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这一段问答,不正是「非常、非灭」吗?
一般说诸行无常,但论到前灭后生间,总不免有中断的过失。…同时,怎能
有前后呢?依《般若经》及龙树论意:「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以
是故诸法非无常性」50。「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
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破常颠倒,故说无常。……诸法实相非常非无
常」51。所以,法相是非常非灭,也就是非常非无常的。观一切法非常非灭,不
落常无常二边,契会中道的空性。
上文所引如灯烧炷的譬喻,经说是「缘起理趣极为甚深」52。甚深缘起是「非
常非灭」的缘起,而在十八空中「非常非灭,本性尔故」53,表示了一切法的空
性。非常非灭,也就是假名而没有自性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7(大正
8,269b11-17)说:「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灭。……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
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触因缘(所)生受,
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诸
50《大智度论》卷
1(大正
25,60b28-c4):「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
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
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
51《大智度论》卷
18(大正
25,193a10-b7)。
5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
450(大正
7,273b5-6)。
5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51:「非常非坏,本性尔故。」(大正
5,290c22-291c13)
25
法和合生,无自性」,《大般若经》「第二分」,作「但有假名,都无自性」54。假
名是诸法和合生的,无自性就是空。可见般若的正观,是通达一切法非常非灭(不
落二边)而空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般若波罗蜜远离生死,非常
非灭故」。55
4、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3-p.734):
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俱有的,怎么能前后的善根增长,圆成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呢?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因缘义来说明。然后引起
了这一段问答: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是灭相,生是剎那顷
尽灭的。灭相法,却是不灭的。灭相是「不灭的」(*有的版本则作「决定当灭」),
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住,却不是常住的。这一
「生灭」说,与萨婆多部的三世实有说相合。「三世诸法,……体实恒有,无增
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56。「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过去、未来、
现在)名而体无别」57。有为法是实有自性的,灭入过去,只是与灭相相应,而
不是没有了。所以虽有三世的差别,而法体实在是没有别异的。那不是「真如」
那样吗?确乎是「真如」那样的,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却不是「真如」那样的
常住。依萨婆多部,有自体而存在于时间中的,只能称为「恒」,不能说是常住
的。《般若经》所说的生灭,与萨婆多部相合。
5、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250):
依说一切有者说:一一法自性恒住,不增不减,非生非灭;以因缘起用,所
以说生说灭,说有说无。依龙树论说:空性是一切法的实性,也可名为(胜义)
自性。空性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依因缘力,而说为生灭有无。这不是有些
类似吗?当然这是根本不同的。一切有者的一一法自性,是自有而无限差别的;
无限差别的自性,彼此间不能说有什么关系;法自性是这样的,又依法作用说变
异,不免矛盾!龙树的缘起即空性,是超越数量的,超越数量的空性,不碍一切。
空无自性,非别别的存在,所以可说依缘而不一不异,成立一切法。这是彻底相
反的,然通过无自性空的缘起法,是三世一如的,如幻(这是譬喻)的三世一切
5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
422(大正
7,121c2-122a19)。
5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11〈照明品第
40〉(大正
8,302b1-2)。《大智度论》卷
62释云:
「一切法中各各自相空故,言不生不灭。断、常是诸见本,诸见是诸结使本,诸结使是一
切生死中苦本,是故言远离生死。」(大正
25,497c13-16)
56《大毗婆沙论》卷
76,大正
27,395c-396a。
57《大毗婆沙论》卷
77,大正
27,396b。
26
有者。
6、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72-p.173):
因果的形态很复杂,现在略说二种:
一、前后的因果:如修学佛法,渐次增进到成佛,但现在造成佛的因,而佛
果要到很长久的未来才能实现。等到果实现时,因又早已过去了。这前后遥隔,
怎能构成因果关系呢?《智论》卷五四说:「初发意回向与佛心作因缘,而初发
意回向时未有佛心,佛心中无初回向心,虽无而能作因缘」。或者以为因果二者
非同时现在不能成为因果,回向心与佛心,前后既远远的相隔,如何能成为因果?
龙树约二义来解答:
(一)、约第一义谛说:现在心,未来心,皆无自性,心虽有现在未来等的缘
起相而性自本空,在毕竟空寂中,心心无碍,无有差别。以此,现象虽前后各别,
而实无碍于因果的成立。
(二)、约世俗谛说:如《智论》卷七五说:「初心不至后心,后心不在初心,
云何增益善根成无上道」?「佛以现事譬喻答:如灯炷,非独初焰燋,亦不离初
焰;非独后焰燋,亦不离后焰,而灯炷燋」。此中佛答修行为因,得成佛果,引
灯炷作喻:灯炷之燋,非第一念发光时燋,亦非第二、第三……念发光时燋,而
结果灯炷确是燋了。由此,炷之燋,不即是第一、第二、第三……念时燋,亦不
离第一、第二、第三等念时燋。修行证果亦然,依前后因缘展转增长,自可渐成
佛果。一切前后间的关系,皆是不即此也不离此的;念念心剎那灭,而念念的功
用力势不失。此虽有类似唯识的熏习,然不许如唯识所说的种子各自存立,而是
展转增长前后相待的业用不失。这样,依佛法讲因果,是前后势用展转增盛的,
不可以现在的一点小善小恶而忽之,因为它积渐以久,势用会强大起来而自得其
果的。
(二、和合的因果……(略)。)
7、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99):
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如《大智度论》说:「空,不以
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是无实而不碍有的;
说一切法空,一切法如幻、化,是说明的观点不同,而不是内容的各别对立。这
想到了上面曾经说到过的:《般若经》说十八空(或十六空、二十空),而每一种
空,都是「非常非坏[灭],何以故?本性尔故」。从非常非坏,知一切是空的,
是本性如此,不是灭色而说空的。这与论菩提心的因果相续,非常而不灭,是完
全相同的。所以,在超越情见的实义中,一切无二无别、无名无相,是众生所不
27
能理解的。众生处处取着,依名著相,形成无休止的生死苦迫,为了破除众生的
执见,所以说空、无所有以表示实义。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为了解开众生的迷着,
所以又说如幻、化等。方便的说:如幻的就是空──本性空,本性空就是如幻、
如化的一切。
(七)一切法念念生灭无常而却能功德熏心
1、《大智度论》卷
1(大正
25,60b28-c4):
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
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
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
2、《大智度论》卷
18(大正
25,193a10-b7):
问曰:若言神常应是邪见,何以故?神性无故。若言世间常,亦应是邪见,何以
故?世间实皆无常,颠倒故言有常。若言神无常,亦应是邪见,何以故?
神性无故,不应言无常。若言世间无常,不应是邪见,何以故?一切有为
法性,实皆无常。
答曰: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是故可知非实是无常。
问曰:佛处处说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令人得道,云何言无常堕邪见?
答曰: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如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
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鬪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
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
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
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若一
切法念念生灭无常,佛云何言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无常
性。
问曰:若无常不实,佛何以说无常?
答曰: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佛破常颠倒故说无常;以人不知不信后…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