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P2

  ..續本文上一頁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讓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變它的形狀或外觀。若如此做,定力將停滯且無法繼續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消失。所以,當禅相還不穩定時,不要把專注力從氣息移到禅相。若禅相出現在禅修者面前遠處,則不要注意它,而只是繼續專注于經過接觸點的氣息,慢慢地禅相就會自動地移近並停留在接觸點上。

  若禅相在接觸點出現並保持穩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禅相,此時就可以忘記氣息,只專注于禅相。保持注意力于禅相時,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這便是取相。保持平靜地專注于白色的取相一小時、兩小時、叁小時或更久,它會變得清澈、明亮及光耀,這就是似相。到了這階段,禅修者應下定決心及練習保持心專注于似相一小時、兩小時或叁小時,直到成功。

  在這階段,禅修者將達到近行定(upacàra)或安止定(appanà)。近行定是進入禅那之前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就是禅那(jhàna,心的完全專一狀態)。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爲對象,二者的差別在于:近行定的諸禅支尚未開展到強而有力。由于這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心」(bhavaïga,生命相續流)還能生起,而禅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心。經驗到這現象的禅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爲這就是「涅槃」。事實上心還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察覺它而已,因爲有分心非常微細。

  爲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升定力,禅修者必須借助五根:信(saddhà)、精進(vãriya)、念(sati)、定(samàdhi)、慧(pa¤¤à)來策勵心,並使心專注、固定于似相。信是指相信修入出息念能夠證入禅那;精進是指致力于修入出息念至禅那的階段;念是指不忘失入出息念的所緣;定是指心毫不動搖地專注入出息念的所緣;慧是指明了入出息念的所緣。

  當五根得到充分培育時,定力將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禅那時,心將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並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續地專注于似相兩小時或叁小時之後,禅修者應嘗試辨識心髒裏意門(bhavaïga,有分心,有分識)存在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處。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能辨識到依靠心所依處的意門以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後,應嘗試逐一地辨識尋、伺、喜、樂及一境性這五禅支,一次辨識一禅支。持續不斷地修行,直到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禅支。初禅的五禅支是:

  1、 尋(vitakka):將心導向及安置于似相;

  2、 伺(vicàra):保持心持續地注意似相;

  3、 喜(pãti):喜歡似相;

  4、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5、一境性(ekaggatà):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它們個別分開來說稱爲禅支(jhànaïga),但整體合起來則稱爲禅那。剛開始修行禅那時,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禅那,而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禅支。同時,也應練習初禅的五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把心轉向于諸禅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禅支。

  

熟練地掌握了初禅之後,可以進而次第地修習第二禅、第叁禅與第四禅,以及它們的五自在。

  禅修者的定力將隨著修行四種禅那而增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在進入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禅,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禅定産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繼續修行叁十二身分、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無量心(慈心修習、悲心修習、喜心修習、舍心修習)、四護衛業處(慈心修習、佛隨念、不淨修習、死隨念)等其他止業處,也可以轉修觀業處。

  

  (二)、四護衛業處

  上座部佛教的止業處可分爲兩類,即:應用業處與一切處業處。應用業處是依禅修者性行差別而修習的各別禅修方法。一切處業處是所有禅修者皆應修行的業處,即四種保護禅修者免除種種危險的護衛業處:佛隨念、慈心修習、不淨修習與死隨念。

  1、佛隨念(Buddhànussati):思惟佛陀的九種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全自覺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也可以只憶念佛陀九德中的一項功德如「阿拉漢,阿拉漢」。此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不能證得安止。

  2、慈心修習(Mettà-bhàvanà)[3]:先以自己爲對象修習慈心,然後對所敬愛的同性、無愛憎者、怨敵等散播慈愛,直到破除存在于不同類人之間的差異,達到第叁禅。再修行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愛至十方的方式。成就慈心禅那者可獲得十一種功德,即:安眠,安寤,不見惡夢,爲人愛敬,爲非人愛敬,諸天守護,不爲火燒或中毒或刀傷,心得迅速等持,容顔光彩,臨終不昏迷,不通達上位(即未證阿拉漢果)也可投生到梵天。

