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P4

  ..續本文上一頁到寂靜無人處」。

  58 參考《中阿含.184 牛角娑羅林經》:「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樂于燕坐,內行止,不廢坐禅,成就

  于觀,常好閑居,憙安靖處。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CBETA, T01, no. 26, p. 727,

  b3-6)

  59 CBETA, T01, no. 26, p. 654, c12-p. 655, a29。

   12

  雲何親近善士?答:善士者,謂佛及弟子。複次,諸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

  離諸瑕穢,成調善法,堪紹師位,成就勝德;知羞悔過,善守好學;具知具見,

  樂思擇、愛稱量,喜觀察。性聰敏,具覺慧;息追求,有慧類。離貪,趣貪滅;

  離瞋,趣瞋滅;離癡,趣癡滅;調順,趣調順,寂靜,趣寂靜;解脫,趣解脫。

  具如是等諸勝功德,是名善士。若能于此所說善士,親近、承事、恭敬、供養,

  如是名爲親近善士。60

  《舍利弗阿毗昙論》卷 14〈非問分〉:

  雲何善知識?謂沙門婆羅門,持戒賢善,斷貢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調自滅,

  自入涅槃。欲離欲,欲盡;乃至欲離癡,癡盡。應染處不染,乃至應癡處不癡。

  應止處不止,應受處不受。身口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行信、慚愧;多聞、精

  進;念、慧、修行,八道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衣食知足。是

  謂善知。何謂識?若識、善識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離。是

  名善知識。雲何善親厚61?凡夫持戒人,是凡夫持戒人善親厚。堅信人,是堅

  信人善親厚。堅法人是堅法人善親厚,乃至阿羅漢,是阿羅漢善親厚,如是等

  自共親厚,是名善親厚。若善知識、若善親厚,隨順不離相親近,是謂善知識、

  善親厚。62

  §2.3 單信一人有五種過患

  《雜阿含.837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種過患。彼人或時犯戒違律,爲衆所棄,

  恭敬其人者。當作是念:此是我師,我所重敬,衆僧棄薄,我今何緣入彼塔寺。

  不入塔寺已,不敬衆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

  于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過患。

  複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違律,衆僧爲作不見舉……是名敬信人故生

  第二過患。

  複次,彼人若持衣缽,余方遊行。……,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叁過患。

  複次,彼所信敬人舍戒還俗。……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過患。

  60 CBETA, T26, no. 1536, p. 393, a12-20。《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 17〈8 七法品〉,CBETA, T26, no.

  1536, p. 439, c23-27。

  61 指關系親密,感情深厚者。

  62 CBETA, T28, no. 1548, p. 620, b13-26。

   13

  複次。彼所信敬人身壞命終。……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過患。63

  §3.聽聞正法

  《雜阿含.927 經》64: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雲何名優婆塞聞具足?」佛告摩诃男:「優婆塞聞具

  足者,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

  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诃男!是名優婆塞聞具足。」65

  §3.1 聞法的利益

  §3.1.1 聞法五功德

  《增壹阿含.36 聽法品.18 經》6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67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雲何爲五?

  未曾聞者,便得聞之;以得聞者,重諷誦之;見不邪傾;無有狐疑;即解甚深之

  義。68

  §3.1.2 聞法的目的、功德

  《中阿含經、147 聞德經》69:

  生聞梵志即便問曰:「沙門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學道,以何義故博

  聞誦習耶?」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所以博聞誦習,欲自調

  禦、欲自息止、自求滅訖。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以此義故博聞

  誦習。」

  生聞梵志複問曰:「瞿昙!博聞誦習有差別70耶?博聞誦習有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博聞誦習而有差別,博聞誦習則有功德。」

  生聞梵志複問曰:「瞿昙!博聞誦習有何差別,有何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多聞聖弟子晝日作業,欲得其利,彼所作業敗壞不成。

  63 CBETA, T02, no. 99, p. 214, b21-c21。

  64 巴利對應經爲 S. 55. 37. Mahānāma。

  65 CBETA, T02, no. 99, p. 236, b25-29。

  66 巴利對應經爲 A. V. 202. Dhammasavana。

  67 【隨時】:1.順應時勢;切合時宜。2.任何時候;不拘何時。

  68 CBETA, T02, no. 125, p. 702, c23-p. 703, a1。

  69 此經無巴利對應經。

  70 差別,應等同巴利語的 visesa,在此指「利益」。

   14

  彼所作業敗壞不成已,然不憂戚、愁煩、啼哭,不椎71身懊惱,亦不癡狂。梵志!

