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P3

  ..续本文上一页辨识名法。

  

   (二)、名业处

  名法可分为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着心生起的「心所」;「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如果禅修者已能达到禅那,那么分析名法可以从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和心所开始。禅修者先进入初禅,出定后辨识初禅的五禅支,直至能够辨识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的心识刹那里的所有三十四种名法。之后再辨识初禅心路过程里其他每一种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能够辨识禅那心路过程名法后,还应以同样的方法系统地辨识眼门、耳门等六根门在取相应的颜色、声音等所缘而生起的所有六门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里名法。在分析了内在的名色法之后,还必须以直接的观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乃至把观照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宇宙。如此辨识内外的名色法时,能够暂时断除「有身见」,因为当时不见有众生、男人、女人等等,只不过是名与色而已。于是证得了「名色识别智」,达到「见清净」。

  

  (三)、缘起

  此后,禅修者应进而修习缘起,即分析名色法之因。由于令禅修者获得此生的因是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业,所以必须照见自己过去世的名色法。禅修者需要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之后再辨识在这三世之间因与果的关系。

  禅修者可以先培育定力,然后把智导向过去,渐次地观察自己过去的名色法:一天前、两天前、三天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直到今生结生(入胎)时的那一刹那。然后再以智慧之光照向过去,禅修者将会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6]。该目标将是业(kamma)、业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如果能准确地找到该目标,就能够找到作为今生果报五蕴之因的行与业有,以及围绕着该行与业的无明、爱和取。辨识前一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这五因,造成今世的结生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这五果,以此方式来观照前世与今生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后,以同样的方式逐渐地向过去辨识以前的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如此尽能力辨识过去多世。

  借着辨识过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观智的力量之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一直辨识到证悟阿拉汉果以及般涅槃之时。那时,禅修者能辨识到因为无明灭所以色法灭等等。能用这种方法辨识缘起后,也应继续学习佛经与义注中教导的其他种辨识缘起的方法。此时,禅修者能暂时断除断见、常见、无因见、无作见等邪见,亦能断除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的疑惑,从而证得「缘摄受智」,达到「度疑清净」。

  

  (四)、观业处

  在分析了究竟名色法与缘起之后,应进而修习观业处,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因为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名色法与缘起,所以在还不能够辨识它们之前就修观并不能算是修习真正的观业处。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觉照。将行法分为——两组:名与色;五组:五蕴;十二组:十二处;十八组:十八界;十二组:十二缘起支。于此阶段,禅修者必须逐一观照每组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智观照一切行法的生灭本质为「无常」,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本质为「苦」,没有永恒不坏灭的实质或我为「无我」。

   在「生灭随观智」阶段,禅修者必须观照一切名色法直至它们的当下刹那(khaõa paccuppanna),并很清楚地观照到它们极其迅速的生灭。从「坏灭随观智」开始,禅修者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其坏灭,观智成熟时,将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此时,禅修者在观照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之同时,也必须修习「反观」(pañivipassanà),即观照称为「智」(¤àõa)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禅修者如此观照所有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会看到没有任何东西可执取的诸行法之过患,并因此对它们感到厌离,内心之中自然会产生从它们当中获得解脱的愿望,寻求唯一的无为法——涅槃。

  如果禅修者在过去生中累积了足够的巴拉蜜,而在今生又足够精进地修行观业处,当观智成熟时,就能够证悟以涅槃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此时,禅修者将发现所有的行法止息了,而内心却能完全地觉知寂界涅槃,获得四圣谛的真实智慧,现法亲证涅槃。

  

  四、断烦恼与证道果

  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导致生死诸苦之因是烦恼,有烦恼就必定有生死诸苦,这是世间之因果。要出离生死就必须断除烦恼,通过修习戒定慧,在证悟圣道时则可以断除烦恼,这是出世间之因果。世间之因果属于苦圣谛与集圣谛,出世间之因果属于灭圣谛与道圣谛。

  烦恼的根本有三种,即:贪、瞋、痴。若再细分,又可分为「十结」,即: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掉举结、无明结。此「十结」将分别被四种出世间圣道所断除,而阿拉汉圣道则能断除一切烦恼。

  在修行观业处时,依据修习世间慧乃至出世间慧而次第成就的观智可分为十六种,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

  

道智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入流道智、一来道智、不来道智与阿拉汉道智。

  

  (一)、入流道智

  

当禅修者观照一切诸行无常、苦、无我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一刹那缘取涅槃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 (gotrabhå citta),超越凡夫种姓,而达到圣者种姓。此后即刻生起一刹那的入流道心。

  

入流道心 (sotàpatti maggacitta,须陀洹道心)也可称为入流道智、初道智。该道智执行与四圣谛有关的四种作用,即:遍知苦、断除烦恼(苦之因)、证悟涅槃(苦之灭)及开展八支圣道。

  入流道智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àya diññhi,又作萨迦耶见,身见,我见,邪见);

  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

  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

  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入流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入流圣果。入流,巴利语 sotàpanna,古音译作须陀洹,又作至流,即初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对于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于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于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余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入流圣者已经断除了邪见,他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造作诸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之类的恶行,即使是在梦中,他们也不会再造作此类的恶业,因为他们已经根除了造作这些恶业的潜伏性烦恼。守持五戒是证悟入流圣果以上的声闻圣弟子们的行为素质。同时,他们对佛陀、正法与僧伽具有坚定不移的清净信心,戒行圣洁(四种不坏净),深信缘起,深信因果,并如实知见四圣谛,亲证涅槃,成为出世间圣者。

  

  (二)、一来道智

  

一来道智并不能断除任何「结」,但却能减弱较粗的欲贪(对欲乐之贪求)与瞋恚。

  一来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一来圣果。一来,巴利语 sakadàgàmi,古音译作斯陀含,意为再回来一次。因一来圣者已断尽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以及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

  

  (三)、不来道智

  不来道智能断除欲贪与瞋恚二结。

  

不来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不来圣果。不来,巴利语 anàgàmi, 又作不还,古音译作阿那含,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因为此圣道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来圣者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其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证趣般涅槃。

  

  (四)、阿拉汉道智

  

不来圣者虽然已经断尽了「五下分结」,不再投生于欲界,但却还是被残余的五种极为微细的「上分结」系缚于生死轮回之中。阿拉汉道智能彻底地铲除此「五上分结」,即:色贪(对色界生命之贪)、无色贪(对无色界生命之贪)、我慢、掉举与无明。

  阿拉汉道智是使心完全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并直接证悟阿拉汉果之心,它断除了残余的有漏与无明漏,而使阿拉汉圣者被称为「漏尽者」 (khãõàsava)。同时,阿拉汉道智也断除了剩余的所有不善心所:痴(无明)、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沉与睡眠。

  圣典中经常如此描述证…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