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P4

  ..续本文上一页到寂静无人处」。

  58 参考《中阿含.184 牛角娑罗林经》:「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乐于燕坐,内行止,不废坐禅,成就

  于观,常好闲居,憙安靖处。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CBETA, T01, no. 26, p. 727,

  b3-6)

  59 CBETA, T01, no. 26, p. 654, c12-p. 655, a29。

   12

  云何亲近善士?答:善士者,谓佛及弟子。复次,诸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

  离诸瑕秽,成调善法,堪绍师位,成就胜德;知羞悔过,善守好学;具知具见,

  乐思择、爱称量,喜观察。性聪敏,具觉慧;息追求,有慧类。离贪,趣贪灭;

  离瞋,趣瞋灭;离痴,趣痴灭;调顺,趣调顺,寂静,趣寂静;解脱,趣解脱。

  具如是等诸胜功德,是名善士。若能于此所说善士,亲近、承事、恭敬、供养,

  如是名为亲近善士。60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 14〈非问分〉:

  云何善知识?谓沙门婆罗门,持戒贤善,断贡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调自灭,

  自入涅槃。欲离欲,欲尽;乃至欲离痴,痴尽。应染处不染,乃至应痴处不痴。

  应止处不止,应受处不受。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行信、惭愧;多闻、精

  进;念、慧、修行,八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衣食知足。是

  谓善知。何谓识?若识、善识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离。是

  名善知识。云何善亲厚61?凡夫持戒人,是凡夫持戒人善亲厚。坚信人,是坚

  信人善亲厚。坚法人是坚法人善亲厚,乃至阿罗汉,是阿罗汉善亲厚,如是等

  自共亲厚,是名善亲厚。若善知识、若善亲厚,随顺不离相亲近,是谓善知识、

  善亲厚。62

  §2.3 单信一人有五种过患

  《杂阿含.837 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种过患。彼人或时犯戒违律,为众所弃,

  恭敬其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重敬,众僧弃薄,我今何缘入彼塔寺。

  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

  于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过患。

  复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违律,众僧为作不见举……是名敬信人故生

  第二过患。

  复次,彼人若持衣钵,余方游行。……,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三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舍戒还俗。……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过患。

  60 CBETA, T26, no. 1536, p. 393, a12-20。《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 17〈8 七法品〉,CBETA, T26, no.

  1536, p. 439, c23-27。

  61 指关系亲密,感情深厚者。

  62 CBETA, T28, no. 1548, p. 620, b13-26。

   13

  复次。彼所信敬人身坏命终。……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过患。63

  §3.听闻正法

  《杂阿含.927 经》64: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闻具足?」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闻具

  足者,闻则能持,闻则积集,若佛所说,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

  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闻具足。」65

  §3.1 闻法的利益

  §3.1.1 闻法五功德

  《增壹阿含.36 听法品.18 经》66: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67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为五?

  未曾闻者,便得闻之;以得闻者,重讽诵之;见不邪倾;无有狐疑;即解甚深之

  义。68

  §3.1.2 闻法的目的、功德

  《中阿含经、147 闻德经》69: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沙门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学道,以何义故博

  闻诵习耶?」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所以博闻诵习,欲自调

  御、欲自息止、自求灭讫。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以此义故博闻

  诵习。」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差别70耶?博闻诵习有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博闻诵习而有差别,博闻诵习则有功德。」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何差别,有何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

  63 CBETA, T02, no. 99, p. 214, b21-c21。

  64 巴利对应经为 S. 55. 37. Mahānāma。

  65 CBETA, T02, no. 99, p. 236, b25-29。

  66 巴利对应经为 A. V. 202. Dhammasavana。

  67 【随时】:1.顺应时势;切合时宜。2.任何时候;不拘何时。

  68 CBETA, T02, no. 125, p. 702, c23-p. 703, a1。

  69 此经无巴利对应经。

  70 差别,应等同巴利语的 visesa,在此指「利益」。

   14

  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71身懊恼,亦不痴狂。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

  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

  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

  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

  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是谓博闻

  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

  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着。……是谓博闻诵

  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着。……是谓博闻诵

  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

  不善念已,心终不着。……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72

  §3.1.3 闻法后断五下分结

  《杂阿含.1023 经》73:

  佛告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若觉病起,其身苦患,心

  不调适,生分微弱,得闻大师74教授、教诫种种说法。彼闻法已,断五下分结。

  阿难!是则大师教授说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然后病起,身遭苦患,生

  分转微,不蒙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遇诸余多闻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

  得闻法已,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名教授、教诫听法福利。」75

  §3.1.4 有助梵行增长的八法之一

  《长阿含.10 十上经》76:

  71 【椎】〔ㄔㄨㄟˊ〕:泛指重力撞击。

  72 CBETA, T01, no. 26, p. 658, b5-c29。

  73 巴利对应经是 A. VI. 56. Phagguna.。

  74 阿含经的「大师」,指的是「佛陀」。

  75 CBETA, T02, no. 99, p. 266, c25-p. 267, a5。

  76 巴利对应经是 D. 34. Dasuttara-suttanta。

   15

  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77云何为八?

  于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

  是谓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时诸尊长即为开演甚深

  义理,是为二因缘。

  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

  既乐静已,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舍

  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

  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奥,上中下善,义味谛诚,梵行具足,闻已入

  心,见不流动78,是为五因缘。

  修习精勤,灭恶增善,勉力79堪任,不舍斯法,是为六因缘。

  有以智慧知起灭法,贤圣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

  观五受阴生相、灭相:「此色、色集、色灭。此受、想、行、识。识集、识

  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80

  §3.1.5 闻教化病法,苦痛即灭

  《中阿含经、28 教化病经》81

  于是,长者病即得差82,平复如故,从卧起坐,叹尊者舍梨子曰:「善哉!

  善哉!为病说法。甚奇!甚特!尊者舍梨子!我闻教化病法,苦痛即灭,生极快

  乐。尊者舍梨子!我今病差,平复如故。83

  §3.1.6 一心听法,能断五盖及能修行七觉分满

  《杂阿含.709 经》:

  若比丘专一其心,侧听正法,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转进满足。何等为

  断五法?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是名五法断。何等修习七

  法?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修此…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