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的法流▪P7

  ..续本文上一页浑浊。不管河水是什么样子,他并不尝试作任何努力去改变它。

  这是一个不费力的观察,只是在每一个当下观察实相的本来样子。如实地观察呼吸,如实地,不是如你所想要的样子,而是它本来的样子。——这就是你所要做的。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你不用做任何事;自然的法则就会扮演好自已的角色。气息就只是自自然然地进来、自自然然地出去,你就像是坐在河边一般,看着呼吸的流动,气息进来、出去、进来、出去,这有什么困难呢?这很容易的。

  但是假使你下定决心来参加内观十日课程,而且开始观察呼吸,你会发现到,这是非常困难的,非常因难。你原本以为很容易:“喔!我只要观察着呼吸,观察自然的呼吸”。但是当你开始观察时,只观察了几次呼吸,你的心就跑掉了。突然间你发现到:“怎么回事?我是来这里观察我的呼吸的哪!”你将注意力再一次带回到呼吸上,但是再一次,在你观察一、两次的呼吸之后,你的心却又跑到其它地方去了。这时候你感到非常地急燥不安:“我到底哪里不对?我的心是怎么回事?竟然没有办法作观察呼吸这样简单的事。”你对自己生气,觉得很懊恼。

  然后内观的指导老师就会告诉你:“不要感到懊恼、生气,不管你是对自己或他人生气,这两者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接受你的心跑掉了的事实就好。”你应该要观察呼吸的,而你的心却在打妄想。这时候你警觉到:“喔!心跑掉了。”微笑地接受这个事实。心已经跑掉了,这就是此时此刻心的真实状态。好的,呼吸仍在那儿,你就再次开始吧!你再次开始,而再一次心又跑掉,你再次觉察到:“看吧!心已经在打妄想了。”再一次回到观察呼吸上。就像这样,你必须努力,非常有耐心、有耐心地继续做这件事。这样做一、两天,你的心就会逐渐地平静下来了。

  你继续观察着自身的呼吸,观察呼吸、观察呼吸,同时你也开始观察到你的心:“你看!这个心不断地打妄想,不断地跑掉。”你开始用一种非常合乎科学的方式,学习去解析你自己的心和了解它的真实面貌。妄想的心到何处去呢?什么是妄想的对象呢?再一次它又跑掉了,哪里去了呢?妄想的对象是什么呢?你无法用日记本或作笔记,来记录心到何处去了或以什么为对象;它就是跑掉了。

  你会注意到心就只是在两个范围之间打转。心不是在过去的这个记忆或那个记忆打转着,就是跳到未来。“喔,过去发生了这个”、“发生了那个”心不断地回忆着过去;或者“喔!未来我想要这么样”、“我不希望这件事在未来发生”——心不断地想着未来。

  就像一位科学研究者一样,你将开始了解到你的心的特性。它是旧有习性的奴隶,不断地在过去、未来之间打转,不是过去就是未来。你的心根本不想活在现在。但是,你必须活在现在;你无法生活在过去。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永远地过去了。用尽世界上所有的金钱也无法卖回已经过去的一刻;要做到这样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再回到过去,过去永远地过去了。你也无法生活在未来,除非未来变成现在。你必须生活在现在,而心的行为模式是它不想要生活在现在——它不知道生活的艺术,这也是为什么心会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你就是经由这个观察呼吸的方法,观察呼吸,开始来训练你的心,让自己了解生活的艺术,学习如何生活在当下,你当下的实相是:气息正在进来、或者气息正在出去。就是这样,如实地生活在当下。再一次地,你的心会因为旧有的习性模式而跑开,而你也再一次地把它拉回到当下。你开始对你的心的行为有了某些程度的了解了,你开始对心的实相了解了。

  接着,你会观察到另一个实相:在第二天或第三天中,你会渐渐清楚,不论你的心是在过去或是在未来游荡,只有两种念头会不断地出现,不是愉悦的就是不愉悦的。过去的回忆可能是愉悦的或不愉悦的,对未来的想法也可能是愉悦的或不愉悦的。你观察:“喔!一个愉悦的念头生起了。”不论它是对过去或未来而生起的念头,你将会注意到,心的一部份开始在这个愉悦的念头上打转,而心的另一部份接着开始对它反应:“喔!太棒了,过去这样子发生,是如此地好,实在太美妙了,我喜欢它。”或是“我想要它能够这样发生,因为我喜欢这个,这真的很棒!”这就是对喜爱产生了反应,并且非常迅速地变成贪爱,接着就变成了执取;贪爱、执取、贪爱、执取。

  当不愉悦的念头生起——不管是对过去或对未来的——此时你将会注意到心的一部份在这不愉悦的念头上打转,而心的另一部份就会对它生起习惯性的反应:“不愉悦,不好我不喜欢它,不喜欢它。”嗔恨,厌恶。这时候事实就很清楚了,你的心没有一刻是沉默的:每一个时刻都会有某种念头或另一个念头,不是愉悦的就是不愉悦的。每当你产生愉悦的念头,你就生起贪爱的习性反应——贪爱、贪爱;而当你产生了不愉悦的念头时,你生起了嗔恨的习性反应——嗔恨、嗔恨。你的心就在这贪爱、嗔恨、贪爱、嗔恨之间不断地流转。