  3、不淨修習(Asubha-bhàvanà):有兩種不淨修習,第一種是思惟叁十二身分的不淨與厭惡(身至念);第二種爲思惟死屍腫脹腐爛的十種不淨相(十不淨)。修習不淨業處能暫時地鎮伏貪欲。

  4、死隨念(Maraõànussati):可選擇「我必然會死,我必然會死」來專注,思惟自己命根斷絕、死亡無法避免,從而生起悚懼感,警策修行。

  

  (叁)、修習止業處之功德

  修習止業處屬于八聖道的最後叁項,也是戒定慧叁學之一,在佛陀的教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修習止業處有五種功德,即:

  1、 現法樂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樂住處。

  2、修觀:強而有力的禅那是修習觀業處的基礎。

  3、神通:以禅那爲基礎可以修成一種乃至五種神通。

  4、勝有:證得禅那者死後能投生于梵天界。

  5、滅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阿那嘎彌與阿拉漢能入滅等至。

  

  叁、觀業處

  觀業處的所緣必須是究竟法(paramattha)。根據《阿毗達摩》,究竟法有四種,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其中,涅槃屬于無爲法,並非觀業處的目標;而心法和心所法合稱爲名法。名法和色法,亦即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乃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因此也稱爲緣生法、有爲法、世間法、行法等。修習觀業處,就是如實地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如果還未能知見究竟法,就不能修習真正的觀業處。爲了如實地知見究竟名色法以及名色之因,禅修者在修習觀業處之前必須先修習:

  1.色業處 (råpa kammaññhàna),辨識究竟色法;

  2.名業處 (nàma kammaññhàna),辨識究竟名法;

  3.緣起 (pañiccasamuppàda),透視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名色法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色業處

  有兩條修習觀業處的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先修行止業處達到禅那,然後進一步修行觀業處,這類禅修者稱爲「止行者」(Samatha yànika);第二條途徑是以四界分別培育專注力達到近行定,但尚未達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觀業處,這類禅修者稱爲「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然而,無論依循哪一條途徑,禅修者在開始修行觀業處之前,都應當先修行「四界分別」。

  要修行四界分別,首先應逐一地在全身辨識地、水、火、風四界的十二種特相。根據《法聚論》,這十二特相是:

  1.地界:硬、粗、重、軟、滑、輕;

  2.水界:流動、粘結;

  3.火界:熱、冷;

  4.風界:支持、推動。

  有系統地熟練辨識全身的十二種特相後,再辨識它們爲地、水、火、風,使心平靜及獲得定力。繼續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並趨向于近行定。此時,禅修者發現全身呈現爲一團白色物體。繼續辨識白色物體中的四界,將發現它變得晶瑩透明,猶如冰塊或玻璃。持續專注于此光中的四界,即能達到近行定。禅修者將發現透明體粉碎成許多微粒即「色聚」(råpa-kalàpa)。達到此階段時,稱爲「心清淨」,禅修者可借著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而培育「見清淨」。

  辨識個別色聚裏的地、水、火、風四界,將發現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生滅。由于還未破除叁種密集,即:相續密集、組合密集與功用密集,禅修者還看到色聚是有體積的微小粒子,所以還停留在「概念法」[4]的領域,尚未達到究竟法的境界。更進一步分析四界,直到能在單獨一粒色聚中見到四界。隨後再逐一地辨識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心所依處裏諸色聚的四界,分析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種基本色法,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與食素[5]。

  在分析了諸色聚裏的八種基本色法之後,進而分析個別色聚裏的其余色法,如: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心所依處色、命根色、性根色等,直到分析一切種類色聚裏的所有色法,並依次辨識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裏的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以此來修習「色業處」。之後,即可進而轉修「名業處」,也即是…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