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P12

  ..续本文上一页19 对于此三个时期的佛法,印顺法师把正法时期称为「佛法」,把像法时期称为「大乘佛法」,把末法时期称为「秘密大乘佛法」(见《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章)。

  从历史学来说,正法时期相当于原始佛教跟部派佛教时期,像法时期相当于大乘佛教兴盛时期,而末法时期相当于大乘密教时期。

  20 缅甸近现代有些大长老被普遍认为已经证悟阿拉汉果。据说他们也能显现很多神通变化,有人看到他们在天上飞行,或从水中出来等。不过,因为经典记载现在已经不是六通的时代了,所以即使他们拥有六通,也被认为是「三明阿拉汉」。

  21 解脱味:即解脱烦恼之味。一切于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是心无执取而从诸漏解脱。

  22 所谓的声闻乘、解脱道是北传佛教所安立的名词,南传上座部佛教并无此说。

  23 有些人喜欢批评与贬低「声闻」,说他们是所谓的「小乘」,是佛陀「但为钝根少智众生,假分别说。」甚至诋毁为「焦芽败种」。

  「小乘」的「小」,梵语h

  na, 意为下贱的,低级的,卑鄙的,恶劣的,庸俗的,可耻的,被唾弃的;「小乘」即「卑劣乘」、「下贱乘」之义。这种论调旨在谴责成为佛陀的弟子是下贱的、可耻的、愚痴的,是一种低劣、卑鄙的选择。

  24 巴拉密:巴利语param

  的音译。是以大悲心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古代音译作波罗蜜多。

  25 未调御 (adanto):在此是指未能自制者。

  未调伏 (avin

  to):未通学律藏者。

  未般涅槃 (aparinibbuto):未寂止诸烦恼者。他自己尚且如此,而想要调御他人、制止他人,令他人调伏与学习三学,令他人证悟般涅槃或寂止诸烦恼者,这是不可能的事!

  26 斋日 (uposatha):又作伍波萨他日、布萨日。约相当于中国夏历每个月的初八、十五、二十三与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

  27 因为上座部佛教并没有诸如极乐世界、中阴身、超度之类的观念,所以在缅甸也就不存在以从事经忏法会等为业的上座部寺院。

  28 沙门 (sama

  a):原为古印度对出家人的统称,在这里是指沙门果,即出家人通过修行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解脱。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某种教法离开了八圣道,在这种教法里就没有第一入流果沙门,也没有第二一来果沙门、第三不来果沙门、第四阿拉汉果沙门。

  29 此首偈颂的意思是:于诸道之中,八支圣道最殊胜;于诸谛之中,四圣谛最殊胜;于诸法之中,离欲的涅槃最殊胜;于两足的人类之中,具眼的佛陀最殊胜。

  30 业处:巴利语 kamma

  hàna,字义为「工作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心专注的对象。

  31 入出息念:巴利语ànàpànassati,或称阿那般那念、安般念,即保持正念专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

  32 慈心修习:过去多数依北传的「五停心观」讹译为「慈心观」。实际上培育慈心业处属于止而非观。巴利语的正确译法为「修慈」或「培育慈心」。

  33 色聚是最小单位的密集概念。

  34 这八种基本的究竟色法称为「八不离色」。

  35 前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与今世结生心、有分与死亡心的目标为同一目标。

  36 入流:巴利语sotàpanna。sota, 意为流,河流;àpanna, 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增支部·第十集》之义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A.A.10.64)

  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a-àpanna音译作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等。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

  ipanna,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37 从证悟入流果之后就不可能投生在低贱的家庭,只会投生于大富贵家。「两或三家」即投生在天界或人界两或三次。

  38 一来:巴利语sakadàgàmin。为sakid (一次) + àgama (来,前来) + in (者, …的人)的组合,直译为只来一次者。《中部·若希望经》注中说:「一来者,为回来一次。」(sakadàgàm

  ”ti sakiü àgamana- dhammo.) (M.A.1.67)《人施设论》注中说:「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pa

  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

  ”ti sakadàgàm

  .) (Pp.A.34)

  汉传佛教依梵语sak

  d-àgàmin音译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弥等。

  39 不来:巴利语anàgàmin。为na (不) + àgàma (来,前来) + in (具有)的组合。在《五部论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anàgàm

  ”ti kàmaràga- byàpàdehi akampan

  yacittàya ca tamhà loka anàvattidhammatàya ca

  hitasabhàvo nàma.) (Pk.A.188)

  汉传佛教古音译作阿那含、阿那伽弥等,也意译为不还。

  40 五下分结 (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下分,意即连接到下界的;为投生到欲界之缘的意思。五下分结即前面所说的三种结,再加上欲贪结和瞋结。不来圣者已断除了这五种下分结。

  41 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 (opapàtiko assaü tattha parinibbày

  ):不来圣者已排除了胎生等三种生,只会化生为梵天人,并在梵天界那里般涅槃。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