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的法流▪P7

  ..續本文上一頁渾濁。不管河水是什麼樣子,他並不嘗試作任何努力去改變它。

  這是一個不費力的觀察,只是在每一個當下觀察實相的本來樣子。如實地觀察呼吸,如實地,不是如你所想要的樣子,而是它本來的樣子。——這就是你所要做的。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你不用做任何事;自然的法則就會扮演好自已的角色。氣息就只是自自然然地進來、自自然然地出去,你就像是坐在河邊一般,看著呼吸的流動,氣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這有什麼困難呢?這很容易的。

  但是假使你下定決心來參加內觀十日課程,而且開始觀察呼吸,你會發現到,這是非常困難的,非常因難。你原本以爲很容易:“喔!我只要觀察著呼吸,觀察自然的呼吸”。但是當你開始觀察時,只觀察了幾次呼吸,你的心就跑掉了。突然間你發現到:“怎麼回事?我是來這裏觀察我的呼吸的哪!”你將注意力再一次帶回到呼吸上,但是再一次,在你觀察一、兩次的呼吸之後,你的心卻又跑到其它地方去了。這時候你感到非常地急燥不安:“我到底哪裏不對?我的心是怎麼回事?竟然沒有辦法作觀察呼吸這樣簡單的事。”你對自己生氣,覺得很懊惱。

  然後內觀的指導老師就會告訴你:“不要感到懊惱、生氣,不管你是對自己或他人生氣,這兩者是沒有差別的。只要接受你的心跑掉了的事實就好。”你應該要觀察呼吸的,而你的心卻在打妄想。這時候你警覺到:“喔!心跑掉了。”微笑地接受這個事實。心已經跑掉了,這就是此時此刻心的真實狀態。好的,呼吸仍在那兒,你就再次開始吧!你再次開始,而再一次心又跑掉,你再次覺察到:“看吧!心已經在打妄想了。”再一次回到觀察呼吸上。就像這樣,你必須努力,非常有耐心、有耐心地繼續做這件事。這樣做一、兩天,你的心就會逐漸地平靜下來了。

  你繼續觀察著自身的呼吸,觀察呼吸、觀察呼吸,同時你也開始觀察到你的心:“你看!這個心不斷地打妄想,不斷地跑掉。”你開始用一種非常合乎科學的方式,學習去解析你自己的心和了解它的真實面貌。妄想的心到何處去呢?什麼是妄想的對象呢?再一次它又跑掉了,哪裏去了呢?妄想的對象是什麼呢?你無法用日記本或作筆記,來記錄心到何處去了或以什麼爲對象;它就是跑掉了。

  你會注意到心就只是在兩個範圍之間打轉。心不是在過去的這個記憶或那個記憶打轉著,就是跳到未來。“喔,過去發生了這個”、“發生了那個”心不斷地回憶著過去;或者“喔!未來我想要這麼樣”、“我不希望這件事在未來發生”——心不斷地想著未來。

  就像一位科學研究者一樣,你將開始了解到你的心的特性。它是舊有習性的奴隸,不斷地在過去、未來之間打轉,不是過去就是未來。你的心根本不想活在現在。但是,你必須活在現在;你無法生活在過去。因爲過去已經過去了,永遠地過去了。用盡世界上所有的金錢也無法賣回已經過去的一刻;要做到這樣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過去永遠地過去了。你也無法生活在未來,除非未來變成現在。你必須生活在現在,而心的行爲模式是它不想要生活在現在——它不知道生活的藝術,這也是爲什麼心會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

  而現在,你就是經由這個觀察呼吸的方法,觀察呼吸,開始來訓練你的心,讓自己了解生活的藝術,學習如何生活在當下,你當下的實相是:氣息正在進來、或者氣息正在出去。就是這樣,如實地生活在當下。再一次地,你的心會因爲舊有的習性模式而跑開,而你也再一次地把它拉回到當下。你開始對你的心的行爲有了某些程度的了解了,你開始對心的實相了解了。

  接著,你會觀察到另一個實相:在第二天或第叁天中,你會漸漸清楚,不論你的心是在過去或是在未來遊蕩,只有兩種念頭會不斷地出現,不是愉悅的就是不愉悅的。過去的回憶可能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對未來的想法也可能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你觀察:“喔!一個愉悅的念頭生起了。”不論它是對過去或未來而生起的念頭,你將會注意到,心的一部份開始在這個愉悅的念頭上打轉,而心的另一部份接著開始對它反應:“喔!太棒了,過去這樣子發生,是如此地好,實在太美妙了,我喜歡它。”或是“我想要它能夠這樣發生,因爲我喜歡這個,這真的很棒!”這就是對喜愛産生了反應,並且非常迅速地變成貪愛,接著就變成了執取;貪愛、執取、貪愛、執取。

  當不愉悅的念頭生起——不管是對過去或對未來的——此時你將會注意到心的一部份在這不愉悅的念頭上打轉,而心的另一部份就會對它生起習慣性的反應:“不愉悅,不好我不喜歡它,不喜歡它。”嗔恨,厭惡。這時候事實就很清楚了,你的心沒有一刻是沈默的:每一個時刻都會有某種念頭或另一個念頭,不是愉悅的就是不愉悅的。每當你産生愉悅的念頭,你就生起貪愛的習性反應——貪愛、貪愛;而當你産生了不愉悅的念頭時,你生起了嗔恨的習性反應——嗔恨、嗔恨。你的心就在這貪愛、嗔恨、貪愛、嗔恨之間不斷地流轉。

