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华人区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华人区

  引言

  观净尊者:就个人所知,今天是玛欣德尊者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讨论这个主题,这是大家的福报。我第一次与玛欣德尊者讨论这个主题是在缅甸帕奥禅林。帕奥禅林是个有近500位南传上座部比库(Theravada Bhikkhu)共住修行的地方。从1994年开始,华人逐渐至禅林修学。至今,平时华人比库及禅修者大約保持在50-80位。我们有缘在禅林第一次讨论这个主题已是2007年底的事。当时十几位华人比库多次聚会法谈及小型讨论,玛欣德尊者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

  在帕奥禅林中,华人比库们彼此分享、相互支持。近年来,能够长期驻锡在禅林担任业处老师的华人就是玛欣德尊者。尊者对上座部佛教整体的理解、关心,以及客观的教法宣说和禅修指导,帮助这个主题在帕奥禅林和华人区的上座部佛弟子中,得到更深广的省思与实践。今天我很欢喜能够邀请到玛欣德尊者莅临台湾教授,开示这个主题。现在恭请尊者开示。

  1. 序言

  2009年7月份在新加坡期间,写了这篇名为《上座部佛教植根于华人区的三阶段》(曾刊于学院护法会刊第三期)的文章,以回应“台湾南传上座部佛教学院”的宗旨——植根上座部佛教于台湾。今天,又应观净尊者的盛情邀请,与诸位一起讨论上座部佛教应如何植根于华人区。

  2. 三大佛教传统

  佛教流传到现在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逐渐形成了目前的三大语系佛教:

  1.南传上座部佛教。

  2.汉传大乘佛教。

  3.藏传密乘佛教。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由于都是从印度往北传播,在地域上是往北传,所以合称为“北传佛教”;而上座部佛教由于是从印度往南边传播,所以叫做“南传佛教”。

  中国人接触佛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学者们把公元前2年定为佛教正式传到汉地的时间,所以,中国人对“佛教”这个名词并不陌生。

  3. 上座部佛教在华人地区的传播发展

  过去两千年以来,中国人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没有认识。

  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北传梵语系的经典传到中国汉地并被翻译为汉文,例如四部《阿含经》以及律藏(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弥沙塞部的《五分律》、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的《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根有律》等等),可是这些经典在中国都被视为小乘经、小乘律。翻译为汉文的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也被视为小乘论。中国佛教一直以大乘自居,这些经律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看现存的汉文大藏经,中国古德对《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等都有很多的注解、疏钞。但是,却没有发现一部对《阿含经》的注疏,因为不被重视。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在古代也曾经被翻译到汉地,即:属于律注的《善见律毗婆沙》。不过,这部律注与南传上座部现存的版本对比起来还是有差别的。第一、这部《善见律毗婆沙》只是节译本,不是全译;第二、这部律注被僧伽跋陀罗翻译出来之后,被当时的僧猗(或僧袆)以《四分律》的观点进行整编修改过,不过,其中仍然有很多内容是相似的。就这样经过了一千多年。

  由于地域上的隔阂,中国古代虽然有许多人曾经到印度去朝圣留学,但是却没有因缘系统地接触到南传上座部佛教。例如:东晋时的法显曾经在公元410-

  411年到过斯里兰卡(锡兰),但从他在那里取回的经典来看(例如弥沙塞部的《五分律》、《长阿含经》和《杂阿含经》等),他不可能住在斯里兰卡大寺(Mahavihara),而是住在思想开放的无畏山寺(Abhayagiri)。后来唐玄奘大师也去印度留学,本打算前往斯里兰卡,却正好遇到该岛发生饥荒,也没有去成。唐代义净大师也曾经到过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一带,但是当时其所到之处还不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可能属于说一切有部之类的。因此,从中国古代佛教史来看,中国人对南传上座部佛教还是很陌生。

  直到上个世纪,由于交通比较方便,太虚法师(1889-1947)在1940年去了一趟斯里兰卡,回来后他感慨地说:“中国所说的虽是大乘教,但所修的却是小乘行。”“所以我认为说锡兰的佛教是小乘极为不当,锡兰应该是小乘教大乘行的佛教,和中国大乘教小乘行的佛教适得其反。”(《从巴利语系说到今菩萨行》)。1946年,太虚法师的学生了参、光宗等人到斯里兰卡留学。了参法师(叶均居士)在12年的留学期间,翻译了《清净道论》、《摄阿毗达摩义论》以及《法句经》。1957年,他回中国以后,在中国佛学院任教,但不久就还俗了。了参法师到斯里兰卡留学以学习教理为主,能将《清净道论》翻译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些论典虽然被翻译成中文,但在几十年间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后来,台湾有一批出家众通过学律,发现上座部佛教国家的律法传承比较完整,于是有人到泰国等地去求戒、学法。之后又有人翻译了阿詹查、佛使比库等的著作,将泰国近百年来兴起的森林派禅师的作品介绍到汉地。这些译作引起华人对上座部佛教禅法的兴趣,吸引更多人到上座部佛教国家求法留学。于是,从文献的翻译开始,到后来越来越多人前往南方佛国学法,并且邀请一些上座部禅师等来汉地弘法,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和禅法在华人区逐渐受到重视。

