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P11

  ..續本文上一頁janànaü),即:色貪(對色界生命之貪)、無色貪(對無色界生命之貪)、我慢、掉舉與無明。

  阿拉漢道智(arahatta-magga¤à

  a)是使心完全從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並直接證悟阿拉漢果之心,它斷除了殘余的有漏與無明漏,而使阿拉漢聖者被稱爲「漏盡者」 (kh

  àsava)。同時,阿拉漢道智也斷除了剩余的所有不善心所:癡(無明)、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沈與睡眠。

  阿拉漢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阿拉漢聖果。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直譯爲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者。

  諸經律的義注解釋「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1.以已遠離(àrakattà)一切煩惱故爲arahaü;

  2.以已殺煩惱敵故(ar

  naü hatattà)爲arahaü;

  3.以已破輪回之輻故(arànaü hatattà)爲arahaü;

  4.以有資格(arahattà)受資具等供養故爲arahaü;

  5.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àpakara

  e rahàbhàvato)爲arahaü。

  

  聖典中經常如此描述證悟阿拉漢道果的聖者:

  “`Kh

  à jà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 kara

  yaü, nàparaü itthattàyà”ti pajànàti.”

  「他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

  

  阿拉漢聖者已經圓滿地培育了戒定慧叁學、完全地開展了八聖道,所應作者皆已成辦,所應學者皆已圓滿,故阿拉漢又被稱爲「無學」(asekha)。他們已經竭盡了一切作爲生死之因的煩惱,究竟正盡苦邊,在身壞命終之後,將不會再有生死輪回。

  

  在四種出世間聖道每一者之後,聲聞聖弟子通常都會省察道、果與涅槃,前叁種道還會省察已斷與殘余的煩惱,但第四聖道則只有四種,因爲已完全解脫的阿拉漢再無可省察的煩惱。

  

  爲了方便理解,茲把止觀禅法系統中關于叁學、七清淨、十六觀智的修習次第,列于下表,以供參考:

  

  叁學

  七清淨

  十六觀智

  增上戒學

  戒清淨

  (四遍淨戒)

  增上心學

  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

  

  

  

  

  

  

  

  增上慧學

  見清淨

  1.名色識別智

  

  度疑清淨

  2.緣攝受智

  

  道非道智見清淨

  3.思惟智

  4.生滅隨觀智(未成熟)

  

  

  

  

  

  行道智見清淨

  4.生滅隨觀智(成熟)

  5.壞滅隨觀智

  6.怖畏現起智

  7.過患隨觀智

  8.厭離隨觀智

  9.欲解脫智

  10.審察隨觀智

  11.行舍智

  12.隨順智

  

  

  13.種姓智

  (解脫)

  智見清淨

  14.四種出世間道智

  15.四種出世間果智

  (解脫知見)

  

  16.省察智

  叁學、七清淨與十六觀智關系表

  

  如是,依據上座部佛教及其實修傳承,簡單地介紹了上座部佛教的概況及其止觀禅法。

  

   Mahinda Bhikkhu(瑪欣德比庫)

   初稿成于佛曆二五四五年十一月初一日

   修訂于佛曆二五五一年八月初叁日

  

  回向: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主要參考書目

  

  1.《如實知見》 緬甸帕奧禅師講述 弟子合譯

  2.《菩提資糧》 緬甸帕奧禅師講述 弟子合譯

  3.《智慧之光》(第叁版) 緬甸帕奧禅師著 弟子合譯

  4.《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菩提比丘英編 尋法比丘中譯

  5.《清淨道論》 覺音尊者編著 葉均譯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6.《攝阿毗達摩義論》 阿耨樓陀著 葉均譯 中國佛教協會印行

  7.《南傳佛教史》 淨海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8.《神聖與世俗》 宋立道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9. An Introduction to Theravàdasàsana, Sitagu Sayadaw Ashin

  à

  issara, Annual Magazine of the International Theravà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 (1999-2000)

  

  

  

  

  

  

  

  

  

  

  

  

  

  1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

  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衆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衆;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尼。

  2 巴利語與梵語同屬于印歐語系的古印地語。但梵語屬于雅語,巴利語屬于俗語;梵語是貴族語,巴利語是民衆語;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准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聖弟子們的用語。

