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故,说心
去后世,上生天上,罪福业因缘,百千万劫不失。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
悉檀。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佛亦处处说诸法空,诸法空中亦无无常。以
是故说世间无常是邪见,是故名为法空。
28
(八)依生灭智慧故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
1、《大智度论》卷
41(大正
25,362a):
问曰:是一事,何以故名为顶?名为位?名为不生?
答曰: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所有法,名为顶;住是顶,上直趣佛道,不复畏堕。
譬如声闻法中暖、忍中间,名为顶法。
问曰:若得顶不堕,今云何言顶堕?
答曰:垂近应得而失者,名为堕;得顶者,智慧安隐,则不畏堕;譬如上山,既
得到顶,则不畏堕;未到之间,倾危畏堕。
顶增长坚固,名为菩萨位。
入是位中,一切结使,一切魔民,不能动摇。亦名无生法忍,
所以者何?异于生故;爱等结使,杂诸善法,名为生。
复次,无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生;有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熟。是
人能信受诸佛实相智慧,故名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则烂坏。
复次,依止生灭智慧故得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是名无生法;
能信、能受、能持故,名为忍。
复次,位者,拔一切无常等诸观法故,名为位;若不如是,是为顺道法爱
生。
2、《大智度论》卷
86(大正
25,662a-c):
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佛说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是四
谛二乘智断,皆在一谛中。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
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无生忍者,佛〈后
品〉中自说:乃至作佛,常不生恶心,58是故名无生忍。
论者言:得是忍,观一切法毕竟空,断缘心心数不生,是名无生忍。
又复言:能过声闻、辟支佛智慧,名无生忍。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
灭,心厌、离欲得解脱。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如
小乘人。菩萨以慧眼求生灭实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
59中说。但
以肉眼麁心,见有无常生灭;凡夫人于诸法中着常见,是所着法还归无
常,众生得忧悲苦恼。是故佛说:欲离忧苦,莫观常相!是「无常」破
5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23〈六喻品第
77〉(大正
8,390c23-27)等。
59《大智度论》卷
1(大正
25,60b19-c6),卷
15(大正
25,170b29-c17)等。
29
常颠倒故,不为着无常故说,是故菩萨舍生灭观,入不生不灭中。
问曰:若入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复是常,云何得离常颠倒?
答曰:如无常有二种:一者、破常颠到,不着无常;
二者、着无常生戏论。
无生忍亦如是:一者、虽破生灭,不着无生无灭故,不堕常颠倒。
二者、着不生灭故,堕常颠倒。
真无生者,灭诸观、语言道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从本已来常自无生,
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得是无生无灭、毕竟清净,无常观尚不取,何况
生灭!如是等相,名无生法忍。得是无生忍故,即入菩萨位;入菩萨位
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种种因缘度一切众生,如好果树,多所饶
益。
肆、结语
1、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60-p.61):
在义理方面,也有次第开展的情形。
如说解脱,或说「心(于诸漏得)解脱」;或说「离贪故心得解脱,离无明
故慧得解脱」;或说「贪心无欲解脱,恚痴心无欲解脱」;或说「于欲漏、有漏、
无明漏得解脱」;或约「三明」、「六通」说得解脱。
如缘起,或但说「一切从因生法(集法),是灭法」;或约集灭二方面详说(「此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等)。而详说的,有「五支
说」、「九支说」、「十支说」、「十二支说」等。
这是由含浑而到明显,由疏略而到精密的开展次第(在说法时,也有「由博
返约」的部分),不能看作实质的变化。佛陀在世四五年,从初转*轮到涅槃,
自身也应有「由浑而划,由略而详」的情形。或适应弟子根性而作不同的说示;
或由弟子自己的理会而传达出来:佛陀的佛法,是有多样性或差异性的。如研究
原始或根本佛教,忽略这一事实,专从简略方面去探求(简略含浑,是便利学者
自由发挥自己意见的);满眼看来,不是后起的,就是变化了,甚至说错了。这
等于把佛陀的说法,看作一次完成,以后只是重复的说明。这对于佛陀四五年的
长期教化,佛教的原始结集,是不切实际,而不免引起副作用的!
30
2、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p.19-p.21):
初期大乘的《大般若经》,与文殊相关的多数教典,是「以真如为定量」,「皆
依胜义」的。不分别、了解、观察缘起,而直观一切, 法的但名无实,而修证一切
法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明确的
说:「深奥处者,空是其义,……(真)如、法性[界]、实际、涅槃,如是等法,
是为深奥义」。空(性、真)如等种种名字,无非涅槃的异名。涅槃最甚深,本
是「佛法」所说的,但「皆依胜义」──无蕴、处、界,无善无恶,无凡无圣,
无修无证,一切法空的深义,一般人是容易误解的,所以《般若经》说:「为久
学者,说生灭、不生灭如化」。说一切法如幻化,涅槃也如幻化,如幻如化(依
龙树论)是譬喻空的。这是《般若经》的深义,是久学者所能信解修证的。又说
「为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那就近于「佛法」
说缘起如化,涅槃不如化了。《般若经》的深义,是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西元
二、三世纪间,代表「初期大乘」的龙树论,依《般若经》的一切法空与但名无
实,会通了「佛法」的缘起中道,而说「因缘所生[缘起]法,我说即是空(性),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并且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回归于「先
知法住,后知涅槃」──「佛法」的立场。由于缘起而有,是如幻如化都无自性
的,所以缘起即空。而「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正由于一切法空,所以依
缘起而成立一切。《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空寂与缘起的统一(大乘是世间即涅槃的),龙树成立了「中观」
的「性空唯名论」,可说通于「佛法」而又彰显「为久学者说」的甚深义。
3、舍身求半偈
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有称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略称雪童。据北本《涅
盘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化
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剎,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大正
12,450a)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喜,要求罗剎告知后半偈;
然罗剎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
偈之:「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正
12,451a)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
干等处,使后人得知。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剎。其时,罗剎还
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释尊以此因缘超
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
4、《大毗婆沙论》卷
66(大正
27,342b):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我实知见有三种人,于诸有情多有所作,其恩难报,
31
假使尽形以诸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缘而供养之,亦不能报。云
何为三?
一者,有人为他说法,令舍家法趣于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
戒。
二者,有人为他说法,令知集法皆是灭法,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
三者,有人为他说法,令尽诸漏证得无漏心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能通达生已尽等
具足而住。」
5、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50-p.352):
空与无,在中国文中也许有点类似,但梵文是不同的。无是没有;空不是什
么都没有,而是说自性不可得,无自性的。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
设有──假名有,空是不碍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缘生的;因
缘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无性空的。缘起观,无性观,空观,假名观,是同一
的不同观察,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依此观察:世俗假施设的一切,是这样的有了,无了,生了,灭了,前后延
续,展转相关,成为现实的一切。透过无性空而深观一切法的底里时,知道这是
无性的假有;有无、生灭,并没有真实的有无、生灭。
尽管万化的生生灭灭,生灭不息,而以空无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灭,而实
是不生灭的。一切法本来是这样的不生不灭,是如如不动的常住。这不是离生灭
而别说不生灭,是直指生灭的当体──本性,就是不生灭的。因此,世相尽管是
这样的生灭不息,动乱不已,而其实是常自寂静相的。动乱的当体是寂静,也不
是离动乱的一切而别说寂静的。这样,依缘起法,作寻求自性的胜义观时,就逐
渐揭开了一切法的本性,如经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
32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