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P4

  ..續本文上一頁悟阿拉漢道果的聖者:

  

“`Khãõà jà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 karaõãyaü, nàparaü itthattàyà”ti pajànàti.”

  

「他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

  

阿拉漢聖者已經圓滿地培育了戒定慧叁學、完全地開展了八聖道,所應作者皆已成辦,所應學者皆已圓滿,故阿拉漢又被稱爲「無學」(asekha)。他們已經竭盡了一切作爲生死之因的煩惱,究竟正盡苦邊,在身壞命終之後,將不會再有生死輪回。

  

  

在四種出世間聖道每一者之後,聲聞聖弟子通常都會省察道、果與涅槃,前叁種道還會省察已斷與殘余的煩惱,但第四聖道則只有四種,因爲已完全解脫的阿拉漢再無可省察的煩惱。

  

  

爲了方便理解,茲把止觀禅法系統中關于叁學、七清淨、十六觀智的修習次第,列于下表,以供參考:

  

  

叁學

  

七清淨

  

十六觀智

  

增上戒學

  

戒清淨

  

  (四遍淨戒)

  

增上心學

  

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

  

  

  

  

  

  

  

  

增上慧學

  

見清淨

  

  1.名色識別智

  

度疑清淨

  

  2.緣攝受智

  

道非道智見清淨

  

  3.思惟智

  4.生滅隨觀智(未成熟)

  

  

  

  

  

行道智見清淨

  

  4.生滅隨觀智(成熟)

  5.壞滅隨觀智

  6.怖畏現起智

  7.過患隨觀智

  8.厭離隨觀智

  9.欲解脫智

  10.審察隨觀智

  11.行舍智

  12.隨順智

  

  

  13.種姓智

  

  (解脫)

  

智見清淨

  

  14.四種出世間道智

  15.四種出世間果智

  

(解脫知見)

  

  

  16.省察智

  

  

叁學、七清淨與十六觀智關系表

  

  如是,依據上座部叁藏聖典及實修傳承,簡單地介紹了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的方法與次第。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林欣 編撰

  

  

  參考書目:

  1.《如實知見》 緬甸帕奧禅師講述 弟子合譯

  2.《菩提資糧》 緬甸帕奧禅師講述 弟子合譯

  3.《智慧之光》(第叁版) 緬甸帕奧禅師著 弟子合譯

  4.《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菩提比丘英編 尋法比丘中譯

  5.《清淨道論》 覺音尊者編著 葉均譯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6.《攝阿毗達摩義論》 阿耨樓陀著 葉均譯 中國佛教協會印行

  7.《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傑克•康菲爾德著 新雨編譯群譯 圓明出版社

  

  

  

——本文載于《法音》2002年第3期——

  

  [1] 業處(kammaññhàna),字義爲「工作處所」,即修行法門,或修行時專注的對象。

  [2] 入出息念,巴利語ànàpànassati,或稱阿那般那念、安般念,即保持正念專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

  [3] 慈心修習,過去多數依北傳的「五停心觀」而譯爲「慈心觀」。實際上培育慈心業處屬于止而非觀。其巴利語的正確譯法爲「慈修習」或「慈心培育」。

  [4] 色聚是最小單位的密集概念。

  [5] 這八種基本的究竟色法稱爲「八不離色」。

  [6] 前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與今世結生心、有分與死亡心的目標爲同一目標。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