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及它们的五自在。
禅修者的定力将随着修行四种禅那而增强,呼吸逐渐变得愈来愈平静。在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入出息念达到第四禅,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继续修行三十二身分、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无量心(慈心修习、悲心修习、喜心修习、舍心修习)、四护卫业处(慈心修习、佛随念、不净修习、死随念)等其他止业处,也可以转修观业处。
2、四护卫业处
上座部佛教的止业处可分为两类,即:应用业处与一切处业处。应用业处是依禅修者性行差别而修习的各别禅修方法。一切处业处是所有禅修者皆应修行的业处,即四种保护禅修者免除种种危险的护卫业处:佛随念、慈心修习、不净修习与死随念。
1、佛随念 (Buddhànussati):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也可以只忆念佛陀九德中的一项功德如「阿拉汉,阿拉汉」。此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2、慈心修习 (Mettà-Bhàvanà)32:先以自己为对象修习慈心,然后对所敬爱的同性、无爱憎者、怨敌等散播慈爱,直到破除存在于不同类人之间的差异,达到第三禅。再修行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至十方的方式。成就慈心禅那者可获得十一种功德,即:安眠,安寤,不见恶梦,为人爱敬,为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心得迅速等持,容颜光彩,临终不昏迷,若不通达上位(即未证得阿拉汉果)则可以投生到梵天。
3、不净修习 (Asubha-Bhàvanà):有两种不净修习,第一种是思惟三十二身分的不净与厌恶(身至念);第二种为思惟死尸肿胀腐烂的十种不净相(十不净)。修习不净业处能暂时地镇伏贪欲。
4、死随念 (Mara
ànussati):可选择「我必然会死,我必然会死」来专注,思惟自己命根断绝、死亡无法避免,从而生起悚惧感,警策修行。
3、修习止业处之功德
修习止业处属于八圣道的最后三项,也是戒定慧三学之一,在佛陀的教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修习止业处有五种功德,即:
1、 现法乐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乐住处。
2、修观:强而有力的禅那是修习观业处的基础。
3、神通:以禅那为基础可以修成一种乃至五种神通。
4、胜有:证得禅那者死后能投生于梵天界。
5、灭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不来与阿拉汉圣者能入灭等至。
三、观业处
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法(paramattha,胜义法,第一义法)。根据《阿毗达摩》,究竟法有四种,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其中,涅槃属于无为法,并非观智的目标;而心法和心所法合称为名法。名法和色法,亦即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乃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此也称为缘生法、有为法、世间法、行法等。修习观业处,就是如实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如果还未能知见究竟法,就不能修习真正的观业处。为了如实知见究竟名色法以及名色之因,禅修者在修习观业处之前必须先修习:
1.色业处(r
pa kamma
hàna),辨识究竟色法;
2.名业处(nàma kamma
hàna),辨识究竟名法;
3.缘起(pa
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
1、色业处
有两条修习观业处的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先修行止业处达到禅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业处,这类禅修者称为「止行者」(samatha yànika);第二条途径是以四界分别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但尚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业处,这类禅修者称为「纯观行者」 (suddhavipassanà yànika)。然而,无论依循哪一条途径,禅修者在开始修行观业处之前,都应当先修行「四界分别」。
要修行四界分别,首先应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地、水、火、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根据《法聚论》,这十二特相是:
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2.水界:流动、粘结;
3.火界:热、冷;
4.风界:支持、推动。
有系统地熟练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后,再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趋向于近行定。此时,禅修者发现全身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将发现它变得晶莹透明,犹如冰块或玻璃。持续专注于此光中的四界,即能达到近行定。禅修者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即「色聚」(r
pa-kalàpa)。达到此阶段时,称为「心清净」,禅修者可借着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而培育「见清净」。
辨识个别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将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生灭。由于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与功用密集,禅修者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所以还停留在「概念法」33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的境界。更进一步分析四界,直到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随后再逐一地辨识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里诸色聚的四界,分析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基本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34。
在分析了诸色聚里的八种基本色法之后,进而分析个别色聚里的其余色法,如: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性根色等,直到分析了一切种类色聚里的所有色法,并依次辨识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以此来修习「色业处」。之后,即可进而转修「名业处」,也即是辨识名法。
2、名业处
名法可分为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着心生起的「心所」;「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如果禅修者已能达到禅那,那么分析名法可以从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和心所开始。禅修者先进入初禅,出定后辨识初禅的五禅支,直至能够辨识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的心识刹那里的所有三十四种名法。之后再辨识初禅心路过程里其他每一种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能够辨识禅那心路过程名法后,还应以同样的方法系统地辨识眼门、耳门、鼻门等六根门在取相应的颜色、声音、气味(香)等所缘而生起的所有六门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里名法。
在分析了内在的名色法之后,还必须以直接的观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乃至把观照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宇宙。如此辨识内外的名色法时,能够暂时断除「有身见」,因为当时不见有众生、男人、女人等等,只不过是名与色而已。于是证得了「名色识别智」。因为这个阶段暂时地镇伏了执取有所谓「我」、「人」、「有情」等的邪见,故称为「见清净」。
3、缘起
此后,禅修者应进而修习缘起,即分析名色法之因。由于令禅修者获得此生的因是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业,所以必须照见自己过去世的名色法。禅修者需要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之后再辨识在这三世之间因与果的关系。
禅修者可以先培育定力,然后把智导向过去,渐次地观察自己过去的名色法:一天前、两天前、三天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直到今生结生(入胎)时的那一刹那。然后再以智慧之光照向过去,禅修者将会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35。该目标将是业(kamma)、业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如果找到了该目标,就肯定能够找到作为今生果报五蕴之因的行与业有,以及围绕着该行与业的无明、爱和取。辨识前一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这五因,造成今世的结生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这五果,以此方式来观照前世与今生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后,以同样的方式逐渐地向过去辨识以前的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如此尽能力辨识过去多世。
借着辨识过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观智的力量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一直辨识到证悟阿拉汉果以及般涅槃之时。那时,禅修者能辨识到因为无明灭所以色法灭等等。能用这种方法辨识缘起后,也应继续学习佛经与注疏中教导的其他辨识缘起的方法。此时,禅修者能暂时断除断见、常见、无因见、无作见等邪见,亦能断除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的疑惑,证得「缘摄受智」,达到「度疑清净」。
4、观业处
在分析究竟名色法与缘起之后,应进而修习观业处,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因为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名色法与缘起,所以在还不能够辨识它们之前就修观并不能算是修习真正的观业处。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觉照。将行法分为——两组:名与色;五组:五蕴;十二组:十二处;十八组:十八界;十二组:十二缘起支。于此阶段,禅修者必须逐一观照每组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智观照一切行法的生灭本质为「无常」,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本质为「苦」,没有永恒不坏灭的实质或我为「无我」。
在「生灭随观智」阶段,禅修者必须观照一切名色法直至它们的当下刹那(kha
a paccuppanna),并很清楚地观照到它们极其迅速…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