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P2

  ..續本文上一頁比丘,獨在靜處,作是思惟: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阿難起已。來

  至我所,頂禮我已,而作是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非惡知識惡伴惡友。我告阿難:止!止!莫

  作是語。所以者何?夫善知識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體。」(CBETA, T02, no. 100, p. 396, a19-24)在

  SN 45:2,阿難的想法是:“upa..hamida., bhante, brahmacariya., yadida.– kalyā.amittatā

  kalyā.asahāyatā kalyā.asampava.katā”ti。佛陀的正解記作:Sakalamevida., ānanda, brahmacariya.,

  yadida.– kalyā.amittatā kalyā.asahāyatā kalyā.asampava.katā.。

  20 CBETA, T02, no. 125, p. 768, c6-24。

  21 【使】:謂驅使、支配,派遣。

   5

  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 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 說于是非事

  是時,阿難複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 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複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見反常律 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

  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22

  §2.1.3 善知識是在家衆現法安樂的原因之一

  《雜阿含.91 經》23: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阇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現法樂。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爲四?謂方便具足、

  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爲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24業處25,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26,

  或以王事27,或以書疏、算畫。于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爲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谷,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

  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辄取,及

  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何等爲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28、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29。如

  是知識能善安慰30,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

  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雲何爲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

  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稱

  22 CBETA, T02, no. 125, p. 613, c18-p. 614, a16。

  23 巴利對應經爲 A. VIII. 55. Ujjaya。

  24 【工巧】:指巧藝。

  25 【業處】:巴利語 kamma..hāna,指種種的職業。

  26 【賈】〔 ㄍㄨˇ〕:做買賣。《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27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28 【落度】:落拓,潦倒失意。

  29 【凶險】:亦作凶崄,狠毒奸險。

  30 【安慰】:安頓撫慰。

   6

  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

  此生活,人皆名爲優昙缽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

  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

  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

  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爲四?謂信具足、

  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爲信具足?謂善男子于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

  及余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

  具足。

  雲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脫施31,常自手與,樂修

  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雲何爲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谛如實知,習、滅、道聖谛如實知,是名善男

  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

  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 積集能守護 知識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

  淨信戒具足 惠施離悭垢 淨除于迷32道 得後世安樂

  若處于居家 成就于八法 審谛尊所說 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 現法喜樂住 後世喜樂住

  佛說此經已,欝阇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33

  §2.1.4 令生善法,令斷惡法

  《雜阿含.717 經》34: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者

  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惡知識、惡伴黨。

  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

  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

  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

  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

  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

  31 【解脫施】:巴利文 muttacāga,指康慨的布施。

  32 原作「速」,依元、明本改。

  33 CBETA, T02, no. 99, p. 23, a22-c17。

  34 參考 S. 46. 29. Ekadhamma。

   7

  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35

  §2.1.5 奉事、往詣善士是得以解脫的要因

  《中阿含.54 盡智經》36:

  如是善知識若不奉事37者,便害奉事習38。若無奉事,便害往詣習。若無往詣,

  便害聞善法習。若不聞善法,便害耳界39習。若無耳界,便害觀法義習。若無

  觀法義,便害受持法習,若無受持法,便害玩誦法習。若無玩誦法,便害觀法

  忍習。若無觀法忍,便害信習。若無信,便害正思惟習。若無正思惟,便害正

  念、正智習。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

  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若無解脫,便害盡智習。

  若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奉事者,便習奉事。

  若有奉事,便習往詣。若有往詣,便習聞善法。若有聞善法,便習耳界。若有

  耳界,便習觀法義。若有觀法義,便習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習玩誦法。若

  有玩誦法,便習觀法忍。若有觀法忍,便習信。若有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

  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

  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40

  《中阿含.51 本際經》41:

  是爲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

  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

  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

  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42

  35 CBETA, T02, no. 99, p. 193, a26-b13。

  36 此經無巴利對應經。

  37【奉事】:1.侍候;侍奉。2.信奉;供奉。

  38 在此,「習」是「原因」的意思。

  39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736):「『耳界爲習』作『(熏)習耳界』」。

  40 CBETA, T01, no. 26, p. 490, b6-26。

  41 巴利對應經爲 A. X. 61-62, āhāra。

  42 CBETA, T01, no. 26, p. 487, c14-21。

   8

  §2.1.6 能指引解脫道的善士難逢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 6:

  有哥羅哥,往在因中曾爲我師,及以種種供給,我當爲彼先說正法。爾時空

  中諸天白言:世尊!其哥羅哥,命終已來,經今七日。世尊亦以佛眼觀知命終經

  其七日。複作念言:彼哥羅哥不聞我法失大利益,若得聞法利益無邊。又複念言:

  我今當爲嗢達羅摩子說法,由于因中爲第二師,種種供給我故爲說。空中諸天亦

  白佛言:此嗢達羅摩子昨夜命過。佛亦觀知昨夜命終,複作是念:彼不聞我法失

  大利益,若得聞法利益無邊。43

  《四分律》卷 32:

  爾時,世尊複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聞便即解。即念阿蘭迦蘭垢薄,

  利根聰明有智。我今…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