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故,說心
去後世,上生天上,罪福業因緣,百千萬劫不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
悉檀。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佛亦處處說諸法空,諸法空中亦無無常。以
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是故名爲法空。
28
(八)依生滅智慧故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
1、《大智度論》卷
41(大正
25,362a):
問曰:是一事,何以故名爲頂?名爲位?名爲不生?
答曰:于柔順忍、無生忍中間所有法,名爲頂;住是頂,上直趣佛道,不複畏墮。
譬如聲聞法中暖、忍中間,名爲頂法。
問曰:若得頂不墮,今雲何言頂墮?
答曰:垂近應得而失者,名爲墮;得頂者,智慧安隱,則不畏墮;譬如上山,既
得到頂,則不畏墮;未到之間,傾危畏墮。
頂增長堅固,名爲菩薩位。
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生法忍,
所以者何?異于生故;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爲生。
複次,無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爲生;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爲熟。是
人能信受諸佛實相智慧,故名爲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則爛壞。
複次,依止生滅智慧故得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是名無生法;
能信、能受、能持故,名爲忍。
複次,位者,拔一切無常等諸觀法故,名爲位;若不如是,是爲順道法愛
生。
2、《大智度論》卷
86(大正
25,662a-c):
聲聞人以四谛得道;菩薩以一谛入道。佛說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別故有四;是四
谛二乘智斷,皆在一谛中。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
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無生忍者,佛〈後
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58是故名無生忍。
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
又複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聲聞、辟支佛智慧,觀色等五衆生
滅,心厭、離欲得解脫。菩薩以大福德、智慧,觀生滅時,心不怖畏如
小乘人。菩薩以慧眼求生滅實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
59中說。但
以肉眼麁心,見有無常生滅;凡夫人于諸法中著常見,是所著法還歸無
常,衆生得憂悲苦惱。是故佛說:欲離憂苦,莫觀常相!是「無常」破
5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
23〈六喻品第
77〉(大正
8,390c23-27)等。
59《大智度論》卷
1(大正
25,60b19-c6),卷
15(大正
25,170b29-c17)等。
29
常顛倒故,不爲著無常故說,是故菩薩舍生滅觀,入不生不滅中。
問曰:若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複是常,雲何得離常顛倒?
答曰:如無常有二種:一者、破常顛到,不著無常;
二者、著無常生戲論。
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
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
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
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
生滅!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得是無生忍故,即入菩薩位;入菩薩位
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種種因緣度一切衆生,如好果樹,多所饒
益。
肆、結語
1、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60-p.61):
在義理方面,也有次第開展的情形。
如說解脫,或說「心(于諸漏得)解脫」;或說「離貪故心得解脫,離無明
故慧得解脫」;或說「貪心無欲解脫,恚癡心無欲解脫」;或說「于欲漏、有漏、
無明漏得解脫」;或約「叁明」、「六通」說得解脫。
如緣起,或但說「一切從因生法(集法),是滅法」;或約集滅二方面詳說(「此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等)。而詳說的,有「五支
說」、「九支說」、「十支說」、「十二支說」等。
這是由含渾而到明顯,由疏略而到精密的開展次第(在說法時,也有「由博
返約」的部分),不能看作實質的變化。佛陀在世四五年,從初轉*輪到涅槃,
自身也應有「由渾而劃,由略而詳」的情形。或適應弟子根性而作不同的說示;
或由弟子自己的理會而傳達出來:佛陀的佛法,是有多樣性或差異性的。如研究
原始或根本佛教,忽略這一事實,專從簡略方面去探求(簡略含渾,是便利學者
自由發揮自己意見的);滿眼看來,不是後起的,就是變化了,甚至說錯了。這
等于把佛陀的說法,看作一次完成,以後只是重複的說明。這對于佛陀四五年的
長期教化,佛教的原始結集,是不切實際,而不免引起副作用的!
