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P12

  ..续本文上一页却不是彻底的。又如有人头上生有一块黑疤,就名之为

  黑人,其实别处都是雪白的。世俗语言,大抵是不尽理的,经典随俗说法,有些

  也是如此。所以,对佛法要如理作意,要依彻底的义理来思惟,如依不彻底的义

  196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238-p.241)。

  197 此论文为《辨法法性论》。

   41

  理来思惟,那就错了。不要以为经文如此说,就可以以此为标准!

  佛的经典分二类:一是了义经,一是不了义经。了义经是究竟彻底的。如所

  说的,还要再解说,再补充,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如理作意,是依了义,不依

  不了义,以了义经义去如理作意,才能得到大乘法的究竟意义,也能解说不了义

  经。如理作意是思慧的作用,分别,观察,以获得佛法如理的正见。经法虽多,

  如依了义经为准绳,可得佛法深义与方便。摄持一切佛法,化繁为简,渐渐的脱

  略文句,而系念法义,然后可以实行,可以从观察中显现法义。抉择的如理作意,

  能成就思所成慧。思惟还是散心分别的,如能在定心中思惟,依定心分别观察,

  这就是修所成慧;依修所成慧,能得般若的现证法性。佛法从阿含、中观、瑜伽

  以来,都说止观,都说分别、抉择,从闻到思,到修,然后到证入。不过,不是

  什么分别都可引入证悟的。世俗的分别,止与观,即使有助于佛法的修持,也不

  能证悟法性。佛法有特殊的观察──胜义观,能遮遣我们的虚妄分别,这才能依

  分别而契入无分别。依唯识学说,这就是要观察所取无性,能取非有,所取、能

  取都不可得。如理作意,要从虚妄分别,现有能所取而实不可得去理解,了解决

  定,坚信不疑,成就深刻的信解,才依之而起修。……

  法性现证,是要从闻、思、修而入的。说到这里,想到如理作意的不容易。

  因佛要适应众生根性,说种种法门,有时似乎有点矛盾。这里这样说,那里那样

  说,可是我们很少能依自己的能力,深入经藏,而得实义的。把经藏多读几遍,

  不一定就能深入,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可依古代大菩萨所开创的宗派。如

  走入深林,到处没有路的,要自己去摸索出一条路出来,不是不可以,不过不容

  易,也太危险了。如过去有人,已走出了一条路,如依着这条路渐渐走去,即使

  迂曲些,到底是事半功倍。所以印度大乘的唯识宗、中观宗,都有这种见解:我

  们自己去读大乘经,不容易把握佛法的真实意义,可依古代圣者所开辟的大路,

  或依龙树所创开的中观;或依弥勒的唯识。印度大菩萨的论义,直接继承于印度,

  对印度的文字,也较少望文生义,比中国学者依据译典,更为亲切!印度论师所

  传也是有异义的,不过依此思惟观察,总是容易得多。这一观念,在印度,在西

  藏,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印度与西藏,对于论部,特别的重视。以论通经,容易

  了解,容易把握经里的深义。还有论师们互相论辨,总是把握对方的要义而论辩

  的,每可以从不同的宗派中,了解自宗的要义。所以依唯识宗的,最好读读空宗,

  查查龙树菩萨的论典;学空宗的,也要了解唯识家的不同。从前唯识学者欧阳竟

  无说:他读了清辨菩萨的大乘掌珍论,对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才正确的把握了。

  印度菩萨造论,辩论是不随便的,知道对方是这样说的,才扼要的加以批评。所

   42

  以依某宗论为如理作意的准绳,对不同宗派的大乘论,也是可以参考的。198

  §7.3 依次修证

  佛法的现证,不是脱空而来的,有方便,有因缘,那就是离不了闻、思、修

  三慧。现证慧,由「修所成慧」进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与定相应的观慧。修

  也不是盲目的修习,又要由「思所成慧」,对法义作深刻的思惟抉择,才可以作

  为观察的所缘。思慧,又要从「闻所成慧」得来。闻是『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

  若从经中闻』。闻、思、修三慧的详细叙述,就是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

  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

  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佛法都要依佛菩萨的开示而修习,也

  就是三慧的修学过程;特别是般若,非从闻、思、修入手不可!综合起来,这就

  是平常所说的三种般若:现证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般若。修、思慧是观照般若。

  思、闻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闻、思、修是世俗般若,

  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因中说果,也就假名为般若了。修学般若,所以般若

  经论,为闻、思对象,也是必要的资粮了。修学般若的初方便,是闻、思,所以

  「亲近善友」,及「多闻熏习」,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实为「修学慧」所依止的。

  这有二点应注意:一、多闻,并非广识名相而已。依声闻法,闻无常无我是

  多闻,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大乘法

  中,多闻是闻空性不生不灭,如《楞伽经》等说。所以能通达实义的,才是多闻

  的善知识。二、在十法行中,闻只是听闻,读诵,解说等,也就是依文达义。所

  以如以闻慧为对于修习般若无用,是不合佛法的,是会漂流于三藏教典以外的。

  但是,这虽是必要的,但还是初步的,还要依此而向思、修前进!199

  §7.4 慧之进修

  §7.4.1 闻慧

  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现在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

