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P3

  ..續本文上一頁論。巴利叁藏是個整體,不能人爲地分割,不能說這部經最重要、最究竟,是經王,其他是經臣、經民、經奴。佛陀所說的法構成了巴利叁藏的主體,所以我們把握佛法要整體地把握。上座部佛教對律藏很重視,對經藏很重視,對論藏也很重視。不能像現在有些人鼓吹的:“經律才是佛說,其他的不是佛說。”或者又把經藏分割爲“如來相應”才是佛說等等。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律經論才構成叁藏,不是兩藏。

  根據上座部佛教傳統,叁藏與叁學是對應的。想要持戒,應當依據律藏;想要修定,應當依據經藏,想要修慧,應當依據論藏。武斷地把論藏排除于佛說之外,就意味著作爲解脫不可或缺的觀智是無關緊要的。這種觀念是否已經本末倒置?

  對佛弟子來說,皈依的都是叁寶,不是兩寶。在世間還沒有僧寶的時候才是兩寶,等佛陀初轉*輪之後,佛法僧叁寶就是一個整體。可是現在有些狂妄的在家人只皈依兩寶,不承認僧寶,這是很不應該的。我們皈依的是叁寶,依據的是叁藏,叁藏不能分割。對于叁藏來說,也要完整地把握,這才叫“初善、中善、後善”。對于“有義、有文”,除了深入義理,也要掌握好語言文字。對于義理來說,既不能舍義逐文,片面追求語言文字的優美而放棄義理,同時也不能誤解義理,經文明明應當這樣解釋,但我們卻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發揮。

  6.2正確地學習佛教的純正性

  對于文句、語言、文字,不要錯亂,不要顛倒,不要亂說,不要濫用,不要自創。在《增支部注》中解釋“文句語言”和“義理”時說:“文句語言”是聖典的文句、語言和用法;“義理”是解釋經文的“義注”。我們在學習叁藏時,既要理解聖典的意思,也要正確地使用聖典的文句和語言,這樣才能整體地掌握好佛陀的教法。如果能夠准確地把握佛陀教法的整體性、系統性,這樣的話,無論我們是爲了讓佛陀的教法久住也好,爲了讓以後的有緣人能夠接觸到純正的佛法也好,一開始我們就做對了,做完整了,才能更好地把法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傳遞給以後的修學者。如果一開始錯了,以後要改正就比較困難。

  例如:有人在翻譯泰國禅師的作品時,把泰語的achan(讀音爲“阿詹”,即老師的意思。出家人可以叫阿詹,在家人也可以叫阿詹)音譯爲“阿姜”(ajiang),例如:阿姜曼、阿姜查。現在大家看習慣了“阿姜”,一旦看見有人將之音譯爲更准確的“阿詹”,反而可能會批評埋怨呢。所以,從事一門學問,剛開始如果准確的話,以後的人會更方便、省力,不需再去求證、修正。我們剛開始學習上座部佛教也一樣,能夠更准確、更純粹會更好。現在我們有條件學得更好,學得更准確、更純粹,就不應該得過且過、不求甚解。上座部佛教的學風素來以嚴謹著稱,對于義理、文字方面都應盡量完整地把握,這樣不但我們自己能夠學得更好,對後人的學習也有莫大的幫助。我們現在所做的東西後人可以看到,但是後人所做的,我們現在卻看不到。如果我們現在做得准確,後人也都可以更快、更准確地學習,這樣就可以帶領他們進入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核心裏去。

  7. 現階段的工作

  如果要讓更多學法的人接觸到上座部佛教,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很多。要做哪些工作呢?

  7.1翻譯

  首先是翻譯。任何一種文化要被另外一種異質文化所接受,語言是很重要的。

  例如:我們華人接觸到的泰國佛教大多數都是以森林派的爲主。爲什麼我們接觸不到泰國一千年來的傳統佛教?泰國傳統的佛教與近百年才興起的森林派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對泰國傳統的佛教所知甚少,這就關系到語言問題!因爲近幾十年來,有些洋人去泰國求學,他們多數追隨森林派禅師學習,然後將之介紹到英文世界。當這些英文作品被翻譯成中文後,于是我們所了解到的泰國佛教多數是森林派的。我們可能會認爲泰國佛教是反阿毗達摩,其實泰國傳統的佛教不是這樣。泰國傳統的佛教也注重教理,注重阿毗達摩。由于阿詹曼只接受過很少的叁藏教育,就到森林裏去出家,他自己也說過他在叁藏方面比較欠缺。但是到了他的弟子那一代,有些人就認爲叁藏不重要,甚至出現輕慢經論的現象,但這並不是阿詹曼的本意。如此,我們認爲泰國的僧團不尊重經論,其實只是某些森林派的做法,並不代表泰國傳統的佛教。

  又好比現代緬甸出了一位被整個緬甸佛教界尊爲“佛音第二”的佛學家、教育家馬哈甘達勇西亞多(Mahagandhayun

  Sayadaw bhaddanta

  Janakabhivamsa)。之前華人佛弟子幾乎不認識他,因爲他的書籍只有緬文,沒有被翻譯成其他文字。他的作品在緬甸受到高度推崇,但是因爲語言問題,我們對之所知甚少。所以語言是了解另外一種文化很重要的工具。

