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不是徹底的。又如有人頭上生有一塊黑疤,就名之爲
黑人,其實別處都是雪白的。世俗語言,大抵是不盡理的,經典隨俗說法,有些
也是如此。所以,對佛法要如理作意,要依徹底的義理來思惟,如依不徹底的義
196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38-p.241)。
197 此論文爲《辨法法性論》。
41
理來思惟,那就錯了。不要以爲經文如此說,就可以以此爲標准!
佛的經典分二類:一是了義經,一是不了義經。了義經是究竟徹底的。如所
說的,還要再解說,再補充,這就是不了義的。所以如理作意,是依了義,不依
不了義,以了義經義去如理作意,才能得到大乘法的究竟意義,也能解說不了義
經。如理作意是思慧的作用,分別,觀察,以獲得佛法如理的正見。經法雖多,
如依了義經爲准繩,可得佛法深義與方便。攝持一切佛法,化繁爲簡,漸漸的脫
略文句,而系念法義,然後可以實行,可以從觀察中顯現法義。抉擇的如理作意,
能成就思所成慧。思惟還是散心分別的,如能在定心中思惟,依定心分別觀察,
這就是修所成慧;依修所成慧,能得般若的現證法性。佛法從阿含、中觀、瑜伽
以來,都說止觀,都說分別、抉擇,從聞到思,到修,然後到證入。不過,不是
什麼分別都可引入證悟的。世俗的分別,止與觀,即使有助于佛法的修持,也不
能證悟法性。佛法有特殊的觀察──勝義觀,能遮遣我們的虛妄分別,這才能依
分別而契入無分別。依唯識學說,這就是要觀察所取無性,能取非有,所取、能
取都不可得。如理作意,要從虛妄分別,現有能所取而實不可得去理解,了解決
定,堅信不疑,成就深刻的信解,才依之而起修。……
法性現證,是要從聞、思、修而入的。說到這裏,想到如理作意的不容易。
因佛要適應衆生根性,說種種法門,有時似乎有點矛盾。這裏這樣說,那裏那樣
說,可是我們很少能依自己的能力,深入經藏,而得實義的。把經藏多讀幾遍,
不一定就能深入,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呢?可依古代大菩薩所開創的宗派。如
走入深林,到處沒有路的,要自己去摸索出一條路出來,不是不可以,不過不容
易,也太危險了。如過去有人,已走出了一條路,如依著這條路漸漸走去,即使
迂曲些,到底是事半功倍。所以印度大乘的唯識宗、中觀宗,都有這種見解:我
們自己去讀大乘經,不容易把握佛法的真實意義,可依古代聖者所開辟的大路,
或依龍樹所創開的中觀;或依彌勒的唯識。印度大菩薩的論義,直接繼承于印度,
對印度的文字,也較少望文生義,比中國學者依據譯典,更爲親切!印度論師所
傳也是有異義的,不過依此思惟觀察,總是容易得多。這一觀念,在印度,在西
藏,都是這樣的,所以在印度與西藏,對于論部,特別的重視。以論通經,容易
了解,容易把握經裏的深義。還有論師們互相論辨,總是把握對方的要義而論辯
的,每可以從不同的宗派中,了解自宗的要義。所以依唯識宗的,最好讀讀空宗,
查查龍樹菩薩的論典;學空宗的,也要了解唯識家的不同。從前唯識學者歐陽竟
無說:他讀了清辨菩薩的大乘掌珍論,對唯識宗的主要思想,才正確的把握了。
印度菩薩造論,辯論是不隨便的,知道對方是這樣說的,才扼要的加以批評。所
42
以依某宗論爲如理作意的准繩,對不同宗派的大乘論,也是可以參考的。198
§7.3 依次修證
佛法的現證,不是脫空而來的,有方便,有因緣,那就是離不了聞、思、修
叁慧。現證慧,由「修所成慧」進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與定相應的觀慧。修
也不是盲目的修習,又要由「思所成慧」,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才可以作
爲觀察的所緣。思慧,又要從「聞所成慧」得來。聞是『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
若從經中聞』。聞、思、修叁慧的詳細敘述,就是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
叁、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谛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爲他開演
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佛法都要依佛菩薩的開示而修習,也
就是叁慧的修學過程;特別是般若,非從聞、思、修入手不可!綜合起來,這就
是平常所說的叁種般若:現證慧是實相般若,是勝義般若。修、思慧是觀照般若。
思、聞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聞、思、修是世俗般若,
因爲可爲勝義般若的因緣,因中說果,也就假名爲般若了。修學般若,所以般若
經論,爲聞、思對象,也是必要的資糧了。修學般若的初方便,是聞、思,所以
「親近善友」,及「多聞熏習」,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實爲「修學慧」所依止的。
這有二點應注意:一、多聞,並非廣識名相而已。依聲聞法,聞無常無我是
多聞,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大乘法
