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

  引言

  觀淨尊者:就個人所知,今天是瑪欣德尊者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討論這個主題,這是大家的福報。我第一次與瑪欣德尊者討論這個主題是在緬甸帕奧禅林。帕奧禅林是個有近500位南傳上座部比庫(Theravada Bhikkhu)共住修行的地方。從1994年開始,華人逐漸至禅林修學。至今,平時華人比庫及禅修者大約保持在50-80位。我們有緣在禅林第一次討論這個主題已是2007年底的事。當時十幾位華人比庫多次聚會法談及小型討論,瑪欣德尊者給予我們很多的指導。

  在帕奧禅林中,華人比庫們彼此分享、相互支持。近年來,能夠長期駐錫在禅林擔任業處老師的華人就是瑪欣德尊者。尊者對上座部佛教整體的理解、關心,以及客觀的教法宣說和禅修指導,幫助這個主題在帕奧禅林和華人區的上座部佛弟子中,得到更深廣的省思與實踐。今天我很歡喜能夠邀請到瑪欣德尊者莅臨臺灣教授,開示這個主題。現在恭請尊者開示。

  1. 序言

  2009年7月份在新加坡期間,寫了這篇名爲《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的叁階段》(曾刊于學院護法會刊第叁期)的文章,以回應“臺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的宗旨——植根上座部佛教于臺灣。今天,又應觀淨尊者的盛情邀請,與諸位一起討論上座部佛教應如何植根于華人區。

  2. 叁大佛教傳統

  佛教流傳到現在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逐漸形成了目前的叁大語系佛教:

  1.南傳上座部佛教。

  2.漢傳大乘佛教。

  3.藏傳密乘佛教。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由于都是從印度往北傳播,在地域上是往北傳,所以合稱爲“北傳佛教”;而上座部佛教由于是從印度往南邊傳播,所以叫做“南傳佛教”。

  中國人接觸佛教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中國的學者們把公元前2年定爲佛教正式傳到漢地的時間,所以,中國人對“佛教”這個名詞並不陌生。

  3. 上座部佛教在華人地區的傳播發展

  過去兩千年以來,中國人對南傳上座部佛教幾乎沒有認識。

  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北傳梵語系的經典傳到中國漢地並被翻譯爲漢文,例如四部《阿含經》以及律藏(昙無德部的《四分律》、彌沙塞部的《五分律》、大衆部的《摩诃僧祗律》、薩婆多部的《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根有律》等等),可是這些經典在中國都被視爲小乘經、小乘律。翻譯爲漢文的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也被視爲小乘論。中國佛教一直以大乘自居,這些經律論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我們看現存的漢文大藏經,中國古德對《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等都有很多的注解、疏鈔。但是,卻沒有發現一部對《阿含經》的注疏,因爲不被重視。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在古代也曾經被翻譯到漢地,即:屬于律注的《善見律毗婆沙》。不過,這部律注與南傳上座部現存的版本對比起來還是有差別的。第一、這部《善見律毗婆沙》只是節譯本,不是全譯;第二、這部律注被僧伽跋陀羅翻譯出來之後,被當時的僧猗(或僧袆)以《四分律》的觀點進行整編修改過,不過,其中仍然有很多內容是相似的。就這樣經過了一千多年。

  由于地域上的隔閡,中國古代雖然有許多人曾經到印度去朝聖留學,但是卻沒有因緣系統地接觸到南傳上座部佛教。例如:東晉時的法顯曾經在公元410-

  411年到過斯裏蘭卡(錫蘭),但從他在那裏取回的經典來看(例如彌沙塞部的《五分律》、《長阿含經》和《雜阿含經》等),他不可能住在斯裏蘭卡大寺(Mahavihara),而是住在思想開放的無畏山寺(Abhayagiri)。後來唐玄奘大師也去印度留學,本打算前往斯裏蘭卡,卻正好遇到該島發生饑荒,也沒有去成。唐代義淨大師也曾經到過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但是當時其所到之處還不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可能屬于說一切有部之類的。因此,從中國古代佛教史來看,中國人對南傳上座部佛教還是很陌生。

  直到上個世紀,由于交通比較方便,太虛法師(1889-1947)在1940年去了一趟斯裏蘭卡,回來後他感慨地說:“中國所說的雖是大乘教,但所修的卻是小乘行。”“所以我認爲說錫蘭的佛教是小乘極爲不當,錫蘭應該是小乘教大乘行的佛教,和中國大乘教小乘行的佛教適得其反。”(《從巴利語系說到今菩薩行》)。1946年,太虛法師的學生了參、光宗等人到斯裏蘭卡留學。了參法師(葉均居士)在12年的留學期間,翻譯了《清淨道論》、《攝阿毗達摩義論》以及《法句經》。1957年,他回中國以後,在中國佛學院任教,但不久就還俗了。了參法師到斯裏蘭卡留學以學習教理爲主,能將《清淨道論》翻譯出來是難能可貴的。

