:禍患;災難。
177 【嗤】〔ㄔ〕:譏笑;嘲笑。
178 【愆】〔ㄑ〡ㄢ〕:罪過,過失。
34
爾時,多聞比丘素179自聰鑒180,猶如新衣易染爲色,時多聞比丘,改往修來
181,潔心淨意,諸漏已盡,得阿羅漢果。六通清徹,存亡自由182,所願成就。183
《法句經》卷 2〈28 道行品〉:
我已開正道 爲大現異184明 已聞當自行 行乃解邪縛185
§6. 結論:圓滿的優婆塞之法
§6.1 十六種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的居士法
《雜阿含.929 經》186:
爾時,釋氏摩诃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
名優婆塞?」
佛告摩诃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壽歸依叁寶,爲優婆塞,證知
我。」187
摩诃男白佛:「世尊!雲何爲滿足一切優婆塞事?」
佛告摩诃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
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其具
足滿。
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188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
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
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
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
足故,精勤方便。
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
179 【素】:平素;向來;舊時。
180 【聰鑒】:謂明于識察。
181 【改往修來】:謂改變以往的錯誤,修治來日的善行。《後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願改往修
來,自求多福。”
182 【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製和拘束。
183 CBETA, T04, no. 212, p. 643, a21-p. 644, a7。
184 【異】:奇特的;不平常的。
185 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2-23。Dhp 276:Tumhehi kiccamātappa., akkhātāro tathāgatā; pa.ipannā
pamokkhanti, jhāyino mārabandhanā (You yourselves must strive; the Buddhas only point the way. Those
meditative ones who tread the path are released from the bonds of Mara.)
186 巴利對應經爲 A. VIII. 25. Mahānāma。
187 譯文有所省略,參考《雜阿含經》卷 4:「世尊!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爲優
婆塞,證知我。」(CBETA, T02, no. 99, p. 25, b19-20)
188 原本後接「聽受正法」,應是衍文,今刪。
35
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
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诃男!是名
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
摩诃男白佛:「世尊!雲何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189
佛告摩诃男:「若優婆塞能自立信190,不能令他立于正信191。
自持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
自行布施,不能以施建立于他。
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
自專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
聞法自持,不能令他受持正法。
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人令觀深義。
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
摩诃男!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摩诃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192
佛告摩诃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爲十六?
摩诃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
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
自行布施,教人行施。
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
自專聽法,亦教人聽。
自受持法,教人受持。
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
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複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
摩诃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
摩诃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衆,悉詣其所。謂婆羅門衆、
剎利衆、長者衆、沙門衆,于諸衆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
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是,摩诃男。若優
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
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诃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193
§6.2 印順導師诠釋「特殊的信衆行」──五法俱足
優婆塞與優婆夷,以在家的身分來修學佛法。關于家庭、社會的生活,雖大
189 對應此句的巴利文作:“Kittāvatā pana, bhante, upāsako attahitāya pa.ipanno hoti, no parahitāyā”ti
190 原作「戒」,依文義改。
191 原作「戒」,依文義改。
192 對應此句的巴利文作:“Kittāvatā pana, bhante, upāsako attahitāya ca pa.ipanno hoti parahitāya cā”ti
193 CBETA, T02, no. 99, p. 236, c29-p. 237, b20。
36
體如上面所說,但另有獨特的行持,這才能超過一般的人間正行而向于解脫。修
行的項目,主要爲五種具足(雜含卷叁叁.九二七經等)。
一、信具足:于如來生正信,因佛爲法本,佛爲僧伽上首,對如來應有堅定
正確的信仰。信心是「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即深刻信解而又願求實現的淨心
──這等于八正道的正見、正志。
二、戒具足:即是五戒。五戒不僅是止惡的,更是行善的,如不殺生又能愛
護生命。在家信徒于五戒以外,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的:于五戒外,「離
高廣大床」;「離, 華鬘、璎珞、塗香、脂粉、歌舞、娼妓及往觀聽」;「離非時食」;
淫戒也離夫婦間的正淫。有的徹底離絕男女的淫欲,稱爲「淨行優婆塞」。這八
關齋戒與淨行,是在家信衆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過著比較嚴肅的生活,以克製
自心的情欲。
叁、施具足:如說:「心離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舍
財物、平等布施」。「心住非家」,即不作家庭私産想,在家信衆必須心住非家,
才能成出離心而向解脫。供施父母、師長、叁寶,出于尊敬心;布施孤苦貧病,
出于悲憫心。也有施舍而謀公共福利的,如說:「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
船以濟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
(雜含卷叁六.九九七經)。
上二種,等于八正道的正語到正精進。
四、聞具足:施與戒,重于培植福德。要得佛法的正知見,進求正覺的解脫,
非聞法不可。這包括「往詣塔寺」,「專心聽法」,「聞則能持」,「觀察甚深微妙義」
等。
五、慧具足:即「法隨法行」而體悟真谛── 這等于八正道的從精進到正
定。
佛爲郁阇迦說四種具足,將聞並入慧中,因爲聞即是聞慧。這樣,才算是「滿
足一切種優婆塞事」。以信心爲根本,以施、戒爲立身社會的事行,以聞、慧爲
趨向解脫的理證。名符其實的優婆塞、優婆夷,真不容易!
但這在佛法中,還是重于自利的。如能自己這樣行,又教人這樣行,「能自
安慰,亦安慰他人」,這才是「于諸衆中,威德顯曜」的「世間難得」者(雜含
37
卷叁叁.九二九經)!五法而外,如修習禅定,在家衆多加修四無量心。194
§7. 印順導師對四預流支的看法
§7.1 學法之目標與程序
智慧有淺有深:「生得慧」是與生俱有的,生到世間的人都有,可以依世間
因緣而充分發展的(有限度)知識。這是一般的智慧,就是哲學家、科學家等,
也都是由生得慧而成功的。
修學佛法要從「聞所成慧」做起。從多聞(聽講、看經)佛法中,對于佛法
生起正確深刻的了解,知道世間與人生的真相,深徹的信解佛法,叁寶、四谛等
功德。這要有從多聞正法所生起的智慧,才能正確的知道。得到這聞所成慧,才
是進入佛法智慧的開…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