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

  2010 年元旦美國紐澤西冬季佛法度假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

  (釋開仁.溫宗坤合編)

  目次:

  §1. 四預流支概說

  §2. 親近善士 (sappurisasa.seva)

  §3. 聽聞正法 (saddhammassavana)

  §4. 如理作意 (yonisomanasikāra)

  §5. 法隨法行 (dhammānudhammappa.ipatti)

  §6. 結論:圓滿的優婆塞之法

  §7. 印順導師對四預流支的看法

  §1.預流支概說

  §1.1 總說

  《雜阿含.1125 經》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2

  《雜阿含.843 經》3: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爲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複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爲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複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1 對應巴利經爲 S. 55. 46. Sotāpatta。

  2 CBETA, T02, no. 99, p. 298, c4-8。

  3 對應巴利經爲 S. 55. 5. Sāriputta。

   2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

  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

  4、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

  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5

  《中阿含.153 須閑提經》:6

  須閑提!有四種法,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雲何爲四?親近善知識7,恭敬、

  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須閑提!汝當如是學:親近善知識,恭敬、

  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須閑提!當學如是。須閑提!汝親近善知

  識,恭敬、承事已,便聞善法;聞善法已,便善思惟;善思惟已,便趣向法次法;

  趣向法次法已,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8

  §1.1.1 預流的梵語、字義

  梵語 srota-āpanna 或 srota-āpatti,常中譯爲「入流」、「預流」、「須陀洹」。

  《一切經音義》卷 22:

  須陀洹 (正雲「窣路陀阿缽囊」。言「窣路陀」者此雲「流」也。「阿缽囊」者

  此雲「入」也。謂遍斷見惑,舍異生性,初獲聖性,入聖行流,故名入流也。

  舊安「洹」字,莫知其所以也)。9

  §1.1.2 異譯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 6〈5 四法品〉:

  四預流支者: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叁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10

  4 宋、元、明本作「知識」。

  5 CBETA, T02, no. 99, p. 215, b15-c2。

  6 MN I 512:“Then, Magandiya, associate with true men. When you associate with true men, you will hear

  the true Dhamma. When you hear the true Dhamma, you will practi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ue Dhamma.

  When you practi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ue Dhamma, you will know and see for yourself thus: “These

  [five aggregates] are diseases, tumours, and darts; but here these diseases, tumours, and darts cease without

  remainder. With the cessation of my clinging comes cessation of being; with the cessation of being,

  cessation of birth; with the cessation of birth, ageing and death, sorrow, lamentation, pain, grief, and

  despair cease. Such is the cessation of this whole mass of suffering.”“

  7【知識】:相識的人;朋友。

  8 CBETA, T01, no. 26, p. 672, c26-p. 673, a6。

  9 CBETA, T54, no. 2128, p. 441, b25-c1。

  10 CBETA, T26, no. 1536, p. 393, a11-12。

   3

  §1.2 預流支的重要性

  §1.2.1 真歸依

  《瑜伽師地論》卷 64: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叁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若

  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11

  §1.2.2 能入正性離生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 2〈2 預流支品〉:

  所以得入正性離生12,由精進修法隨法行。所以能修法隨法行,由如理觀甚

  深妙義。所以能觀甚深妙義,由能恭敬聽聞正法。所以複能聽聞正法,由能親近

  供養善士。

  若能親近供養善士,便聞正法。聞正法已,便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

  妙義已,便能進修法隨法行。既精進修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

  如山頂上,天雨霖霪

  ㄧㄣ

  ˊ,先溪澗滿。溪澗滿已,小溝渎

  ㄉㄨ

  ˊ滿。小溝渎滿已,大

  溝渎滿。大溝滿已,小河滿。小河滿已,大河滿。大河滿已,大海滿。大海如是

  漸次方滿。聖道大海,亦複如是。要先親近供養善士,方聞正法。聞正法已,方

  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妙義已,方能進修法隨法行。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

  圓滿已,方得趣入正性離生。既得趣入正性離生,便名已生八支聖道,謂正見等,

  如前已說。如是四種,名預流支。13

  §2.親近善士

  §2.1 親近善士是學佛的第一步

  §2.1.1 善知識相當于梵行的全部

  《增壹阿含.44 九衆生居品.10 經》14: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15也,將引善道以至無

  11 CBETA, T30, no. 1579, p. 653, a5-7。

  12《阿毗達磨俱舍論》卷 23〈6 分別賢聖品〉:「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因諸聖道。生謂煩惱,

  或根未熟。聖道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谛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爲入。」

  (CBETA, T29, no. 1558, p. 121, b6-9)

  13 CBETA, T26, no. 1537, p. 459, c21-p. 460, a8。

  14 參考 S. 45. 2. Upa..ha.。

   4

  爲。」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16。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

  人,即是全梵行17。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

  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

  人,全梵行18也。」19

  「複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

  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

  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爲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

  得爲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20

  §2.1.2 近墨者黑

  《增壹阿含.23 地主品.6 經》: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時

  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

  避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

  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然!世尊!可使21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

  我終無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過于如來所。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

  15 原作「半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義刪。

  16 原作「半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義刪。

  17 原作「全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義刪。

  18 原作「全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義刪。

  19 參考《別譯雜阿含》:「爾時阿難…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