  若多聞聖弟子晝日作業,欲得其利,彼所作業敗壞不成。彼所作業敗壞不成已,

  然不憂戚、愁煩、啼哭,不椎身懊惱,亦不癡狂者。梵志!是謂博聞誦習而有差

  別,有此功德。

  複次,梵志!多聞聖弟子所有愛念,異無散解,不複相應。與別離已,然不

  憂戚、愁煩、啼哭,不椎身懊惱,亦不癡狂。……是謂博聞誦習而有差別,有此

  功德。

  複次,梵志!多聞聖弟子知所有財物,皆悉無常,念出家學道。…是謂博聞

  誦習而有差別。有此功德。……

  複次,梵志!多聞聖弟子能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

  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爲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梵志!……

  是謂博聞誦習而有差別,有此功德。

  複次,梵志!多聞聖弟子堪耐不樂,生不樂已,心終不著。……是謂博聞誦

  習而有差別,有此功德。

  複次,梵志!多聞聖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終不著。……是謂博聞誦

  習而有差別,有此功德。

  複次,梵志!多聞聖弟子若生叁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爲此叁惡

  不善念已,心終不著。……是謂博聞誦習而有差別,有此功德。」72

  §3.1.3 聞法後斷五下分結

  《雜阿含.1023 經》73:

  佛告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若覺病起,其身苦患,心

  不調適,生分微弱,得聞大師74教授、教誡種種說法。彼聞法已,斷五下分結。

  阿難!是則大師教授說法福利。

  複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然後病起,身遭苦患,生

  分轉微,不蒙大師教授、教誡說法。然遇諸余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

  得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教授、教誡聽法福利。」75

  §3.1.4 有助梵行增長的八法之一

  《長阿含.10 十上經》76:

  71 【椎】〔ㄔㄨㄟˊ〕:泛指重力撞擊。

  72 CBETA, T01, no. 26, p. 658, b5-c29。

  73 巴利對應經是 A. VI. 56. Phagguna.。

  74 阿含經的「大師」,指的是「佛陀」。

  75 CBETA, T02, no. 99, p. 266, c25-p. 267, a5。

  76 巴利對應經是 D. 34. Dasuttara-suttanta。

   15

  雲何八成法?謂八因緣,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77雲何爲八?

  于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慚愧心,有愛有敬。

  是謂初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複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此法雲何?義何所趣?時諸尊長即爲開演甚深

  義理,是爲二因緣。

  既聞法已,身心樂靜,是爲叁因緣。

  既樂靜已,不爲遮道無益雜論,彼到衆中,或自說法,或請他說,猶複不舍

  賢聖默然,是爲四因緣。

  多聞廣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谛誠,梵行具足,聞已入

  心,見不流動78,是爲五因緣。

  修習精勤,滅惡增善,勉力79堪任,不舍斯法,是爲六因緣。

  有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是爲七因緣。

  觀五受陰生相、滅相:「此色、色集、色滅。此受、想、行、識。識集、識

  滅。」是爲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80

  §3.1.5 聞教化病法,苦痛即滅

  《中阿含經、28 教化病經》81

  于是,長者病即得差82,平複如故,從臥起坐,歎尊者舍梨子曰:「善哉!

  善哉!爲病說法。甚奇!甚特!尊者舍梨子!我聞教化病法,苦痛即滅,生極快

  樂。尊者舍梨子!我今病差,平複如故。83

  §3.1.6 一心聽法,能斷五蓋及能修行七覺分滿

  《雜阿含.709 經》:

  若比丘專一其心,側聽正法,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轉進滿足。何等爲

  斷五法?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是名五法斷。何等修習七

  法?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修此…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