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阿拉汉道果的圣者:
“`Khãõà jà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 karaõãyaü, nàparaü itthattàyà”ti pajànàti.”
「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阿拉汉圣者已经圆满地培育了戒定慧三学、完全地开展了八圣道,所应作者皆已成办,所应学者皆已圆满,故阿拉汉又被称为「无学」(asekha)。他们已经竭尽了一切作为生死之因的烦恼,究竟正尽苦边,在身坏命终之后,将不会再有生死轮回。
在四种出世间圣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圣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槃,前三种道还会省察已断与残余的烦恼,但第四圣道则只有四种,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拉汉再无可省察的烦恼。
为了方便理解,兹把止观禅法系统中关于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的修习次第,列于下表,以供参考:
三学
| 七清净
| 十六观智
|
增上戒学
| 戒清净
| (四遍净戒)
|
增上心学
| 心清净
| (近行定与安止定)
|
增上慧学
| 见清净
| 1.名色识别智
|
度疑清净
| 2.缘摄受智
| |
道非道智见清净
|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未成熟)
| |
行道智见清净
| 4.生灭随观智(成熟)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 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 |
| 13.种姓智
| |
(解脱)
| 智见清净
|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
(解脱知见)
|
| 16.省察智
|
三学、七清净与十六观智关系表
如是,依据上座部三藏圣典及实修传承,简单地介绍了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的方法与次第。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林欣 编撰
参考书目:
1.《如实知见》 缅甸帕奥禅师讲述 弟子合译
2.《菩提资粮》 缅甸帕奥禅师讲述 弟子合译
3.《智慧之光》(第三版) 缅甸帕奥禅师着 弟子合译
4.《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菩提比丘英编 寻法比丘中译
5.《清净道论》 觉音尊者编着 叶均译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6.《摄阿毗达摩义论》 阿耨楼陀着 叶均译 中国佛教协会印行
7.《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杰克•康菲尔德着 新雨编译群译 圆明出版社
——本文载于《法音》2002年第3期——
[1] 业处(kammaññhàna),字义为「工作处所」,即修行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2] 入出息念,巴利语ànàpànassati,或称阿那般那念、安般念,即保持正念专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
[3] 慈心修习,过去多数依北传的「五停心观」而译为「慈心观」。实际上培育慈心业处属于止而非观。其巴利语的正确译法为「慈修习」或「慈心培育」。
[4] 色聚是最小单位的密集概念。
[5] 这八种基本的究竟色法称为「八不离色」。
[6] 前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与今世结生心、有分与死亡心的目标为同一目标。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