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抉擇義理的階
段了。這在四預流支,即如理思惟;衡以四依,則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合乎正
理的思惟抉擇,應依了義教,以了義教爲准繩,然後衡量佛法,所得到的簡擇慧,
才會正確。否則所思所惟,非偏即邪,怎能契合佛法的本義!佛陀的教法,原是
一味平等的,但因適應世間種種根性不等的衆生,而不得不隨機施設無量無邊的
方便法門,于是一味平等、圓滿究竟的佛法,有了了義不了義之分。修習思慧,
抉擇義理,其原則是:以了義抉擇不了義,而不得以不了義抉擇了義,因爲衡量
教義的是否究竟圓滿,絕不能以不究竟不圓滿的教義爲准則的。比方說,佛常宣
示無我,但爲了引度某一類衆生,有時也方便說有我;無我是了義教,究竟說;
有我是不了義教,非究竟說。那麼我們要衡量這兩者孰爲正理,必定要依據無我,
去抉擇有我,解了佛說有我的方便意趣,決不能顛倒過來,以有我爲了義的根據,
而去抉擇無我,修正無我。假使不把了義不了義的正確觀點認清,而想抉擇佛法
的正理,那他所得結論,與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萬四千裏了!所以對佛法的思惟
抉擇,必須根據了義教爲准則,所得到見解,方不致落入偏失。
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到底是怎樣的呢?大體說來,小乘不了義,大乘是了
義;而大乘教裏,大部分爲適應機宜,也還有不了義的。佛說法時,爲鼓勵衆生
起信修學,往往當經贊歎,幾乎每一部經都有「經中之王」等類的文字。後世佛
子,如單憑這些經裏的贊歎語句,作爲究竟圓滿的教證,而去抉擇佛法的了義不
了義,那是不夠的。像這類問題,參考古代著名聖者們的意見,也許可以獲得一
些眉目。古代的論師們,不大重視經典裏的勸修部分,而著重于義理的論證,所
以他們的了義不了義說,是可以作爲我們依循的標准的。這在印度,有兩大系的
說法:
一、龍樹、提婆他們,依《無盡意》、《般若經》等爲教量,判斷諸教典:若
說一切法空、無我、無自性、不生不滅、本性寂靜,即是了義教;若說有自性、
45
不空、有我,爲不了義教。他們本著這一見地,無論抉擇義理,開導修行方法,
自有一嚴密而不共泛常的特色。談到悟證,也以極無自性爲究竟的現證慧境,這
就成了中觀見的一大系。
二、無著、世親他們,依《解深密經》等爲教量,認爲凡立叁自性,遍計執
無性,依他起、圓成實有性,才是了義教;若主張一切法空,而不說依他、圓成
實爲有性,即非了義教。他們以此爲判教的准繩,衡量佛法教義,另成唯識見的
一大系。其修行方法,也就與中觀者不同,並以二空所顯性爲究竟現證。
抉擇了義不了義,單在經典方面,不易得出結論,那麼我們祇有循著先聖所
開辟的軌則,爲自己簡擇正理的依憑了。這無論是印度的中觀見,或是唯識見,
甚至以《楞嚴》、《起信》爲究竟教證的中國傳統佛教,都各有他們審慎的判教態
度,和嚴密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妨采取其長處,揚棄其偏點,互相參證,彼此會
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7.4.3 修慧
在叁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慧與修慧,同樣對于諸法起著分別抉擇,祇是
前者(雖也曾習定)未與定心相應,後者與定心相應。思惟,又譯爲作意,本是
觀想的別名,因爲修定未成,不與定心相應,還是一種散心觀,所以稱爲思慧。
如定心成熟,能夠在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即成修慧。心能安住一境 ──
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谛理,是爲止相;止相現前,對于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
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止修成就,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觀
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或在勝義谛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這不
但心地極其寂靜明了,而且能夠于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會得諸法
實相。從靜止中起觀照,即是修觀的成就。這是佛爲彌勒菩薩等開示止觀時,所
定的界說。單是緣世俗相,獲得定心成就,並不能趣向證悟;必須觀察一切法無
我畢竟空寂,才可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修慧雖不能直接取證,但卻是
到達證悟的必經階段。四依裏的依智不依識,就是修慧的指導標准。識是有漏有
取的,以我我所爲本的妄想分別,若依此而進修,不但不得證悟解脫,而且障礙
了證悟解脫之路。智則相反地,具有戡破我執,遣除邪見的功能,無自性無分別
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證智慧。200
§7.5 聞量.比量.現量
200 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182-p.188)。
46
上來說,中道是諸法的如實相,是無作無爲本來空寂的,離文字相,離心緣
相的。這離一切能所相待,唯證方知的中道實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論證,以觀慧
去觀察呢?因明的方法論,不能探究深理,中觀的方法論,又焉能觀得到真理?
