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P11

  ..续本文上一页始。

  进一步是「思所成慧」。思是思惟、观察,要深入的去思考观察,才能更深

  刻的悟解佛法,而得思所成慧。

  闻慧与思慧,都还是散心的分别,需要更进一步的去实现「修所成慧」。修

  慧是在禅定中,智慧与禅定相应,因修禅定而从定中更发深慧,这才是修所成慧。

  闻、思、修三慧,都是有漏的,有漏慧还不能根断烦恼,不能了生死。要根

  绝烦恼而解脱生死,必须真实的「无漏般若」(闻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现前,

  现证的般若,才是真智慧,也即是无漏慧。从闻所成慧到无漏慧,这是修学智慧

  的道路;这种次第,是小乘大乘所共的坦道。

  平常说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与上所说的修慧次第

  配属起来: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进而修观照般若即是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实

  相般若即无漏慧。从闻、思、修到现证慧,在修学过程中,虽可以展转引生,就

  大体说,这显然有次第的前后。

  佛法常说的修学次第,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此

  四法名预流支。预流是小乘的初果,大乘即是初地。凡夫而想要参预到圣类中,

  或悟入法性流中,必要具有这四种修学过程,无论是小乘或大乘。「亲近善士」,

  因为向来的佛法,都是用口讲的,所以要听闻正法,必须先亲近师长才行。同参

  道侣,也是善士中摄。为什么要亲近善士呢?为的「听闻正法」。听闻以后,要

  194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210-p.212)。

   38

  进一步的正确的去了解,这就须要「如理思惟」了。由思惟观察,对佛法有了深

  刻认识,要能照着佛法去修学,这就是「法随法行」了。亲近善士与听闻正法,

  就是前面说的闻所成慧;如理思惟是思所成慧,法随法行是修所成慧。从此以后,

  入见道,证预流,即得现证的无漏慧。所以我说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的过程。

  但这不是说单修智慧就够了的,在修学智慧的过程中,同时要修习其他的法门。

  因为单修福或是单修慧,都是不能圆满的。智慧与福德,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

  轮,相辅相成,才能高飞远行。依智慧浅深的次第去修学时,同时即:

  闻所成慧──成信

  思所成慧──住戒

  修所成慧──修定

  无 漏 慧──发慧

  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而得闻所成慧,即能于三宝、四谛、缘起、圣道等

  佛法,确信不疑,而引发趣向的欲求。这样的从信解而起的信求,才是坚定不拔

  的信,引发实行的信,应称为信根。一般的信心,都是飘摇不定的,如轻毛一样

  的随风东西。这因为信心而出于情感的,不曾经过慎思明辨,所以不能确定不动。

  真实的信心,要依闻所成慧所发起的。这样的正信,才算有了根,所以说是「道

  源功德母」。如草木一样,生了根,才能确立不动,一切的茎干花果都从此基础

  生出来。在声闻法中,从闻慧而成就信根,就是生起真切的出离心。发起出离心,

  种下解脱分善根,必定要了生死,不会退失。在大乘法中,从闻慧生正信,即是

  发起菩提心,成为佛种。(如《大乘起信论》等说)学佛者的发心,不外乎二种,

  即发出离心与菩提心。这都要从闻所成慧所生起的信心,才能发生成就。真发出

  离心和菩提心的人,就和鱼吞了钩一样,无论它再怎么游,也快要出水了。像舍

  利弗,过去曾发过菩提心,中途虽已经忘失了,但经过佛一提点,就又回入大乘。

  「一历耳根,永劫不失」,就是这个意思。大乘发菩提心,小乘发出离心,这才

  进入佛门。照天台家的六即来说,依闻所成慧而得正信,还只是名字即佛位。从

  闻慧而起深信以后,进而修得思所成慧,此时必须以戒为主而修其他施、忍等。

  大乘学者,从此修六度万行去自利利他。小乘学者从思所成慧,必能严持戒行,

  而完成行为的清净,虽小戒也不敢违犯。这是以思所成慧所了知的佛法,一一见

  于实行,而做到三业清净。这样的修学,才能有智慧,有福德。等到修所成慧,

  这是必与禅定相应的,所以到达定慧双修的阶段。修慧必与禅定相应,约小乘的

  位次说,此时是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大乘是十回向位了。发真实

  信,从此持戒、修定,因而发生真般若慧,断惑证真。此时,约小乘即是初果;

