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P12

  ..續本文上一頁19 對于此叁個時期的佛法,印順法師把正法時期稱爲「佛法」,把像法時期稱爲「大乘佛法」,把末法時期稱爲「秘密大乘佛法」(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一章)。

  從曆史學來說,正法時期相當于原始佛教跟部派佛教時期,像法時期相當于大乘佛教興盛時期,而末法時期相當于大乘密教時期。

  20 緬甸近現代有些大長老被普遍認爲已經證悟阿拉漢果。據說他們也能顯現很多神通變化,有人看到他們在天上飛行,或從水中出來等。不過,因爲經典記載現在已經不是六通的時代了,所以即使他們擁有六通,也被認爲是「叁明阿拉漢」。

  21 解脫味:即解脫煩惱之味。一切于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是心無執取而從諸漏解脫。

  22 所謂的聲聞乘、解脫道是北傳佛教所安立的名詞,南傳上座部佛教並無此說。

  23 有些人喜歡批評與貶低「聲聞」,說他們是所謂的「小乘」,是佛陀「但爲鈍根少智衆生,假分別說。」甚至诋毀爲「焦芽敗種」。

  「小乘」的「小」,梵語h

  na, 意爲下賤的,低級的,卑鄙的,惡劣的,庸俗的,可恥的,被唾棄的;「小乘」即「卑劣乘」、「下賤乘」之義。這種論調旨在譴責成爲佛陀的弟子是下賤的、可恥的、愚癡的,是一種低劣、卑鄙的選擇。

  24 巴拉密:巴利語param

  的音譯。是以大悲心與行善的方便善巧智爲基礎的聖潔素質,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這些素質必須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所汙染。古代音譯作波羅蜜多。

  25 未調禦 (adanto):在此是指未能自製者。

  未調伏 (avin

  to):未通學律藏者。

  未般涅槃 (aparinibbuto):未寂止諸煩惱者。他自己尚且如此,而想要調禦他人、製止他人,令他人調伏與學習叁學,令他人證悟般涅槃或寂止諸煩惱者,這是不可能的事!

  26 齋日 (uposatha):又作伍波薩他日、布薩日。約相當于中國夏曆每個月的初八、十五、二十叁與叁十日(小月爲二十九)。

  27 因爲上座部佛教並沒有諸如極樂世界、中陰身、超度之類的觀念,所以在緬甸也就不存在以從事經忏法會等爲業的上座部寺院。

  28 沙門 (sama

  a):原爲古印度對出家人的統稱,在這裏是指沙門果,即出家人通過修行所能夠達到的最高目標——解脫。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如果某種教法離開了八聖道,在這種教法裏就沒有第一入流果沙門,也沒有第二一來果沙門、第叁不來果沙門、第四阿拉漢果沙門。

  29 此首偈頌的意思是:于諸道之中,八支聖道最殊勝;于諸谛之中,四聖谛最殊勝;于諸法之中,離欲的涅槃最殊勝;于兩足的人類之中,具眼的佛陀最殊勝。

  30 業處:巴利語 kamma

  hàna,字義爲「工作處所」,即修行的法門,或修行時心專注的對象。

  31 入出息念:巴利語ànàpànassati,或稱阿那般那念、安般念,即保持正念專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

  32 慈心修習:過去多數依北傳的「五停心觀」訛譯爲「慈心觀」。實際上培育慈心業處屬于止而非觀。巴利語的正確譯法爲「修慈」或「培育慈心」。

  33 色聚是最小單位的密集概念。

  34 這八種基本的究竟色法稱爲「八不離色」。

  35 前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與今世結生心、有分與死亡心的目標爲同一目標。

  36 入流:巴利語sotàpanna。sota, 意爲流,河流;àpanna, 意爲已進入,已到達。《增支部·第十集》之義注中說:「入流者,爲已進入聖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A.A.10.64)

  漢傳佛教依梵語srota-à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

  以上是就聖果位而言的。若就聖道位而言,巴利語則爲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在聖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

  ipanna,直譯作「爲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37 從證悟入流果之後就不可能投生在低賤的家庭,只會投生于大富貴家。「兩或叁家」即投生在天界或人界兩或叁次。

  38 一來:巴利語sakadàgàmin。爲sakid (一次) + àgama (來,前來) + in (者, …的人)的組合,直譯爲只來一次者。《中部·若希望經》注中說:「一來者,爲回來一次。」(sakadàgàm

  ”ti sakiü àgamana- dhammo.) (M.A.1.67)《人施設論》注中說:「再回來結生一次者,爲一來。」(pa

  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

  ”ti sakadàgàm

  .) (Pp.A.34)

  漢傳佛教依梵語sak

  d-àgàmin音譯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彌等。

  39 不來:巴利語anàgàmin。爲na (不) + àgàma (來,前來) + in (具有)的組合。在《五部論注》中說:「不來者,名爲對欲貪、瞋恚于心不動搖,以及決定性不會再從其世間退回來者。」(anàgàm

  ”ti kàmaràga- byàpàdehi akampan

  yacittàya ca tamhà loka anàvattidhammatàya ca

  hitasabhàvo nàma.) (Pk.A.188)

  漢傳佛教古音譯作阿那含、阿那伽彌等,也意譯爲不還。

  40 五下分結 (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下分,意即連接到下界的;爲投生到欲界之緣的意思。五下分結即前面所說的叁種結,再加上欲貪結和瞋結。不來聖者已斷除了這五種下分結。

  41 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 (opapàtiko assaü tattha parinibbày

  ):不來聖者已排除了胎生等叁種生,只會化生爲梵天人,並在梵天界那裏般涅槃。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