依語言文字及觀慧去觀察離言的實相,這是極重要的問題。現在,就以現量、比
量、至教量──也名聲量或聞量的叁量去說明。
修學佛法以及中觀,初步應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下手。所聽聞的,雖不是
諸法的實相,但這名言章句,是佛、菩薩體證實相,爲應衆生可能了解的機宜而
建立的;我們依此方便,可以漸次升進,以到達與佛同樣的證悟。佛所說的正法,
稱爲「法界等流」,這並非與中道實相──法界無關,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指
月的手指不是月,卻確有標指明月的作用。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須具有純正的
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聖先賢的指示。要知道:不單是對于尋求正理,需要聽聞
(此聽聞,實不僅是用耳聞的。如說:「般若從叁處聞:從佛聞,弟子聞,及經
典聞」。所以這是包含聽受師友的教授,以及自己從經典中去參研),就是世俗的
學識、技能,也沒有不需要聽聞的。小孩以父母的是非爲是非,學生以師長的指
示爲正鹄。即成年後自己得來的知識、技能,雖不從父母師長處得來,一部分爲
自己經驗的發見,因而修正父母、師長的意見;然而主要的,還是由于社會共同
思想的熏陶得來。所有的知識,十九從聽聞得來;聽聞得來的正確知識,即是聞
量。在佛法,即主要的要從流行于社會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轉傳來的
教導。我們于佛法以及中觀的認識,就必須從聽聞正法入手。這在叁種般若中,
稱爲文字般若。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于教典的多聞熏習,即不能于甚深的佛法
有所了解。離此至教量而專談現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爲世間的正確知
識,雖無不合于現量及比量,然我們所有的一切知識,決非一一經過現量與比量
的證明。如對于古代傳來以及現代的社會思想,概不輕信而一一要經過自己的現
比證成而後信仰,這是怎樣違反世間的現實?所以聞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缺
點,但永遠是修學佛法的始基。
由聽聞正法,進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即從聞而思,以便從思而到達修證;
即以思慧爲主而兼攝聞慧、修慧──實際觀察的階段,名爲比量。中道的正見,
即由比量而來。叁種般若中,此即觀照般若。觀慧的尋思、抉擇、審察階段,如
爲世俗事相的觀察,不淨觀、慈悲觀等,即因明式的論理方式,也是可用的;但
在探究究極真理的抉擇、觀照,那非使用中觀的方法不可。中觀法,不是從形式
的差別去考察,而是從內容的彼此關涉中去考察;是從緣起法──內在相依相待
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觀察的。由緣起法以觀察無自性的因果事相,即
從緣起到緣生,這是隨順世俗的中觀法。依緣起法以觀察法法無自性的本性,洗
47
淨衆生的一切錯謬成見,即從緣起到寂滅,這是隨順勝義的中觀法。隨順世俗的
中觀法,是基于緣起的相依相待,相淩相奪以觀察一切,也不會與因明的方法全
同。特別是:依緣起相依相待,相淩相奪的觀法,隨順勝義的中道而傾向于勝義
──「一切法趣空」的觀慧。觀慧雖也觀察不到離言的中道勝義,而依此緣起觀,
卻能深入本性空寂,成爲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門。中道離一切相,但即爲成立緣起
的特性,中道即緣起的中道;緣起的因果生滅,當下顯示這空寂的真理。譬如江
水在峽谷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時他即反歸于平靜,而且直趨于大海。在這
怒浪狂躍時,雖未能想見海水的一味,但能順此水勢而流,即必有會歸大海的可
能。從緣起法以觀察中道,也即是如此。文字(即總攝一切名相分別)性空即解
脫相,趣入離言是不能離棄名言的。所以說:「言不是義,而因言顯第一義」。有
些人以爲真理離言,甚麼也不是,任何觀察也觀不到中道。于是無聞無慧,要離
一切的論法、觀法而直入中道。那裏知道這是不能到達中道自證的,這只能陷于
無想的定境而已!唯有中觀的觀法,是隨順緣起性空的中道觀,是緣起而性空的
方法論,也是隨順勝義的方法論。蓮華戒在《中觀光明論》裏也說:「何等名爲
了義?謂有正量,依于勝義增上而說」。「言勝義無生等,其義通許一切聞思修所
成慧,皆名勝義,無倒心故」。《中觀莊嚴論釋難》說:「何謂無自性性?謂于真
實。言真實者,謂隨事勢轉比量所證真實義性」。中觀的教法,即我們的聞思修
慧,…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