  不论何时你产生了贪爱,你就会失去心的平稳;每当你生起嗔恨,你也会失去心的平稳。这时候你不再保有这种不起贪嗔反应的平等心了。心不再是一个平稳、平衡的状态。每当你在不平稳的状态时,你变得焦躁不安并且痛苦。所以痛苦的原因变得越来越清楚了。所以烦恼的根源是贪爱和嗔恨;每当你心中生起了任何烦恼的同时,所伴随的不是贪就是嗔。

  这不是一种哲学思想、哲学的游戏、信仰的游戏、或感情式的游戏;这是非常科学、非常合理的。你正在探究心是如何地作用并且正在体验有关于你的心的实相。你正在贪爱和嗔恨之间打转而变得痛苦。然后,你将你的注意力带回到觉知呼吸上,这个时候,当你的心正保持在对呼吸的觉知上,是没有贪爱的;你正保持在当下。你不会对呼吸产生贪爱:“我要更多的气息,我要更多的气息。”气息就在那儿,所以你没有必要对它产生贪求。当气息进来时,你也不会对这个气息厌恶:“走开!我不喜欢这个气息。”你对呼吸既没有贪爱也没有憎恨。

  当你整天持续地观察时,你会开始体验到,在非常短暂的时刻中,当你的心是真正地专注在呼吸上时——没有贪爱、没有憎恨。你正在训练你的心,不仅仅是在专注上,而是同时要远离一切的贪爱、憎恨与不净。这是以正确、科学的方式来发展心的自主能力。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因为我们是以观察实相来用功的,这不是盲目相信。呼吸就在那儿,而且呼吸并不是印度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的呼吸,不是婆罗门或非婆罗门、印度人或美国人的呼吸。呼吸就是呼吸——自然的呼吸,一种自然的现象:气息进来,气息出去。而观察呼吸的心也并非是印度教徒的心、回教徒的心或是基督教徒的心;每一个人的心就是这样运作的,而你正在检视自己的心如何运作。

  这整个过程是如此地科学化,是以成果作导向的。你在此时此刻可以得到成果。你了解了你的问题,并且开始以非常合乎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你自身的问题。无关盲信,无关上师,无关利用,无关教条。这是真理实相,是心与身的科学、心与身的交互作用。

  自由观察呼吸,你很快就会达到了解身心之间是如何地相互关系的这个階段。在表面的层次上,呼吸看起来只是身体的运作,因为肺部的压缩,气息进来、出去、进来、出去。然而,呼吸只是和你的身体结构有关吗?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当你客观地观察,用科学的方式来观察,你就会清楚了解:呼吸也和你的心有紧密的相关,并且也和你心中的不净十分有关。比如说,当你正在观察你的呼吸时,过去的一些回忆浮现出来并且你开始有了生气的反应;就在你产生生气的同时,你将会注意到呼吸已经失去了正常。它不再是平常的呼吸了;它变得稍微快些、粗重些。而当这个不净消失了,呼吸就回复正常。所以,呼吸不但和你的身体有关,而且和你的心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你参加十日的禅修,就是为了了解身和心的本质以及身心如何相互作用——在你这个身体结构当中产生的流动、交错的流动、及潜藏的流动。你将会亲身地去检视它。因此,我们才会首先选择呼吸作为观察的对象。而所观察的只是单纯的呼吸、自然的呼吸,没有任何的持诵、观想、想像,也不卷入任何形式的哲学信仰。观察呼吸就仅仅是呼吸,就会带领你进入更微细的实相。

  印度的聖者们都了解如何真实地解析实相,这就是为何Guru Nanak 说:Adi saca , jugadi saca hai bhi saca Nanaka hosi bhi saca 。

  这意思是说:由观察实相开始,如果每一步都与实相同在,你将会达到究竟的实相。如果你是以想像开始的,你可能会接著产生更大的想像,在幻想中以为已经体验实相,但事实上你是更远离实相。要与实相同在,你算它是非常粗显的,你也会注意到你是不断地走向更微细的实相、更微细的实相、更微细的实相的。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一个警告:虽然你们已经听了以上的开示,请不要听过之后就自己开始尝试。因为这是一项必须非常慎重的工作——非常容易,但却需要非常慎重。你正在对你的心进行开刀手术,从表面逐渐地深入、深入、深入到心的最深层。当你在进行对心的开刀手术时,内心深藏的复杂情结可能会浮现到表面上,而你必须知道要如何面对它们。因此,第一次学习这个方法,应该由有经验的人来指导你学习。花十天的时间由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你,但在十天后,你学会了这个方法之后,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必须努力,这是一条漫长的路途,你必须走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其他人会把你扛在肩上,带你到达最终目标。你必须自己解救你自己。但是为了要学习方法,刚开始你必须向已经有经验、走在正道上的人来学习。

  观察呼吸、观察呼吸,持续地将你…

《慈悲的法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