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P10

  ..续本文上一页的生灭。从「坏灭随观智」开始,禅修者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其坏灭,观智成熟时,将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此时,禅修者在观照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之同时,也必须修习「反观」(pa

  ivipassanà),即观照称为「智」(¤à

  a)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禅修者如此观照所有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会看到没有任何东西可执取的诸行法之过患,并因此对它们感到厌离,内心之中自然会产生从它们当中获得解脱的愿望,寻求唯一的无为法——涅槃。

  如果禅修者在过去生中累积了足够的巴拉密,而在今生又足够精进地修行观业处,当观智成熟时,就能够证悟以涅槃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此时,禅修者将发现所有的行法止息了,而内心却能完全地觉知寂界涅槃,获得四圣谛的真实智慧,现法亲证涅槃。

  

  如果对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感兴趣的禅修者,应当阅读巴利三藏圣典及《清净道论》、《摄阿毗达摩义论》等,也可以阅读缅甸帕奥禅师讲述的《智慧之光》、《如实知见》、《去尘除垢》、《菩提资粮》、《正念之道》、《显正法藏》等止观禅法的指导书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就应该直接去实践并亲自体证。

  

  四、断烦恼与证道果

  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导致生死诸苦之因是烦恼,有烦恼就必定有生死诸苦,这是世间之因果。要出离生死就必须断除烦恼,通过修习戒定慧,在证悟圣道时则可以断除烦恼,这是出世间之因果。世间之因果属于苦圣谛与集圣谛,出世间之因果属于灭圣谛与道圣谛。

  修行戒定慧,或者说修行止观可以断除烦恼。然而,烦恼是在哪个阶段被断除的呢?断除哪些烦恼呢?又是如何地断除呢?为什么能断除呢?下面将依据上座部佛法对此进行解释。

  烦恼的根本有三种,即:贪、瞋、痴。若再细分,又可分为「十结」(dasa saüyojanàni),即: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掉举结、无明结。此「十结」将分别在四种出世间圣道中被断除,而阿拉汉圣道则能断除一切烦恼。

  在修行观业处时,依据修习世间慧乃至出世间慧而次第成就的观智可分为十六种,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

  道智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入流道智、一来道智、不来道智与阿拉汉道智。

  所有的道智皆执行与四圣谛有关的四种作用,即:

  1、遍知苦:如实知见五取蕴;

  2、断除苦之因:道智能断除(减弱)相应的烦恼;

  3、证悟涅槃(苦之灭):道智取涅槃为所缘;

  4、开展圣道:道心中同时具足八支圣道。

  

   1、入流道智

  当禅修者观照一切诸行无常、苦、无我的世间观智成熟时,即生起一刹那缘取涅槃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 (gotrabh

   citta),超越凡夫种姓,而达到圣者种姓。此后即刻生起一刹那的入流道心。

  入流道心 (sotàpatti maggacitta)又称为入流道智、初道智。入流,巴利语sotàpanna36,又作至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入流道智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àya di

  hi,又作萨迦耶见,身见,我见,邪见);

  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s

  labbattaparàmàsa);

  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vichikicchà)。

  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入流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入流圣果。对于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于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于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余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所以,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

  

  ti

  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 avinipàta- 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

  o”ti.

  

  「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

  

  入流圣者已经断除了邪见,他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造作诸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之类的恶行,即使是在梦中,他们也不会再造作此类的恶业,因为他们已经根除了造作这些恶业的潜伏性烦恼。守持五戒是证悟入流圣果以上的声闻圣弟子们的行为素质。同时,他们对佛陀、正法与僧伽具有坚定不移的清净信心,戒行圣洁(四种不坏净),深信缘起,深信因果,并如实知见四圣谛,亲证涅槃,成为出世间圣者。

  

  入流圣者根据投生的次数又可分为三种,即:最多七次者(sattakkhattuparama)、家家者(kola

  kola)和一种子(ekab

  j

  )者。

  在《人施设论》中说:

  「哪一种人为最多七次者?有一种人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流转轮回于天[界]和人[界]七次后,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最多七次者』。

  哪一种人为家家者?有一种人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流转轮回两或三家37后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家家者』。

  哪一种人为一种子者?有一种人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只投生为人一次后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种子者』。」(Pp.31-33)

  

  2、一来道智

  一来道智并不能断除任何「结」,但却能减弱较粗的欲贪(对欲乐之贪求)与瞋恚。

  一来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一来圣果。一来,巴利语 sakadàgàmin38,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

  

  在《人施设论》中说:

  

  Katamo ca puggalo sakadàgàm

   Idhekacco puggalo ti

  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ràgadosamohànaü tanuttà sakadàgàm

   hoti, sakideva imaü lokaü àgantvà dukkhassantaü karoti

   ayaü vuccati puggalo `sakadàgàm

  ”.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来』。」(Pp.34)

  

  一来圣者初道时已断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于今又减弱了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

  对于「只来此世间一次」(sakideva imaü lokaü àgantvà),《中部·若希望经》的义注解释为「只来此人界结生一次。」(ekavàraüyeva imaü manussalokaü pa

  isandhivasena àgantvà) (M.A.1.67)

  

  该经注和《人施设论》注又提到有五种一来者:

  1. 有一种在此人界证得一来果后,即在此人界般涅槃。但这种人并不在「回来一次」之列。

  2. 有一种在此人界证得一来果后生于天界,并在其处般涅槃。

  3. 有一种在天界证得一来果后,在其处般涅槃。

  4. 有一种在天界证得一来果后,再生于此人界才般涅槃。

  5. 有一种在此人界证得一来果后生于天界,在天界命终后再生于此人界才般涅槃。

  一种子者和第五种一来的差别在于:一种子者只有一次结生,但这种一来还有两次结生。《人施设论》注认为只有这第五种一来才属于真正的「一来」,因为他还要再回来此人界结生一次。(Pp.A.34)

  

  3、不来道智

  不来道智能断除欲贪与瞋恚二结。

  不来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不来圣果。不来,巴利语anàgàmin39,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来圣者:

  

  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opapàtiko hoti, tattha parinibbày

   anàvattidhammo tasmà lokà.

  

  「灭尽五下分结40,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41,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因为此圣道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来圣者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证趣般涅槃。

  

  4、阿拉汉道智

  不来圣者虽然已经断尽了「五下分结」,不再投生于欲界,但却还是被残余的五种极为微细的「上分结」系缚于生死轮回之中。阿拉汉道智能彻底地铲除此「五上分结」(pa¤cannaü uddhambhàgiyànaü saüyo…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