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P2

  ..续本文上一页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或外观。若如此做,定力将停滞且无法继续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消失。所以,当禅相还不稳定时,不要把专注力从气息移到禅相。若禅相出现在禅修者面前远处,则不要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经过接触点的气息,慢慢地禅相就会自动地移近并停留在接触点上。

  若禅相在接触点出现并保持稳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气息,气息就是禅相,此时就可以忘记气息,只专注于禅相。保持注意力于禅相时,它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保持平静地专注于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或更久,它会变得清澈、明亮及光耀,这就是似相。到了这阶段,禅修者应下定决心及练习保持心专注于似相一小时、两小时或三小时,直到成功。

  在这阶段,禅修者将达到近行定(upacàra)或安止定(appanà)。近行定是进入禅那之前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就是禅那(jhàna,心的完全专一状态)。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为对象,二者的差别在于:近行定的诸禅支尚未开展到强而有力。由于这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心」(bhavaïga,生命相续流)还能生起,而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心。经验到这现象的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涅槃」。事实上心还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察觉它而已,因为有分心非常微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够继续提升定力,禅修者必须借助五根:信(saddhà)、精进(vãriya)、念(sati)、定(samàdhi)、慧(pa¤¤à)来策励心,并使心专注、固定于似相。信是指相信修入出息念能够证入禅那;精进是指致力于修入出息念至禅那的阶段;念是指不忘失入出息念的所缘;定是指心毫不动摇地专注入出息念的所缘;慧是指明了入出息念的所缘。

  当五根得到充分培育时,定力将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达到禅那时,心将持续不间断地觉知似相,并可能维持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续地专注于似相两小时或三小时之后,禅修者应尝试辨识心脏里意门(bhavaïga,有分心,有分识)存在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处。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能辨识到依靠心所依处的意门以及呈现在意门的似相后,应尝试逐一地辨识寻、伺、喜、乐及一境性这五禅支,一次辨识一禅支。持续不断地修行,直到能同时辨识所有五禅支。初禅的五禅支是:

  1、 寻(vitakka):将心导向及安置于似相;

  2、 伺(vicàra):保持心持续地注意似相;

  3、 喜(pãti):喜欢似相;

  4、乐(sukha):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

  5、一境性(ekaggatà):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它们个别分开来说称为禅支(jhànaïga),但整体合起来则称为禅那。刚开始修行禅那时,应练习长时间进入禅那,而不应花费太多时间辨识禅支。同时,也应练习初禅的五自在:

  1、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把心转向于诸禅支;

  2、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熟练地掌握了初禅之后,可以进而次第地修习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以及它们的五自在。

  禅修者的定力将随着修行四种禅那而增强,呼吸逐渐变得愈来愈平静。在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入出息念达到第四禅,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继续修行三十二身分、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无量心(慈心修习、悲心修习、喜心修习、舍心修习)、四护卫业处(慈心修习、佛随念、不净修习、死随念)等其他止业处,也可以转修观业处。

  

  (二)、四护卫业处

  上座部佛教的止业处可分为两类,即:应用业处与一切处业处。应用业处是依禅修者性行差别而修习的各别禅修方法。一切处业处是所有禅修者皆应修行的业处,即四种保护禅修者免除种种危险的护卫业处:佛随念、慈心修习、不净修习与死随念。

  1、佛随念(Buddhànussati):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也可以只忆念佛陀九德中的一项功德如「阿拉汉,阿拉汉」。此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2、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3]:先以自己为对象修习慈心,然后对所敬爱的同性、无爱憎者、怨敌等散播慈爱,直到破除存在于不同类人之间的差异,达到第三禅。再修行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至十方的方式。成就慈心禅那者可获得十一种功德,即:安眠,安寤,不见恶梦,为人爱敬,为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心得迅速等持,容颜光彩,临终不昏迷,不通达上位(即未证阿拉汉果)也可投生到梵天。

  3、不净修习(Asubha-bhàvanà):有两种不净修习,第一种是思惟三十二身分的不净与厌恶(身至念);第二种为思惟死尸肿胀腐烂的十种不净相(十不净)。修习不净业处能暂时地镇伏贪欲。

  4、死随念(Maraõànussati):可选择「我必然会死,我必然会死」来专注,思惟自己命根断绝、死亡无法避免,从而生起悚惧感,警策修行。

  

  (三)、修习止业处之功德

  修习止业处属于八圣道的最后三项,也是戒定慧三学之一,在佛陀的教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修习止业处有五种功德,即:

  1、 现法乐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乐住处。

  2、修观:强而有力的禅那是修习观业处的基础。

  3、神通:以禅那为基础可以修成一种乃至五种神通。

  4、胜有:证得禅那者死后能投生于梵天界。

  5、灭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阿那嘎弥与阿拉汉能入灭等至。

  

  三、观业处

  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法(paramattha)。根据《阿毗达摩》,究竟法有四种,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其中,涅槃属于无为法,并非观业处的目标;而心法和心所法合称为名法。名法和色法,亦即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乃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此也称为缘生法、有为法、世间法、行法等。修习观业处,就是如实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如果还未能知见究竟法,就不能修习真正的观业处。为了如实地知见究竟名色法以及名色之因,禅修者在修习观业处之前必须先修习:

  1.色业处 (råp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色法;

  2.名业处 (nàm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名法;

  3.缘起 (pañ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色业处

  有两条修习观业处的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先修行止业处达到禅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业处,这类禅修者称为「止行者」(Samatha yànika);第二条途径是以四界分别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但尚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业处,这类禅修者称为「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然而,无论依循哪一条途径,禅修者在开始修行观业处之前,都应当先修行「四界分别」。

  要修行四界分别,首先应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地、水、火、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根据《法聚论》,这十二特相是:

  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2.水界:流动、粘结;

  3.火界:热、冷;

  4.风界:支持、推动。

  有系统地熟练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后,再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趋向于近行定。此时,禅修者发现全身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将发现它变得晶莹透明,犹如冰块或玻璃。持续专注于此光中的四界,即能达到近行定。禅修者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即「色聚」(råpa-kalàpa)。达到此阶段时,称为「心清净」,禅修者可借着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而培育「见清净」。

  辨识个别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将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生灭。由于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与功用密集,禅修者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所以还停留在「概念法」[4]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的境界。更进一步分析四界,直到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随后再逐一地辨识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里诸色聚的四界,分析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基本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5]。

  在分析了诸色聚里的八种基本色法之后,进而分析个别色聚里的其余色法,如: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性根色等,直到分析一切种类色聚里的所有色法,并依次辨识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以此来修习「色业处」。之后,即可进而转修「名业处」,也即是…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