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P2

  ..續本文上一頁已是腐敗不堪,直到最近幾十年來才出現複興之勢。

  明清之後,漢傳佛教開始傳到臺灣,臺南的開元寺即是一例。同時,隨著中國人至世界各地的移民,漢傳佛教也傳至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美洲、澳洲等地。二十世紀初以來,有些大陸的老和尚去到東南亞,從而深化了東南亞的漢傳佛教。1949年之後,漢傳佛教也隨著一批大陸的和尚遷臺而大規模傳進臺灣。

  從中國佛教的發展史來說,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5. 上座部佛教的特點

  作爲現代的佛弟子來說,視野更廣闊了,不僅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漢傳佛教,也可以輕而易舉學到藏傳佛教,還可以輕而易舉學到南傳上座部佛教。如此,我們的選擇性也多樣化了。有了選擇,也有了對比。在座很多人前來這裏學習和禅修,說明大家選擇了上座部佛教。

  5.1重法的傳統

  我們應該怎樣才能修學得更好呢?上座部佛教有個與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皆不同的特點。學過漢傳佛教的人都知道,大乘佛教講“圓融”,現在還有一些名僧大德提倡“與時俱進”——與現代社會一起發展前進,佛教發展要追求現代化、科學化、生活化,要有時代特色。但是上座部佛教強調傳統性,堅持原則——著重對“法”的忠誠與維護。從衆生與佛法的關系來說,大乘佛教更注重利樂衆生,強調隨順衆生的種種欲樂、意趣、愛好,用衆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弘揚佛法。而上座部佛教側重在佛法,強調一定要保持佛法的純潔性,才能讓有緣的衆生學習和實踐到真正的佛法。上座部佛教強調,佛法有不共世間性,與世間有所不同。猶如佛陀在剛剛成正自覺者時所說的:此法是逆于世間流的。因爲世間人所追求的是欲樂、享受、貪瞋癡,但是佛陀的教法卻與世俗人所追求的相反——息滅貪瞋癡。正因如此,要完全了解與掌握佛陀的教法是有一定難度的。

  作爲北傳佛弟子也好,南傳佛弟子也好,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希望佛陀的教法長久住立于世間。但要如何久住呢?大家的做法就有所不同。北傳佛教更偏重的是讓佛教活潑潑地,讓更多人受用;因此,很多北傳僧尼爲了弘法而學習各種世間學問,例如心理學、管理學、語言學等等,使佛教能通過各種途徑傳達給世人。而上座部佛教卻認爲:只要保持佛法的純潔性,始終會吸引人來學習、實踐。這就決定了想要學習上座部佛教的弟子必須以法爲重,更多地從叁藏、從傳統去繼承佛法,相對地忽略對世間學問的學習和運用。也就是說,上座部佛弟子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叁藏和實踐禅修,學有所成之後才去弘法。由于讓佛陀教法久住的方式不同,因此上座部佛教對“法”的要求相對要高些。涉及面可能沒有北傳佛教那麼廣,不需要學那麼多世間的東西,但是對佛法卻要通達。

  5.2文句語言與義理並重的傳統

  如何才能讓佛陀的教法久住呢?佛陀在《增支部.第2集》第20-21經中說:

  20. "Dveme, bhikkhave, dhamma saddhammassa sammosaya

  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 Katame dve

   Dunnikkhittanca

  padabyanjanam attho ca dunnito. Dunnikkhittassa, bhikkhave,

  padabyanjanassa atthopi dunnayo hoti. Ime kho, bhikkhave, dve

  dhamma saddhammassa sammosaya 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ti.

  21. "Dveme, bhikkhave, dhamma saddhammassa thitiya

  asammosaya an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 Katame dve

  

  Sunikkhittanca padabyanjanam attho ca sunito. Sunikkhittassa,

  bhikkhave, padabyanjanassa atthopi sunayo hoti. Ime kho,

  bhikkhave, dve dhamma saddhammassa thitiya asammosaya

  an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ti.