30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19-p.21):
初期大乘的《大般若經》,與文殊相關的多數教典,是「以真如爲定量」,「皆
依勝義」的。不分別、了解、觀察緣起,而直觀一切, 法的但名無實,而修證一切
法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明確的
說:「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真)如、法性[界]、實際、涅槃,如是等法,
是爲深奧義」。空(性、真)如等種種名字,無非涅槃的異名。涅槃最甚深,本
是「佛法」所說的,但「皆依勝義」──無蘊、處、界,無善無惡,無凡無聖,
無修無證,一切法空的深義,一般人是容易誤解的,所以《般若經》說:「爲久
學者,說生滅、不生滅如化」。說一切法如幻化,涅槃也如幻化,如幻如化(依
龍樹論)是譬喻空的。這是《般若經》的深義,是久學者所能信解修證的。又說
「爲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那就近于「佛法」
說緣起如化,涅槃不如化了。《般若經》的深義,是容易引起誤解的,所以西元
二、叁世紀間,代表「初期大乘」的龍樹論,依《般若經》的一切法空與但名無
實,會通了「佛法」的緣起中道,而說「因緣所生[緣起]法,我說即是空(性),
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並且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回歸于「先
知法住,後知涅槃」──「佛法」的立場。由于緣起而有,是如幻如化都無自性
的,所以緣起即空。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由于一切法空,所以依
緣起而成立一切。《法華經》也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空寂與緣起的統一(大乘是世間即涅槃的),龍樹成立了「中觀」
的「性空唯名論」,可說通于「佛法」而又彰顯「爲久學者說」的甚深義。
3、舍身求半偈
釋尊于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有稱雪山童子、雪山婆羅門,略稱雪童。據北本《涅
盤經》卷十四記載,釋尊過去世爲婆羅門時,入雪山修菩薩行。一日,帝釋天化
現爲形容可怖之羅剎,欲勘驗婆羅門,而宣說過去佛所說之偈:「諸行無常,是
生滅法。」(大正
12,450a)婆羅門聽聞此偈,心生歡喜,要求羅剎告知後半偈;
然羅剎欲食婆羅門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羅門求法心切,慨然應允,遂得聞後半
偈之:「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大正
12,451a)並將此四句偈書于岩壁、樹
幹等處,使後人得知。繼而至高樹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羅剎。其時,羅剎還
現帝釋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羅門于地,並率諸天人于足下頂禮。釋尊以此因緣超
越十二劫,先于彌勒之前成佛。
4、《大毗婆沙論》卷
66(大正
27,342b):
如〈契經〉說:「佛告苾刍:我實知見有叁種人,于諸有情多有所作,其恩難報,
31
假使盡形以諸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緣而供養之,亦不能報。雲
何爲叁?
一者,有人爲他說法,令舍家法趣于非家,剃除須發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
戒。
二者,有人爲他說法,令知集法皆是滅法,遠塵離垢于諸法中生淨法眼。
叁者,有人爲他說法,令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脫,于現法中自能通達生已盡等
具足而住。」
5、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50-p.352):
空與無,在中國文中也許有點類似,但梵文是不同的。無是沒有;空不是什
麼都沒有,而是說自性不可得,無自性的。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
設有──假名有,空是不礙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緣生的;因
緣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無性空的。緣起觀,無性觀,空觀,假名觀,是同一
的不同觀察,其實是一樣的。所以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依此觀察:世俗假施設的一切,是這樣的有了,無了,生了,滅了,前後延
續,展轉相關,成爲現實的一切。透過無性空而深觀一切法的底裏時,知道這是
無性的假有;有無、生滅,並沒有真實的有無、生滅。
盡管萬化的生生滅滅,生滅不息,而以空無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滅,而實
是不生滅的。一切法本來是這樣的不生不滅,是如如不動的常住。這不是離生滅
而別說不生滅,是直指生滅的當體──本性,就是不生滅的。因此,世相盡管是
這樣的生滅不息,動亂不已,而其實是常自寂靜相的。動亂的當體是寂靜,也不
是離動亂的一切而別說寂靜的。這樣,依緣起法,作尋求自性的勝義觀時,就逐
漸揭開了一切法的本性,如經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32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