  不論何時你産生了貪愛,你就會失去心的平穩;每當你生起嗔恨,你也會失去心的平穩。這時候你不再保有這種不起貪嗔反應的平等心了。心不再是一個平穩、平衡的狀態。每當你在不平穩的狀態時,你變得焦躁不安並且痛苦。所以痛苦的原因變得越來越清楚了。所以煩惱的根源是貪愛和嗔恨;每當你心中生起了任何煩惱的同時,所伴隨的不是貪就是嗔。

  這不是一種哲學思想、哲學的遊戲、信仰的遊戲、或感情式的遊戲;這是非常科學、非常合理的。你正在探究心是如何地作用並且正在體驗有關于你的心的實相。你正在貪愛和嗔恨之間打轉而變得痛苦。然後,你將你的注意力帶回到覺知呼吸上,這個時候,當你的心正保持在對呼吸的覺知上,是沒有貪愛的;你正保持在當下。你不會對呼吸産生貪愛:“我要更多的氣息,我要更多的氣息。”氣息就在那兒,所以你沒有必要對它産生貪求。當氣息進來時,你也不會對這個氣息厭惡:“走開!我不喜歡這個氣息。”你對呼吸既沒有貪愛也沒有憎恨。

  當你整天持續地觀察時,你會開始體驗到,在非常短暫的時刻中,當你的心是真正地專注在呼吸上時——沒有貪愛、沒有憎恨。你正在訓練你的心,不僅僅是在專注上,而是同時要遠離一切的貪愛、憎恨與不淨。這是以正確、科學的方式來發展心的自主能力。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因爲我們是以觀察實相來用功的,這不是盲目相信。呼吸就在那兒,而且呼吸並不是印度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的呼吸,不是婆羅門或非婆羅門、印度人或美國人的呼吸。呼吸就是呼吸——自然的呼吸,一種自然的現象:氣息進來,氣息出去。而觀察呼吸的心也並非是印度教徒的心、回教徒的心或是基督教徒的心;每一個人的心就是這樣運作的,而你正在檢視自己的心如何運作。

  這整個過程是如此地科學化,是以成果作導向的。你在此時此刻可以得到成果。你了解了你的問題,並且開始以非常合乎科學、合理的方法來解決你自身的問題。無關盲信,無關上師,無關利用,無關教條。這是真理實相,是心與身的科學、心與身的交互作用。

  自由觀察呼吸,你很快就會達到了解身心之間是如何地相互關系的這個階段。在表面的層次上,呼吸看起來只是身體的運作,因爲肺部的壓縮,氣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然而,呼吸只是和你的身體結構有關嗎?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當你客觀地觀察,用科學的方式來觀察,你就會清楚了解:呼吸也和你的心有緊密的相關,並且也和你心中的不淨十分有關。比如說,當你正在觀察你的呼吸時,過去的一些回憶浮現出來並且你開始有了生氣的反應;就在你産生生氣的同時,你將會注意到呼吸已經失去了正常。它不再是平常的呼吸了;它變得稍微快些、粗重些。而當這個不淨消失了,呼吸就回複正常。所以,呼吸不但和你的身體有關,而且和你的心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你參加十日的禅修,就是爲了了解身和心的本質以及身心如何相互作用——在你這個身體結構當中産生的流動、交錯的流動、及潛藏的流動。你將會親身地去檢視它。因此,我們才會首先選擇呼吸作爲觀察的對象。而所觀察的只是單純的呼吸、自然的呼吸,沒有任何的持誦、觀想、想像,也不卷入任何形式的哲學信仰。觀察呼吸就僅僅是呼吸,就會帶領你進入更微細的實相。

  印度的聖者們都了解如何真實地解析實相,這就是爲何Guru Nanak 說:Adi saca , jugadi saca hai bhi saca Nanaka hosi bhi saca 。

  這意思是說:由觀察實相開始,如果每一步都與實相同在,你將會達到究竟的實相。如果你是以想像開始的,你可能會接著産生更大的想像,在幻想中以爲已經體驗實相,但事實上你是更遠離實相。要與實相同在,你算它是非常粗顯的,你也會注意到你是不斷地走向更微細的實相、更微細的實相、更微細的實相的。

  說到這裏,我想給大家一個警告:雖然你們已經聽了以上的開示,請不要聽過之後就自己開始嘗試。因爲這是一項必須非常慎重的工作——非常容易,但卻需要非常慎重。你正在對你的心進行開刀手術,從表面逐漸地深入、深入、深入到心的最深層。當你在進行對心的開刀手術時,內心深藏的複雜情結可能會浮現到表面上,而你必須知道要如何面對它們。因此,第一次學習這個方法,應該由有經驗的人來指導你學習。花十天的時間由有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你,但在十天後,你學會了這個方法之後,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必須努力,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途,你必須走在這條道路上,沒有其他人會把你扛在肩上,帶你到達最終目標。你必須自己解救你自己。但是爲了要學習方法,剛開始你必須向已經有經驗、走在正道上的人來學習。

  觀察呼吸、觀察呼吸,持續地將你…

《慈悲的法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