  這些論典雖然被翻譯成中文,但在幾十年間卻沒有産生多大的影響。後來,臺灣有一批出家衆通過學律,發現上座部佛教國家的律法傳承比較完整,于是有人到泰國等地去求戒、學法。之後又有人翻譯了阿詹查、佛使比庫等的著作,將泰國近百年來興起的森林派禅師的作品介紹到漢地。這些譯作引起華人對上座部佛教禅法的興趣,吸引更多人到上座部佛教國家求法留學。于是,從文獻的翻譯開始,到後來越來越多人前往南方佛國學法,並且邀請一些上座部禅師等來漢地弘法,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和禅法在華人區逐漸受到重視。

  由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在地域上與泰國接近,他們較早地接觸和認識南傳上座部佛教。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多數是生活在多元文化國家,例如馬來西亞有叁大種族:巫族(馬來人)、華族(華人)和印度族(印度人),當地的文化是以多元文化爲主。當地的華人早在20世紀70-80年代,已經開始接觸到泰國系統的上座部佛教。不久,斯裏蘭卡和緬甸系統的上座部佛教也陸續傳入該地。因此,新馬一帶的華人較早就接觸和了解南傳上座部佛教,也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僧才。

  作爲更純粹的華人區是中國的大陸和臺灣,到上座部佛教國家求法的大陸人和臺灣人在英語方面較爲遜色,許多人必須依靠翻譯才能了解。

  就以中國大陸來說,雖然1986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派出圓慈、淨因等5位比丘到斯裏蘭卡留學,可惜他們學完回國後,也沒有把上座部佛教完整地介紹過來。反而在臺灣,更系統地接觸上座部佛教要比大陸稍早些。1990年到1998年,元亨寺先後出版了《漢譯南傳大藏經》,開始比較完整地譯介南傳的經典體系。特別是1998年到2001年,緬甸帕奧禅師連續四年應邀到臺灣來指導禅修,于是比較完整的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特別是《清淨道論》的實修傳承就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華人所了解、接受和實踐。從此,南傳上座部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流就更加頻繁了。

  4. 借鑒漢傳佛教的發展經驗

  上座部佛教在華人區的傳播,必須經過最初的萌芽時期,然後慢慢發展,才能有最後的獨立,就好像漢傳佛教一樣。

  從中國佛教史來看,佛教從發源地——印度傳到中國,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年的曆史了,但是其獨立的過程卻是相當漫長的。佛教在中國獨立的時期是在隋唐,因爲漢地的十宗全都是在隋唐成立的,沒有一個宗在隋朝以前成立,也沒有一個宗是在唐代以後成立的。隋朝在公元581年建立,唐朝在公元618年建立,而佛教傳入中國是公元前2年,此間一共花了近六百年的時間。

  佛教初傳漢地,很多人用老莊、黃老的思想來看待佛教,佛陀也被當作神仙來崇拜。由于當時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和對教義的理解還很不成熟,所以無論在義理方面,還是在語言方面,常借助時人熟悉的儒道思想,以外學書論和用語來附會佛教。

  漢滅之後叁分天下,魏國統一中國,之後是西晉與東晉,後來又分爲南北朝:南朝是宋、齊、梁、陳,陳又被隋所滅;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在魏晉南北朝這叁、四百年間,中國處于群雄割據的時期,那時適逢佛教大規模地傳進中國。即使如此,由于當時的通訊、交通等因素,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未能一下子獨立,于是從“附會佛教”發展爲“格義佛教”。所謂“格義佛教”,即以儒道思想或外教義理來解釋佛教。例如用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來配釋佛教的五戒,用道家的“清淨無爲”來配釋“安般守意”(“安爲清,般爲淨,守爲無,意名爲,是清淨無爲也。”《大安般守意經注》卷上)等等。這種“講肆格義,迂而乖本”的格義佛教一直到釋道安(312-385)、鸠摩羅什(344-412)時才得以廢棄不用。鸠摩羅什從龜茲(現在的新疆庫車)來到漢地之後,翻譯了大量的大乘經典,從此漢傳佛教在義理和語言方面才慢慢走向獨立。

  南北朝時期,由于義學發達,形成了很多專門研究和講授某一經論或某種教義的“師”,例如攝論師、地論師、涅槃師、成實師等。這些師的特點是他們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也授徒說法,但是一直到隋唐才形成“宗”。“宗”是在“師”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一、“師”側重于師授徒學,但是傳承體系尚不明顯;“宗”往往由某個或幾個僧人所創立,被奉爲“祖師”,並由此形成自己的教派傳承體系;二、所有“宗”都高擡某一部或某一類經論,並據此而發揮和開展出自己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叁、每個宗幾乎都有自己的判教[

  大乘諸宗的判教有詳有略、有繁有簡,如天臺的五時八教,賢首的五教十宗,法相唯識的叁時說教,禅宗的宗門教下,淨土宗的難行道易行道,密宗的顯教密教等等。],根據自宗的一己之見,對當時流傳的各種佛教經典與學說進行分門別類,並把自宗擡到最高的地位。這些是“宗”的特點。宗派林立與宗義發達,標志著漢傳佛教在中國已經到達興盛期和獨立期。

  宋代以後,漢地佛教逐漸走向沒落。明清之際,…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華人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二十四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