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史》中的佛音尊者 佛音尊者與義注▪P3

  ..續本文上一頁卡注

   3.《吉祥悅意》──長部注

   4.《破除疑障》──中部注

   5.《顯揚心義》──相應部注

   6.《滿足希求》──增支部注

   7.《勝義光明》──小誦注

   8.《法句注》

   9.《本生注》

  10.《殊勝義》──法集論注

   11.《去除愚癡》──分別論注

   12.《五部論注》──其余五部論典的合注

  

  義注起源于佛陀在世時弟子們對佛陀教導的解釋,如收錄于《中部》的《法嗣經》、《谛分別經》、《應習不應習經》等,即是沙利子尊者詳細解釋佛陀簡短開示的經典。佛陀入滅後,諸聖者、大長老們繼續對叁藏聖典進行注解诠釋,這些注釋文獻即是上座部佛教的「義注」,它們是上座部佛教曆代長老大德們傳承佛陀教法的禅修精要和智慧結晶,也是對巴利語叁藏聖典最爲權威的解釋。當能夠背誦巴利語叁藏的馬興德阿拉漢到斯裏蘭卡傳播佛教時,也把這些叁藏的義注一並傳到了斯裏蘭卡。不過,爲了學習和理解的方便,這些義注被寫成新哈勒語,用新哈勒語來流傳,直到佛音尊者去斯裏蘭卡後才把它們重新翻譯爲巴利語。

  從佛音尊者所編譯的義注中可以知道,他在編譯巴利語叁藏義注時,曾參考了許多斯裏蘭卡大寺派所傳的新哈勒語古注,比如《大義注》(Mahà-aññhakathà)、《古倫地注》(Kurundã)、《Mahàpaccariya注》等。不過,當巴利語新義注出現之後,這些新哈勒語古注也逐漸佚失了。

  從《大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佛音尊者去蘭卡島只是把新哈勒語的叁藏義注翻譯成巴利語而已。他的成就得到了當時保守而且嚴謹的大寺派僧衆們的一致承認和肯定,甚至「上座部的所有諸阿咤利皆如聖典一般學習它。」而佛音尊者本人也曾說過:「自己的意見是最沒有威信的,它只有在符合經中義理時才能被接受。」(《長部注》)

  

  不過,現在有許多佛教學者甚至僧人[5]都認爲義注是佛音尊者所寫的,個別人甚至批評說他寫的義注偏離了佛陀的本意。然而,有一項不容否定的事實是:蘭卡的大寺曆來是個很保守傳統的佛教部派,佛音尊者住在蘭卡的那個年代,正是保守的大寺派與開放的無畏山派相持不下的年代,大寺派必定對所有的異見新說采取極謹慎的態度。[6]假如佛音尊者是個信口開河、標新立異的人,那麼,不但他的著作不可能得到大寺僧衆們的尊重,就連他本人能不能被大寺所接納也成問題。

  另外,其時大寺多有飽學碩德、耆宿高僧,佛音尊者作爲一名年輕(至少戒齡不會太高)的外國僧人,若不是因其語言優勢(來自印度)及翻譯天賦,想要得到大寺派僧衆的一致認同幾近神話。

  批評佛音尊者和義注的人多數並不曾完整系統地學習巴利叁藏,更不曾從阿咤利處接受傳統之教。他們只是憑著對佛法的滿腔熱情和對教理的一知半解,用自己的經驗和觀點來理解、闡釋經典。這種做法其實是在自我作古。我們只要反觀那些否定義注的人,當他們在闡釋經典或教導禅修時,到底是依據傳統,還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和主觀理解呢?[7]從一個僧團或一名比庫對待義注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其是傾向于傳統還是傾向于革新,是注重經論還是注重經驗。[8]

  因此,對佛音尊者和義注的批評,也只是一種無視曆史事實、脫離上座部佛教傳統的做法。

  

  [1] 有人把「佛音」翻譯爲「覺音」,但從其「音聲如佛」的命名原由來看,這種翻譯並不准確。

  [2] 義注:巴利語aññhakathà,由attha (義,意義)+ kathà (論,論說)兩詞構成。爲解釋叁藏聖典的文獻。

  [3] 馬嘎塔語 (Màgadhàna nirutti,摩揭陀語):又作「馬嘎底語」(Màgadhika, Màgadhã)或根本語(Målabhàsa)。

  [4] Visuddhi-magga,直譯爲「清淨之道」,但葉均居士把它譯爲「清淨道論」。依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論藏》只有七部,而這部著作的性質屬于義注,並不屬于論。「論」一字乃葉均所加。

  [5] 否定義注的人基本上可以分爲四類:1.原始佛教學者;2.北傳阿含學者;3.某些受過西方現代教育者;4.只強調修行而忽視教理者。

  [6] 中國旅印求法的法顯法師正好也于此間(西元411-412)在斯裏蘭卡居住了兩年。在其《高僧法顯傳》中記載:「塔邊複起一僧伽藍,名無畏山,有五千僧。……城南七裏有一精舍,名摩诃毗可羅,有叁千僧住。」從法顯在蘭卡獲得彌沙塞律藏等可知,他並非居住在大寺。

  [7] 在泰國當代有個曾惡意批評佛音尊者和《清淨道論》的比庫,在他的一本關于修習入出息念的專著中,卻連篇牍累地參考和引用《清淨道論》。想詳細解釋佛法深義卻又否定義注者,要麼走向經驗主義,要麼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

  [8] 當前各上座部佛教僧團對待義注的態度略有不同。緬甸僧團自古以來就有重視義注的傳統。斯裏蘭卡佛教因近代曾出現過斷層,故有些受西式教育者反對義注,但許多傳統的僧團仍然重視義注。泰國僧團在傳統上也尊重義注,但由于華人接觸較多的是近百年來才興起的森林派,故誤認爲泰國佛教普遍不注重義注。

  

  

《《大史》中的佛音尊者 佛音尊者與義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