  约大乘说,即是初地;也即是天台家所说的分证即。若欲圆满证得,还须地地进

   39

  修,才能达到究竟佛位。195

  §7.2 闻思修与慧

  §7.2.1 四预流支与四依之关系

  无漏慧的实证,必以闻、思、修三有漏慧为方便。如不闻、不思,即不能引

  发修慧,也即不能得无漏慧。《杂含》(卷三○.八四三经)曾说四预流支:「亲

  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这是从师而起闻、思、修三慧,才

  能证觉真理,得须陀洹──预流果。这是修行的必然程序,不能躐等。然从师而

  起三慧的修学程序,可能发生流弊,所以释尊又说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

  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作为修学的依准。

  一、亲近善知识,目的在听闻佛法。但知识不一定是善的,知识的善与恶,

  不是容易判断的。佛法流传得那样久,不免羼杂异说,或者传闻失实,所以品德

  可尊的,也不能保证传授的可信。善知识应该亲近,而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

  这惟有「依法不依人」。依法考辨的方法,《增一含.声闻品》,曾略示大纲:「便

  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

  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

  便受持之。设不与契经、律、阿毗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

  如来所说」。考辨的方法,佛说为四类:(一)、教典与「契经、律、阿毗昙都不

  与相应,……不与戒行相应,……此非如来之藏」,即否认它是佛法。(二)、如

  教典不合,而照他的解说,都是「与义相应」的。这应该说:「此是义说,非正

  经本。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这是虽非佛说而合于佛法的,可以采取它

  的义理。(三)、如不能确定「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而传说者又是「解味

  不解义」的,那应该「以戒行而问之」。如合于戒行,还是可以采取的。(四)、

  如合于教典,合于义理的,「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应该信受奉行。这即

  是以佛语具三相来考辨。释尊或专约教典,说「以经为量」。或专约法义,说「三

  法印」。或专约戒行,说「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这依法不依人,是佛法慧命所

  寄,是古代佛法的考证法。在依师修学时,这是唯一可靠的标准。我们要修学佛

  法,不能为宗派所缚,口传所限,邪师所害,应积极发挥依法不依人的精神,辨

  别是佛说与非佛说,以佛说的正经为宗,以学者的义说为参考,才能引生正确的

  闻慧。

  二、从师多闻正法,要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语文的实义。如果重文轻义,执

  195 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p.172-p.177)。

   40

  文害义,也是错误的,所以「依义不依语」。经上说:「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

  寂静法,是名多闻」(杂含卷一.二五经)。正法的多闻,不是专在名相中作活计,

  是理会真义而能引解脱的行证。多闻,决不能离圣典语文而空谈,但也不能执文

  害义。否则尽管博闻强记,在佛法中是一无所知的无闻愚夫!

  三、义理有随真理法相说,有曲就有情根性说,这即是了义与不了义,胜义

  说与世俗说。如不能分别,以随机的方便说,作为思考的标准,就不免颠倒。所

  以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才能引发正确深彻的思慧。如以一切为了义,

  一切教为圆满,即造成佛法的笼统与混乱。

  四、法次法向是修慧。依取相分别的妄识而修,无论如何,也不能得解脱,

  不能引发无漏正智,所以说「依智不依识」。应依离相、无分别的智慧而修,才

  能正觉,引导德行而向于正觉的解脱。

  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而这必依闻,思,修三而达到;闻慧又要依贤师

  良友。这三慧的修学,有必然的次第,有应依的标准。这对于正法的修学者,是

  应该怎样的重视释尊的指示!196

  §7.2.2 如理作意的作用为「分别,抉择,观察」

  说到「抉择」,就是「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摄,一切加行道」197。悟入法性

  的抉择方便,含有『如理作意』与『加行』二义,这都是依大乘经的。经论所说

  作意,略有三类意义:一是注意,如作意心所。二、作意是修定时,内心的观想

  系念。三、这里的作意,是思惟,思考抉择的意思。平常说,学佛法有四条件:

  一、亲近善友(善知识);二、多闻正法(多多的听法);三、如理思惟(如理作

  意);四、法随法行,就是依法修行大乘经法,经如理思惟,然后依著作止观的

  修行,就是一切加行道。

  如理作意是什么?经典有深、有浅;有究竟说,不究竟说;有尽理说,不尽

  理说;了义说,不了义说。究竟说是彻底的,不究竟说是不彻底的。尽理是说得

  很彻底圆满的,不尽理是这么说,其实是不完全如此的。例如说,吃饭能滋养身

  体,这是对的,但是不彻底、不尽理的。如吃饭过饱,可能反而吃坏了。可见这

  句话,是有相对的意义,…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