  “諸比庫!有兩種法能使正法混亂,導致隱沒。哪兩種呢?錯誤的文句語言和誤解義理。諸比庫,文句語言的錯誤和義理的誤解,諸比庫,乃是這兩法使正法混亂,導致隱沒。”

  “諸比庫!有兩種法能使正法住立,不會導致隱沒。哪兩種呢?正確使用文句語言和善解義理。諸比庫,文句語言的正確使用和義理的善解,諸比庫,乃是這兩法使正法住立,不會導致隱沒。”

  這兩段經文正好與北傳佛教的“法四依”不同。北傳佛教有一句“依義不依語”(梵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但是上座部佛教則認爲佛陀強調文句語言和義理都很重要。也許因爲上座部佛教注重文句和語言,所以連佛陀的語言——巴利語都不改動,現在我們講經說法都會引用巴利語。

  我們也發現,有巴利語基礎和沒有巴利語基礎是不同的。因爲巴利語有獨特的語境,必須深入到該語境當中,才更能了解佛陀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當它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之後,可能會造成原義的某種流失,假如再加上講解者沒有巴利語基礎,望文生義、信口開河,那就可能“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了。我曾看過一本著名法師講解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詞本來是梵文prajna

  paramita的音譯,但是他在講解的時候卻將其拆開,“般若”講了一大段,“波羅蜜”又講了一段,“多”字又講了一段,一共講了好幾頁。這是望文生義的一個例子。

  有些巴利語一個詞可能有好幾個詞義。舉"citta"爲例:有心、彩色、繪畫、美麗的、種種的等意思,還可以是月份的名稱。"patta"可以是缽、樹葉、羽毛、步兵、到達、掉落等意思。一個巴利詞語可能有好幾種意思,翻譯成中文之後,一個中文字或詞又可能有好幾種意思。一旦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在解讀時如果沒有原語言基礎的話,偏離現象就難以避免,對于那些喜歡天馬行空者尤其如此。所以,不僅對義理需要理解,語言功夫也是必要的。

  5.3借鑒各佛教傳統的發展路線

  比照佛教傳入中國經曆了五、六百年的時間才走向獨立,現在上座部佛教被華人比較有系統地認識和了解才十幾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還屬于不成熟的階段。另外,佛教傳到中國,還有很多官方運作的因素;而上座部佛教傳入華人地區都是民間行爲,幾乎沒有官方的介入。大乘佛教傳到中國,一開始就走上層(帝王)路線;南傳佛教也是走上層(帝王)路線,而且很快就被當地人接受。民間與上層路線相比較,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優點是:它受到統治者個人意志的幹涉比較少;不足之處是普及性較差,不如帝王路線那樣容易自上至下地傳播。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一開始都是走上層路線的。上座部佛教還有一點跟北傳佛教不同,就是上座部佛教傳到斯裏蘭卡、緬甸之後,在短時間內很快就普及民間,並被廣大民衆所接受。但是佛教初傳到中國的時候,還是停留在王公貴族之間,六朝時普及到士大夫階層。隋唐時隨著淨土宗的興盛,佛教才大面積走向民間。不過,當時大部分宗派的發展與興盛都與官方多少有關系,所以到了晚唐,隨著唐武宗的“會昌滅佛”,各個宗派都受到致命打擊,唯有躲在森林裏的禅宗還保存著,沒有遭到多大沖擊。例如江西的百丈禅寺,現代即使是開車,也必須走沒有人煙的山路兩、叁個小時才能到達,在古代也許必須走一、兩天才能到達。在大山裏面,若不是自己耕田種地肯定會餓死,所以必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然而,退隱山林的同時也遠離了廣大的民衆。

  6 如何學習上座部佛教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現代人接觸佛教擁有優勢。資訊發達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一下子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東西,不像在古代,連想要讀到一本佛經都很難。壞處是由于得來太容易,反而不懂得珍惜、尊重,容易輕慢佛法。現在在臺灣想要獲得上座部佛教資料,獲得一套叢書太容易了。在古代,必須先遠道去西域、印度留學、取經,回來後才翻譯成中文,還要印刷。雕版印刷是宋代才普及的,之前大多數是手抄。當時只有在大寺院裏才珍藏有皇帝頒賜的大藏經,隋唐之前叫“一切經”,隋唐時才開始叫“大藏經”。所以我們現在學法有好有不好。

  既然我們現在更有條件學到更完整、更純粹的上座部佛教,那麼應該怎樣學呢?

  6.1完整地學習佛教的整體性

  正如剛才所講到,作爲上座部佛教弟子,我們對于經論、教理不能但求甚解,必須透徹了解。叁藏聖典在提及佛陀的教法時,經常這樣說:

  "So dhammam deseti adikalyanam majjhekalyanam

  pariyosanakalyanam sattham sabyanjanam; kevalaparipunnam

  parisuddham brahmacariyam pakaseti."

  “他(佛陀)所宣說的法是初善、中善、後善的,是有義、有文的(既包含義理,又包含文句語言),說明完全清淨的梵行。”

  這是佛陀教法的特點。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不是支離破碎的。也正因此,在義理方面,沒有任何一個南傳上座部傳統只注重某一部經或某一體系的經…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十四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