  由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在地域上与泰国接近,他们较早地接触和认识南传上座部佛教。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多数是生活在多元文化国家,例如马来西亚有三大种族:巫族(马来人)、华族(华人)和印度族(印度人),当地的文化是以多元文化为主。当地的华人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开始接触到泰国系统的上座部佛教。不久,斯里兰卡和缅甸系统的上座部佛教也陆续传入该地。因此,新马一带的华人较早就接触和了解南传上座部佛教,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僧才。

  作为更纯粹的华人区是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到上座部佛教国家求法的大陆人和台湾人在英语方面较为逊色,许多人必须依靠翻译才能了解。

  就以中国大陆来说,虽然1986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派出圆慈、净因等5位比丘到斯里兰卡留学,可惜他们学完回国后,也没有把上座部佛教完整地介绍过来。反而在台湾,更系统地接触上座部佛教要比大陆稍早些。1990年到1998年,元亨寺先后出版了《汉译南传大藏经》,开始比较完整地译介南传的经典体系。特别是1998年到2001年,缅甸帕奥禅师连续四年应邀到台湾来指导禅修,于是比较完整的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特别是《清净道论》的实修传承就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华人所了解、接受和实践。从此,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流就更加频繁了。

  4. 借鉴汉传佛教的发展经验

  上座部佛教在华人区的传播,必须经过最初的萌芽时期,然后慢慢发展,才能有最后的独立,就好像汉传佛教一样。

  从中国佛教史来看,佛教从发源地——印度传到中国,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独立的过程却是相当漫长的。佛教在中国独立的时期是在隋唐,因为汉地的十宗全都是在隋唐成立的,没有一个宗在隋朝以前成立,也没有一个宗是在唐代以后成立的。隋朝在公元581年建立,唐朝在公元618年建立,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公元前2年,此间一共花了近六百年的时间。

  佛教初传汉地,很多人用老庄、黄老的思想来看待佛教,佛陀也被当作神仙来崇拜。由于当时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对教义的理解还很不成熟,所以无论在义理方面,还是在语言方面,常借助时人熟悉的儒道思想,以外学书论和用语来附会佛教。

  汉灭之后三分天下,魏国统一中国,之后是西晋与东晋,后来又分为南北朝:南朝是宋、齐、梁、陈,陈又被隋所灭;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在魏晋南北朝这三、四百年间,中国处于群雄割据的时期,那时适逢佛教大规模地传进中国。即使如此,由于当时的通讯、交通等因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未能一下子独立,于是从“附会佛教”发展为“格义佛教”。所谓“格义佛教”,即以儒道思想或外教义理来解释佛教。例如用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配释佛教的五戒,用道家的“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大安般守意经注》卷上)等等。这种“讲肆格义,迂而乖本”的格义佛教一直到释道安(312-385)、鸠摩罗什(344-412)时才得以废弃不用。鸠摩罗什从龟茲(现在的新疆库车)来到汉地之后,翻译了大量的大乘经典,从此汉传佛教在义理和语言方面才慢慢走向独立。

  南北朝时期,由于义学发达,形成了很多专门研究和讲授某一经论或某种教义的“师”,例如摄论师、地论师、涅槃师、成实师等。这些师的特点是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也授徒说法,但是一直到隋唐才形成“宗”。“宗”是在“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一、“师”侧重于师授徒学,但是传承体系尚不明显;“宗”往往由某个或几个僧人所创立,被奉为“祖师”,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教派传承体系;二、所有“宗”都高抬某一部或某一类经论,并据此而发挥和开展出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三、每个宗几乎都有自己的判教[

  大乘诸宗的判教有详有略、有繁有简,如天台的五时八教,贤首的五教十宗,法相唯识的三时说教,禅宗的宗门教下,净土宗的难行道易行道,密宗的显教密教等等。],根据自宗的一己之见,对当时流传的各种佛教经典与学说进行分门别类,并把自宗抬到最高的地位。这些是“宗”的特点。宗派林立与宗义发达,标志着汉传佛教在中国已经到达兴盛期和独立期。

  宋代以后,汉地佛教逐渐走向没落。明清之际,…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华人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二十四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