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P11

  ..续本文上一页janànaü),即:色贪(对色界生命之贪)、无色贪(对无色界生命之贪)、我慢、掉举与无明。

  阿拉汉道智(arahatta-magga¤à

  a)是使心完全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并直接证悟阿拉汉果之心,它断除了残余的有漏与无明漏,而使阿拉汉圣者被称为「漏尽者」 (kh

  àsava)。同时,阿拉汉道智也断除了剩余的所有不善心所:痴(无明)、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沈与睡眠。

  阿拉汉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阿拉汉圣果。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直译为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者。

  诸经律的义注解释「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àrakattà)一切烦恼故为arahaü;

  2.以已杀烦恼敌故(ar

  naü hatattà)为arahaü;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ànaü hatattà)为arahaü;

  4.以有资格(arahattà)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ü;

  5.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àpakara

  e rahàbhàvato)为arahaü。

  

  圣典中经常如此描述证悟阿拉汉道果的圣者:

  “`Kh

  à jà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 kara

  yaü, nàparaü itthattàyà”ti pajànàti.”

  「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阿拉汉圣者已经圆满地培育了戒定慧三学、完全地开展了八圣道,所应作者皆已成办,所应学者皆已圆满,故阿拉汉又被称为「无学」(asekha)。他们已经竭尽了一切作为生死之因的烦恼,究竟正尽苦边,在身坏命终之后,将不会再有生死轮回。

  

  在四种出世间圣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圣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槃,前三种道还会省察已断与残余的烦恼,但第四圣道则只有四种,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拉汉再无可省察的烦恼。

  

  为了方便理解,兹把止观禅法系统中关于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的修习次第,列于下表,以供参考:

  

  三学

  七清净

  十六观智

  增上戒学

  戒清净

  (四遍净戒)

  增上心学

  心清净

  (近行定与安止定)

  

  

  

  

  

  

  

  增上慧学

  见清净

  1.名色识别智

  

  度疑清净

  2.缘摄受智

  

  道非道智见清净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未成熟)

  

  

  

  

  

  行道智见清净

  4.生灭随观智(成熟)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

  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解脱)

  智见清净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解脱知见)

  

  16.省察智

  三学、七清净与十六观智关系表

  

  如是,依据上座部佛教及其实修传承,简单地介绍了上座部佛教的概况及其止观禅法。

  

   Mahinda Bhikkhu(玛欣德比库)

   初稿成于佛历二五四五年十一月初一日

   修订于佛历二五五一年八月初三日

  

  回向: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主要参考书目

  

  1.《如实知见》 缅甸帕奥禅师讲述 弟子合译

  2.《菩提资粮》 缅甸帕奥禅师讲述 弟子合译

  3.《智慧之光》(第三版) 缅甸帕奥禅师着 弟子合译

  4.《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菩提比丘英编 寻法比丘中译

  5.《清净道论》 觉音尊者编着 叶均译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6.《摄阿毗达摩义论》 阿耨楼陀着 叶均译 中国佛教协会印行

  7.《南传佛教史》 净海着 宗教文化出版社

  8.《神圣与世俗》 宋立道着 宗教文化出版社

  9. An Introduction to Theravàdasàsana, Sitagu Sayadaw Ashin

  à

  issara, Annual Magazine of the International Theravà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 (1999-2000)

  

  

  

  

  

  

  

  

  

  

  

  

  

  1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bhikùu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2 巴利语与梵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印地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

  在《律藏》中,佛陀曾禁止僧众们用梵语来统一佛语,但后期的佛徒们明显违背了佛陀的这一项语言教导。

  3 将马嘎底语称为「巴利语」(pà

  i-bhàsà)应该是在西元五世纪的佛音时代。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母语或本族语,这种只用来学习和记诵佛教圣典而平时很少用来沟通交流的外来语,就干脆将之称为「巴利语」(圣典语)。

  4 棕榈树:旧译作多罗树,属棕榈科植物,常见于热带地区。其茎干直立,叶片大,呈掌状深裂,晒干后可用来制作扇子或盖屋顶。古代的佛教僧人在其晒干后的叶片上刻写经文,古代讹称为「贝叶经」。

  5 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巴利语khudda,意为微细的;anukhuddaka,意为更微细的;sikkhàpada,意为学处,即戒律。「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古代也意译为小小戒、杂碎戒。根据《弥林达问经》,恶作罪(dukka

  a)为微细学处,恶说罪(dubbhàsita)为又微细学处。

   佛陀在临般涅槃前的所说的这一句话在整部三藏中是绝无仅有的。佛陀曾无数, 次强调「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甚至制定说即使轻视这些学处也将会犯戒:

  「若比库在诵巴帝摩卡时如此说:『为什么要诵这些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呢?那只会导致疑悔、恼害、混乱而已!』诽谤学处者,巴吉帝亚。」(Pc.72)

  义注在解释「可以舍弃」一词时说:为什么不用肯定语气「应舍弃」而使用不定语气呢?因为世尊预见到马哈咖沙巴将在第一次结集中将不会舍弃任何学处。《弥林达问经》中解释世尊之所以说这句话是为了考验僧团。

  6 甘马:巴利语kamma的音译。原意为业,行为;于此指僧团会议。

  汉传佛教依梵语karma音译为「羯磨」。

  7 有人认为这只是马哈咖沙巴等上座们的意见。然而,这的确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佛陀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这项原则。(D.16 / A.7.3.3 / Pr.565)

  8 韦沙离城 (Vesàl

  ):意为广严城。位于恒河中游北岸,为西元前六世纪时瓦基国(Vajj

  ,跋耆国)的都城。古音译作毗舍离、吠舍厘等。

  9 阿首咖王:巴利语Asoka的音译,又作阿育王,阿输迦王,无忧王,西元前272-前232年在位。

  10 据考证,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部的佛统(Nagara pa

  hama)一带蒙族人(Mon)居住的地区。

  11 狮子国:又称狮子洲、兰卡岛、楞伽岛(La

  ka),即今斯里兰卡。

  12 瓦萨:巴利语vassa的音译,即戒龄,僧龄。比库每度过一年一度的雨季安居,其戒龄则增加一岁。因雨季安居的巴利语为vassa,故比库度过了几个雨安居,则计算多少个瓦萨。

  13 佛陀入灭之后,则以菩提树、舍利塔或佛像来代表佛陀。

  14 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

  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汉传佛教依梵语÷ràma

  eraka讹略为「沙弥」。

  15 从1953年至2003年为至的五十年间,缅甸已经出现九位能够背诵巴利三藏圣典的三藏持者 (Tipi

  akadhara),现在有四位已经去世。

  16 南传上座部佛教似乎并不注重历代祖师大德的论著。

  17 因受到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上座部佛教的古老传统在近百年来也开始面临着挑战。如有些受西式教育者开始怀疑甚至否定代表上座部佛教传统的阿毗达摩以及三藏义注,有些人鼓吹恢复业已断层的比库尼传承等等。

  18 北传大乘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普遍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并且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已开始流行了末法思想。隋嘉祥吉藏的《法华义疏》卷五中说:「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大正34, p0518a) 又如唐代良贲的《仁王护国经疏》卷下说:「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大正33, p0520)

  …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