  在《律藏》中,佛陀曾禁止僧衆們用梵語來統一佛語,但後期的佛徒們明顯違背了佛陀的這一項語言教導。

  3 將馬嘎底語稱爲「巴利語」(pà

  i-bhàsà)應該是在西元五世紀的佛音時代。由于南傳上座部佛教所流傳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母語或本族語,這種只用來學習和記誦佛教聖典而平時很少用來溝通交流的外來語,就幹脆將之稱爲「巴利語」(聖典語)。

  4 棕榈樹:舊譯作多羅樹,屬棕榈科植物,常見于熱帶地區。其莖幹直立,葉片大,呈掌狀深裂,曬幹後可用來製作扇子或蓋屋頂。古代的佛教僧人在其曬幹後的葉片上刻寫經文,古代訛稱爲「貝葉經」。

  5 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巴利語khudda,意爲微細的;anukhuddaka,意爲更微細的;sikkhàpada,意爲學處,即戒律。「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古代也意譯爲小小戒、雜碎戒。根據《彌林達問經》,惡作罪(dukka

  a)爲微細學處,惡說罪(dubbhàsita)爲又微細學處。

   佛陀在臨般涅槃前的所說的這一句話在整部叁藏中是絕無僅有的。佛陀曾無數, 次強調「對于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甚至製定說即使輕視這些學處也將會犯戒:

  「若比庫在誦巴帝摩卡時如此說:『爲什麼要誦這些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呢?那只會導致疑悔、惱害、混亂而已!』誹謗學處者,巴吉帝亞。」(Pc.72)

  義注在解釋「可以舍棄」一詞時說:爲什麼不用肯定語氣「應舍棄」而使用不定語氣呢?因爲世尊預見到馬哈咖沙巴將在第一次結集中將不會舍棄任何學處。《彌林達問經》中解釋世尊之所以說這句話是爲了考驗僧團。

  6 甘馬:巴利語kamma的音譯。原意爲業,行爲;于此指僧團會議。

  漢傳佛教依梵語karma音譯爲「羯磨」。

  7 有人認爲這只是馬哈咖沙巴等上座們的意見。然而,這的確是佛陀的本意,因爲佛陀不止一次地強調過這項原則。(D.16 / A.7.3.3 / Pr.565)

  8 韋沙離城 (Vesàl

  ):意爲廣嚴城。位于恒河中遊北岸,爲西元前六世紀時瓦基國(Vajj

  ,跋耆國)的都城。古音譯作毗舍離、吠舍厘等。

  9 阿首咖王:巴利語Asoka的音譯,又作阿育王,阿輸迦王,無憂王,西元前272-前232年在位。

  10 據考證,金地位于今天緬甸南部的達通(Thaton)至泰國中部的佛統(Nagara pa

  hama)一帶蒙族人(Mon)居住的地區。

  11 獅子國:又稱獅子洲、蘭卡島、楞伽島(La

  ka),即今斯裏蘭卡。

  12 瓦薩:巴利語vassa的音譯,即戒齡,僧齡。比庫每度過一年一度的雨季安居,其戒齡則增加一歲。因雨季安居的巴利語爲vassa,故比庫度過了幾個雨安居,則計算多少個瓦薩。

  13 佛陀入滅之後,則以菩提樹、舍利塔或佛像來代表佛陀。

  14 沙馬內拉:巴利語sàma

  era的音譯。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漢傳佛教依梵語÷ràma

  eraka訛略爲「沙彌」。

  15 從1953年至2003年爲至的五十年間,緬甸已經出現九位能夠背誦巴利叁藏聖典的叁藏持者 (Tipi

  akadhara),現在有四位已經去世。

  16 南傳上座部佛教似乎並不注重曆代祖師大德的論著。

  17 因受到西方思維模式的影響,上座部佛教的古老傳統在近百年來也開始面臨著挑戰。如有些受西式教育者開始懷疑甚至否定代表上座部佛教傳統的阿毗達摩以及叁藏義注,有些人鼓吹恢複業已斷層的比庫尼傳承等等。

  18 北傳大乘佛教,包括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普遍認爲現在是末法時期,並且早在南北朝、隋唐時期就已開始流行了末法思想。隋嘉祥吉藏的《法華義疏》卷五中說:「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複微末,謂末法時。」(大正34, p0518a) 又如唐代良贲的《仁王護國經疏》卷下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爲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爲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爲末法。」(大正33, p0520)

  …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