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是腐败不堪,直到最近几十年来才出现复兴之势。
明清之后,汉传佛教开始传到台湾,台南的开元寺即是一例。同时,随着中国人至世界各地的移民,汉传佛教也传至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洲、澳洲等地。二十世纪初以来,有些大陆的老和尚去到东南亚,从而深化了东南亚的汉传佛教。1949年之后,汉传佛教也随着一批大陆的和尚迁台而大规模传进台湾。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来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 上座部佛教的特点
作为现代的佛弟子来说,视野更广阔了,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学到汉传佛教,也可以轻而易举学到藏传佛教,还可以轻而易举学到南传上座部佛教。如此,我们的选择性也多样化了。有了选择,也有了对比。在座很多人前来这里学习和禅修,说明大家选择了上座部佛教。
5.1重法的传统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修学得更好呢?上座部佛教有个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皆不同的特点。学过汉传佛教的人都知道,大乘佛教讲“圆融”,现在还有一些名僧大德提倡“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一起发展前进,佛教发展要追求现代化、科学化、生活化,要有时代特色。但是上座部佛教强调传统性,坚持原则——着重对“法”的忠诚与维护。从众生与佛法的关系来说,大乘佛教更注重利乐众生,强调随顺众生的种种欲乐、意趣、爱好,用众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弘扬佛法。而上座部佛教侧重在佛法,强调一定要保持佛法的纯洁性,才能让有缘的众生学习和实践到真正的佛法。上座部佛教强调,佛法有不共世间性,与世间有所不同。犹如佛陀在刚刚成正自觉者时所说的:此法是逆于世间流的。因为世间人所追求的是欲乐、享受、贪瞋痴,但是佛陀的教法却与世俗人所追求的相反——息灭贪瞋痴。正因如此,要完全了解与掌握佛陀的教法是有一定难度的。
作为北传佛弟子也好,南传佛弟子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佛陀的教法长久住立于世间。但要如何久住呢?大家的做法就有所不同。北传佛教更偏重的是让佛教活泼泼地,让更多人受用;因此,很多北传僧尼为了弘法而学习各种世间学问,例如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等等,使佛教能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世人。而上座部佛教却认为:只要保持佛法的纯洁性,始终会吸引人来学习、实践。这就决定了想要学习上座部佛教的弟子必须以法为重,更多地从三藏、从传统去继承佛法,相对地忽略对世间学问的学习和运用。也就是说,上座部佛弟子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三藏和实践禅修,学有所成之后才去弘法。由于让佛陀教法久住的方式不同,因此上座部佛教对“法”的要求相对要高些。涉及面可能没有北传佛教那么广,不需要学那么多世间的东西,但是对佛法却要通达。
5.2文句语言与义理并重的传统
如何才能让佛陀的教法久住呢?佛陀在《增支部.第2集》第20-21经中说:
20. "Dveme, bhikkhave, dhamma saddhammassa sammosaya
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 Katame dve
Dunnikkhittanca
padabyanjanam attho ca dunnito. Dunnikkhittassa, bhikkhave,
padabyanjanassa atthopi dunnayo hoti. Ime kho, bhikkhave, dve
dhamma saddhammassa sammosaya 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ti.
21. "Dveme, bhikkhave, dhamma saddhammassa thitiya
asammosaya an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 Katame dve
Sunikkhittanca padabyanjanam attho ca sunito. Sunikkhittassa,
bhikkhave, padabyanjanassa atthopi sunayo hoti. Ime kho,
bhikkhave, dve dhamma saddhammassa thitiya asammosaya
anantaradhanaya samvattanti"ti.
