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D>
閻魔
Yama
夜摩,焰摩,琰摩,閻羅
màra
魔, 魔羅
màra
惡魔
àgama
阿含
àgama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
Gaïgà
恒河
Gaïgà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
Veda
吠陀
Veda
吠馱,韋陀,毗陀,鞞陀
khattiya
刹帝力
kùatriya
刹利
bràhmaõa
婆羅門
bràhmaõa
婆羅賀摩拏,沒啰憾摩
vessa
吠舍
vai÷ya
吠奢,鞞舍,毗舍
sudda
首陀羅
֌dra
首陀,戍陀羅,戍達羅
caõóàla
旃陀羅
caõóàla
旃荼羅,栴荼羅,旃提羅
nigaõñha
尼幹陀
nirgrantha
尼幹,昵揭爛陀
注:
一、凡不翻成新音譯而隨順古音譯者,主要有以下幾類名詞:
1、通用不翻:已經成爲通用名詞,即使沒有佛學知識的人也知道或使用的佛教名詞。例如:佛陀、舍利、袈裟等。
2、共享不翻:有些名詞已經爲其他學科(如地理學、曆史學)所普遍使用。例如:印度、恒河、吠陀、婆羅門、刹帝力等。
3、音近不翻:有些名詞的古音譯與巴利語讀音很相近,則可采用已有的古音譯。如:沙門、禅那、叁摩地、涅槃等。在采用已有的古音譯時,一般上是選取最接近巴利語讀音的,而不一定選取通用的。如:采用“那摩”,而不用“南無”;采用“贍部洲”,而不用“閻浮提”;采用“阿蘇羅”,而不用“阿修羅”等。
4、北傳不翻:北傳佛教專有的名詞和術語。如:摩诃衍、薩婆多、摩诃僧祇、陀羅尼等。
二、若遇到南北傳佛教皆有使用但在詞義解釋上出現較大出入的名詞時,則用梵語的古音譯代表北傳的觀點,用巴利語新音譯代表南傳的觀點。例如:“阿羅漢”與“阿拉漢”等。同時,現在使用“比庫”指稱佛世時的比庫僧衆以及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比庫僧衆;用“比丘”“比丘尼”指稱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北傳大乘僧衆。
叁、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采用意譯。例如:“叁摩地”也可意譯爲“定”,“般涅槃”意譯爲“圓寂”,“支提”意譯爲“塔”等。
叁、古意今音
巴利語
| 新音譯
| 梵語
| 北傳用語
|
sàdhu
| 薩度
| sàdhu
| 善哉,善成,娑度
|
vassa
| 瓦薩
| varùa
| 戒臘,僧臘,法臘,戒齡
|
kuñi
| 孤邸
| kuñi
| 寮房,僧寮,茅篷,小屋
|
四、古音今意
巴利語
| 意譯
| 梵語
| 古音譯
|
sutta
| 經
| sutra
| 修多羅,素怛纜,蘇怛羅
|
apadàna
| 傳記
| avadàna
| 阿波陀那,譬喻,出曜
|
vi… 《巴利新音譯(關于部分巴利專有名詞采用新音譯的方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上座部佛教有必要這麼保守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