  現在我們想要了解、學習和實踐上座部佛教,首先必須通過語言。語言必須透過翻譯,這是第一步。我們要感恩這幾十年來到上座部佛教國家去求法的前輩們,以及把上座部佛教作品譯介成中文的大德們。如果沒有這些前輩們的努力,我們現在很難有機會接觸、學習到上座部佛教。因此,譯介階段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所能收集到、讀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作品,超過百分之九十是第叁手資料。元亨寺的《漢譯南傳大藏經》是第叁手資料,從巴利到日文,再從日文到中文。帕奧禅師系列叢書,也是從緬文到英文,再從英文到中文。阿詹查、佛使比丘的書,還是從泰文到英文,再從英文到中文。就連想要接觸第二手資料都很難,這證明華人的上座部佛教還很弱,還不成熟。英文世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對巴利聖典作比較系統的翻譯[

  1881年,英國學者T.W.Rhys Davids(1843-1922)在倫敦創立“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專門從事編輯、出版巴利聖典及其英譯本的工作。而早在其前,已有許多巴利聖典出版了。]。但是直到現在,中文世界還沒有一套直接從巴利語翻譯過來的完整經典,或者是一藏,甚至連一部都沒有。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道路還很漫長,但是這對華人了解和修學上座部佛教是很重要的。

  7.2學習與弘揚完整的佛教

  第二、對上座部佛教的學習要完整。這需要有一批華人在完整地修學了上座部佛教之後,出來講經、譯經、著書。這個前提必須是要傳統性的,而不是個人性、經驗性和發揮性的。沒有修行的上座部佛教很快會淪爲學術化。我們不需要培養出一大堆的學者來,出家人不需要做學者,出家人要做宗教師!宗教師除了要有一定的學問素養,還要有一定的修行,還要教導他人。學者只需埋首經典寫書就可以。學者和上座部僧尼的最大區別:學者既然要研究就要創新,要不斷發現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觀點,寫一本新的書。但是作爲上座部學人,我們不需要創新,只需要把傳統的東西學到家就很好了。同時,不但只是學而已,還要去實踐。

  我們從經典可以看到,佛陀從來都不會說:“各位學者先生們”,佛陀講法的對象大多都是專業的修行人——諸比庫。這證明佛陀說法的目的不只是爲了學,還要實修。修行是很重要的!唯有通過修行,才能真正落實佛陀的教法,才能實踐佛陀的教法,才能體證佛陀的教法。我們現在要翻譯介紹上座部佛教,並不是爲了讓後人的書架上多幾本上座部佛教的書籍。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們也沒必要花費那麼多時間和心血去翻譯。我們爲的是要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實踐上座部佛教的教法,獲得內心的清涼,獲得煩惱的解脫,而不是書架上多幾本書而已。因此學還要修,修也要學,學和修不能分離。對叁藏教理的學習和對禅修(戒定慧)的實踐這兩方面要相結合。沒有實修的教理會走向學術化,這不是我們要走的路;但是偏離叁藏的實修也會産生許多問題,它會使佛陀的教法慢慢地走樣。

  在泰國和緬甸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每當有一位宗師出來的時候,會有很多人追隨他,許多道場很快建立起來。但是等這位宗師去世之後,這些道場很快就沒落了。這些宗師普遍有個特點,就是他們講經、說法、教禅,都是以他們的個人經驗爲主。他們講的是個人的法,講的是經驗主義的法,其禅法是以個人的經驗發展出來的,其體系也是依靠個人的權威建立起來的。一旦這個權威中心倒了,整個道場就開始沒落了,代表其個人的禅法也相應地衰敗了。但有些禅師或禅法就不是這樣,當他們還在世的時候反而不一定出名,等他們去世之後,所留給後代的東西仍然受到重視。例如緬甸的馬哈甘達勇西亞多(Mahagandhayun

  Sayadaw

  Janakabhivamsa),從他的著作裏看得出他連禅那都沒有,但是他留給我們的作品卻受到佛教界的普遍歡迎,許多僧尼都學習和參考他的著作。這些精通叁藏的長老們把叁藏裏的傳統精華介紹出來、發掘出來,等這些長老去世之後,他們的作品仍然照耀著世間,不會因爲他們的去世,其作品就完了。因爲他們的法是叁藏的法,是經論的法。只要佛陀的教法還住立世間,叁藏就會存在,這些經論就有其價值。個人的東西不能耐久,只有個人出來才光芒四射;個人往生,光就暗淡了。如果一個人不是依自己的光芒,而是依叁藏、依傳統、依佛陀的光芒,這種光芒即使在他去世之後仍然照耀著世間。這也就是修行不能偏離教理、不能隨意發揮、不能走向個人主義的原因。如果走向個人主義,你自己出來就産生你的禅法,他出來就産生他的禅法。如果你的方法是錯的話,你就帶著大家一起走錯、一起墮落。我們尋求一位導師,修學一種禅法,不要只是看到某些宗師個人的光環,就輕率地把整個身心和生命投入進去。唯有他們的禅法經得起經論檢驗、依照巴利叁藏才有保險。

  有些人說叁藏只是佛陀的法,經典是死的,唯有通過…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十四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