“诸比库!有两种法能使正法混乱,导致隐没。哪两种呢?错误的文句语言和误解义理。诸比库,文句语言的错误和义理的误解,诸比库,乃是这两法使正法混乱,导致隐没。”
“诸比库!有两种法能使正法住立,不会导致隐没。哪两种呢?正确使用文句语言和善解义理。诸比库,文句语言的正确使用和义理的善解,诸比库,乃是这两法使正法住立,不会导致隐没。”
这两段经文正好与北传佛教的“法四依”不同。北传佛教有一句“依义不依语”(梵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但是上座部佛教则认为佛陀强调文句语言和义理都很重要。也許因为上座部佛教注重文句和语言,所以连佛陀的语言——巴利语都不改动,现在我们讲经说法都会引用巴利语。
我们也发现,有巴利语基础和没有巴利语基础是不同的。因为巴利语有独特的语境,必须深入到该语境当中,才更能了解佛陀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当它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之后,可能会造成原义的某种流失,假如再加上讲解者没有巴利语基础,望文生义、信口开河,那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曾看过一本著名法师讲解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词本来是梵文prajna
paramita的音译,但是他在讲解的时候却将其拆开,“般若”讲了一大段,“波罗蜜”又讲了一段,“多”字又讲了一段,一共讲了好几页。这是望文生义的一个例子。
有些巴利语一个词可能有好几个词义。举"citta"为例:有心、彩色、绘画、美丽的、种种的等意思,还可以是月份的名称。"patta"可以是钵、树叶、羽毛、步兵、到达、掉落等意思。一个巴利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翻译成中文之后,一个中文字或词又可能有好几种意思。一旦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解读时如果没有原语言基础的话,偏离现象就难以避免,对于那些喜欢天马行空者尤其如此。所以,不仅对义理需要理解,语言功夫也是必要的。
5.3借鉴各佛教传统的发展路线
比照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五、六百年的时间才走向独立,现在上座部佛教被华人比较有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才十几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还属于不成熟的阶段。另外,佛教传到中国,还有很多官方运作的因素;而上座部佛教传入华人地区都是民间行为,几乎没有官方的介入。大乘佛教传到中国,一开始就走上层(帝王)路线;南传佛教也是走上层(帝王)路线,而且很快就被当地人接受。民间与上层路线相比较,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优点是:它受到统治者个人意志的干涉比较少;不足之处是普及性较差,不如帝王路线那样容易自上至下地传播。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一开始都是走上层路线的。上座部佛教还有一点跟北传佛教不同,就是上座部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之后,在短时间内很快就普及民间,并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但是佛教初传到中国的时候,还是停留在王公贵族之间,六朝时普及到士大夫阶层。隋唐时随着净土宗的兴盛,佛教才大面积走向民间。不过,当时大部分宗派的发展与兴盛都与官方多少有关系,所以到了晚唐,随着唐武宗的“会昌灭佛”,各个宗派都受到致命打击,唯有躲在森林里的禅宗还保存着,没有遭到多大冲击。例如江西的百丈禅寺,现代即使是开车,也必须走没有人烟的山路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在古代也许必须走一、两天才能到达。在大山里面,若不是自己耕田种地肯定会饿死,所以必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然而,退隐山林的同时也远离了广大的民众。
6 如何学习上座部佛教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现代人接触佛教拥有优势。资讯发达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一下子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东西,不像在古代,连想要读到一本佛经都很难。坏处是由于得来太容易,反而不懂得珍惜、尊重,容易轻慢佛法。现在在台湾想要获得上座部佛教资料,获得一套丛书太容易了。在古代,必须先远道去西域、印度留学、取经,回来后才翻译成中文,还要印刷。雕版印刷是宋代才普及的,之前大多数是手抄。当时只有在大寺院里才珍藏有皇帝颁赐的大藏经,隋唐之前叫“一切经”,隋唐时才开始叫“大藏经”。所以我们现在学法有好有不好。
既然我们现在更有条件学到更完整、更纯粹的上座部佛教,那么应该怎样学呢?
6.1完整地学习佛教的整体性
正如刚才所讲到,作为上座部佛教弟子,我们对于经论、教理不能但求甚解,必须透彻了解。三藏圣典在提及佛陀的教法时,经常这样说:
"So dhammam deseti adikalyanam majjhekalyanam
pariyosanakalyanam sattham sabyanjanam; kevalaparipunnam
parisuddham brahmacariyam pakaseti."
“他(佛陀)所宣说的法是初善、中善、后善的,是有义、有文的(既包含义理,又包含文句语言),说明完全清净的梵行。”
这是佛陀教法的特点。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也正因此,在义理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南传上座部传统只注重某一部经或某一体系的经…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华人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