  但若将前后世连贯起来,依从初发心到现证的整个历程说,则每个学佛者,都要

  经过闻、思、修的阶段,才能获得无漏现证慧(或称现证三摩地),决没有未经

  闻、思、修三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证的。所以谈到慧学,必然要依循一般进修轨

  198 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一册之《辨法法性论讲记》(p.254-p.256,p.258-p.259)。

  199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37-p.338)。

   43

  则,分别说明这三有漏慧。现且先从闻慧说起。

  在声闻教里,从初学到现证,有四预流支,即「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

  思惟,法随法行」。这即是说,初发心学佛,就要亲近善知识;依善知识的开导,

  次第修习闻、思、修。大乘教典,在这方面也揭示了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

  谛听、披读、受持、讽诵、开演、思惟、修习。这些修行项目,有的(前八)属

  于闻慧,有的(九)属于思慧,有的(十)属于修慧,全在三慧含摄之内。可见

  闻、思、修三有漏慧,为进修佛法必经的通道,是大小乘佛教一致公认的。虽然,

  慧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体悟法性,而从修证的整个程序看,决不容忽视闻、思、

  修的基础。

  修习闻慧,古代多亲闻佛说,或由佛弟子的展转传授。因此,亲近善知识,

  成了闻慧的先决条件。然从各种教典编集流通以后,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读

  研习,依经论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闻慧。从善知识或经论中,所听闻的,

  是佛菩萨诸大圣者的言教;至于如何听闻学习的方式,圣典里开列甚多,如谛听、

  问疑,或自己阅读、背诵、书写等,这些都是进求闻慧应修的事项。一般地说,

  闻慧总由听闻师说,或自研读经论而来,可是最主要的一着,是必须理解到佛法

  的根本理趣。慧的修证,如上面所说,有三乘共慧与大乘不共慧,观境非常广泛;

  因果、缘起、佛果功德、菩萨行愿,以及诸法极无自性的甚深空理,无不是慧之

  对观境界。作为慧学初层基础的闻慧,对于种种名言法相,种种教理行门,自然

  要尽量广求多闻。然而佛教所重视的,是怎样从无厌足,无止境的多闻中,领解

  佛法的精要,契悟不共世间的深义。所以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闻多识广,并不

  就是闻慧;多闻博学而能契应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够得上称为闻慧。如小乘经

  说,能如实谛观无常、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多闻。大乘教典则以堪闻法性空寂,

  或真如实性为多闻。修学佛法,若不与三法印一法印相应,即是脱离佛法核心,

  闻慧不得成就。若能于种种法相言说之中,把握得这个佛法要点,并发诸身心行

  为,如实修练与体验,使令心地逐步清净、安静,然后乃能引发闻慧,真正得到

  佛法的利益。所以闻慧虽是极浅显的,极平实的初层基础,但也需要精进一番,

  提炼一番,才可获得成就。这在小乘的四预流支,就是多闻熏习。假如衡之以四

  依,就应该是依义不依语,因为多闻熏习,目的是要解悟经论所表诠的义理,而

  不在名相的积集,或文辞的严饰。

  关于多闻熏习的意义,可从两方面去理会:

  一、佛法穷深极广,义门众多,如发大乘心的学者,应有「法门无量誓愿学」

  的广大意欲,勤听多学,一无厌足。

   44

  二、对于每一法门,要不断的认真研习,以求精熟。这样不间断的积集闻熏

  和深入,久而久之,内在的心体渐得清净安定,而萌发悟性,一旦豁然大悟,即

  不离名言义相,而解了甚深佛法。

  多闻熏习,确是慧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起点,每个学佛的人,都应该以此为当

  前目标而趋入!

  §7.4.2 思慧

  依多闻熏习而成就闻慧,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骤;其次、就是对于所闻的佛

  法,加以思惟抉择。思慧,已不再重视名言章句的闻慧,而是进…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