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所以能通達實義的,才是多聞
的善知識。二、在十法行中,聞只是聽聞,讀誦,解說等,也就是依文達義。所
以如以聞慧爲對于修習般若無用,是不合佛法的,是會漂流于叁藏教典以外的。
但是,這雖是必要的,但還是初步的,還要依此而向思、修前進!199
§7.4 慧之進修
§7.4.1 聞慧
有些人,由于過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現在生,成爲一聞即悟的根機。
但若將前後世連貫起來,依從初發心到現證的整個曆程說,則每個學佛者,都要
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獲得無漏現證慧(或稱現證叁摩地),決沒有未經
聞、思、修叁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證的。所以談到慧學,必然要依循一般進修軌
198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之《辨法法性論講記》(p.254-p.256,p.258-p.259)。
199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37-p.338)。
43
則,分別說明這叁有漏慧。現且先從聞慧說起。
在聲聞教裏,從初學到現證,有四預流支,即「親近善士,多聞熏習,如理
思惟,法隨法行」。這即是說,初發心學佛,就要親近善知識;依善知識的開導,
次第修習聞、思、修。大乘教典,在這方面也揭示了十法行:書寫、供養、施他、
谛聽、披讀、受持、諷誦、開演、思惟、修習。這些修行項目,有的(前八)屬
于聞慧,有的(九)屬于思慧,有的(十)屬于修慧,全在叁慧含攝之內。可見
聞、思、修叁有漏慧,爲進修佛法必經的通道,是大小乘佛教一致公認的。雖然,
慧學的最高目標,是在體悟法性,而從修證的整個程序看,決不容忽視聞、思、
修的基礎。
修習聞慧,古代多親聞佛說,或由佛弟子的展轉傳授。因此,親近善知識,
成了聞慧的先決條件。然從各種教典編集流通以後,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讀
研習,依經論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聞慧。從善知識或經論中,所聽聞的,
是佛菩薩諸大聖者的言教;至于如何聽聞學習的方式,聖典裏開列甚多,如谛聽、
問疑,或自己閱讀、背誦、書寫等,這些都是進求聞慧應修的事項。一般地說,
聞慧總由聽聞師說,或自研讀經論而來,可是最主要的一著,是必須理解到佛法
的根本理趣。慧的修證,如上面所說,有叁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觀境非常廣泛;
因果、緣起、佛果功德、菩薩行願,以及諸法極無自性的甚深空理,無不是慧之
對觀境界。作爲慧學初層基礎的聞慧,對于種種名言法相,種種教理行門,自然
要盡量廣求多聞。然而佛教所重視的,是怎樣從無厭足,無止境的多聞中,領解
佛法的精要,契悟不共世間的深義。所以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並不
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叁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爲聞慧。如小乘經
說,能如實谛觀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多聞。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
或真如實性爲多聞。修學佛法,若不與叁法印一法印相應,即是脫離佛法核心,
聞慧不得成就。若能于種種法相言說之中,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並發諸身心行
爲,如實修練與體驗,使令心地逐步清淨、安靜,然後乃能引發聞慧,真正得到
佛法的利益。所以聞慧雖是極淺顯的,極平實的初層基礎,但也需要精進一番,
提煉一番,才可獲得成就。這在小乘的四預流支,就是多聞熏習。假如衡之以四
依,就應該是依義不依語,因爲多聞熏習,目的是要解悟經論所表诠的義理,而
不在名相的積集,或文辭的嚴飾。
關于多聞熏習的意義,可從兩方面去理會:
一、佛法窮深極廣,義門衆多,如發大乘心的學者,應有「法門無量誓願學」
的廣大意欲,勤聽多學,一無厭足。
44
二、對于每一法門,要不斷的認真研習,以求精熟。這樣不間斷的積集聞熏
和深入,久而久之,內在的心體漸得清淨安定,而萌發悟性,一旦豁然大悟,即
不離名言義相,而解了甚深佛法。
多聞熏習,確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每個學佛的人,都應該以此爲當
前目標而趨入!
§7.4.2 思慧
依多聞熏習而成就聞慧,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驟;其次、就是對于所聞的佛
法,加以思惟抉擇。思慧,已不再重視名言章句的聞慧,而是進…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