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P9

  ..續本文上一頁以及它們的五自在。

  禅修者的定力將隨著修行四種禅那而增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在進入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禅,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禅定産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繼續修行叁十二身分、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無量心(慈心修習、悲心修習、喜心修習、舍心修習)、四護衛業處(慈心修習、佛隨念、不淨修習、死隨念)等其他止業處,也可以轉修觀業處。

  

  2、四護衛業處

  上座部佛教的止業處可分爲兩類,即:應用業處與一切處業處。應用業處是依禅修者性行差別而修習的各別禅修方法。一切處業處是所有禅修者皆應修行的業處,即四種保護禅修者免除種種危險的護衛業處:佛隨念、慈心修習、不淨修習與死隨念。

  1、佛隨念 (Buddhànussati):思惟佛陀的九種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全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也可以只憶念佛陀九德中的一項功德如「阿拉漢,阿拉漢」。此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不能證得安止。

  2、慈心修習 (Mettà-Bhàvanà)32:先以自己爲對象修習慈心,然後對所敬愛的同性、無愛憎者、怨敵等散播慈愛,直到破除存在于不同類人之間的差異,達到第叁禅。再修行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愛至十方的方式。成就慈心禅那者可獲得十一種功德,即:安眠,安寤,不見惡夢,爲人愛敬,爲非人愛敬,諸天守護,不爲火燒或中毒或刀傷,心得迅速等持,容顔光彩,臨終不昏迷,若不通達上位(即未證得阿拉漢果)則可以投生到梵天。

  3、不淨修習 (Asubha-Bhàvanà):有兩種不淨修習,第一種是思惟叁十二身分的不淨與厭惡(身至念);第二種爲思惟死屍腫脹腐爛的十種不淨相(十不淨)。修習不淨業處能暫時地鎮伏貪欲。

  4、死隨念 (Mara

  ànussati):可選擇「我必然會死,我必然會死」來專注,思惟自己命根斷絕、死亡無法避免,從而生起悚懼感,警策修行。

  

  3、修習止業處之功德

  修習止業處屬于八聖道的最後叁項,也是戒定慧叁學之一,在佛陀的教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修習止業處有五種功德,即:

  1、 現法樂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樂住處。

  2、修觀:強而有力的禅那是修習觀業處的基礎。

  3、神通:以禅那爲基礎可以修成一種乃至五種神通。

  4、勝有:證得禅那者死後能投生于梵天界。

  5、滅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不來與阿拉漢聖者能入滅等至。

  

  叁、觀業處

  觀業處的所緣必須是究竟法(paramattha,勝義法,第一義法)。根據《阿毗達摩》,究竟法有四種,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其中,涅槃屬于無爲法,並非觀智的目標;而心法和心所法合稱爲名法。名法和色法,亦即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乃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因此也稱爲緣生法、有爲法、世間法、行法等。修習觀業處,就是如實地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如果還未能知見究竟法,就不能修習真正的觀業處。爲了如實知見究竟名色法以及名色之因,禅修者在修習觀業處之前必須先修習:

  1.色業處(r

  pa kamma

  hàna),辨識究竟色法;

  2.名業處(nàma kamma

  hàna),辨識究竟名法;

  3.緣起(pa

  iccasamuppàda),透視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名色法之間的因果關系。

  

   1、色業處

   有兩條修習觀業處的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先修行止業處達到禅那,然後進一步修行觀業處,這類禅修者稱爲「止行者」(samatha yànika);第二條途徑是以四界分別培育專注力達到近行定,但尚未達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觀業處,這類禅修者稱爲「純觀行者」 (suddhavipassanà yànika)。然而,無論依循哪一條途徑,禅修者在開始修行觀業處之前,都應當先修行「四界分別」。

   要修行四界分別,首先應逐一地在全身辨識地、水、火、風四界的十二種特相。根據《法聚論》,這十二特相是:

   1.地界:硬、粗、重,軟、滑、輕;

   2.水界:流動、粘結;

   3.火界:熱、冷;

   4.風界:支持、推動。

   有系統地熟練辨識全身的十二種特相後,再辨識它們爲地、水、火、風,使心平靜及獲得定力。繼續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並趨向于近行定。此時,禅修者發現全身呈現爲一團白色物體。繼續辨識白色物體中的四界,將發現它變得晶瑩透明,猶如冰塊或玻璃。持續專注于此光中的四界,即能達到近行定。禅修者將發現透明體粉碎成許多微粒即「色聚」(r

  pa-kalàpa)。達到此階段時,稱爲「心清淨」,禅修者可借著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而培育「見清淨」。

   辨識個別色聚裏的地、水、火、風四界,將發現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生滅。由于還未破除叁種密集,即:相續密集、組合密集與功用密集,禅修者還看到色聚是有體積的微小粒子,所以還停留在「概念法」33的領域,尚未達到究竟法的境界。更進一步分析四界,直到能在單獨一粒色聚中見到四界。隨後再逐一地辨識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心所依處裏諸色聚的四界,分析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種基本色法,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與食素34。

   在分析了諸色聚裏的八種基本色法之後,進而分析個別色聚裏的其余色法,如: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心所依處色、命根色、性根色等,直到分析了一切種類色聚裏的所有色法,並依次辨識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裏的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以此來修習「色業處」。之後,即可進而轉修「名業處」,也即是辨識名法。

  

   2、名業處

   名法可分爲能認知對象的「心」與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心」可以分爲八十九種,「心所」可以分爲五十二種。如果禅修者已能達到禅那,那麼分析名法可以從辨識與禅那相應的心和心所開始。禅修者先進入初禅,出定後辨識初禅的五禅支,直至能夠辨識在每一個初禅速行心的心識刹那裏的所有叁十四種名法。之後再辨識初禅心路過程裏其他每一種心識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能夠辨識禅那心路過程名法後,還應以同樣的方法系統地辨識眼門、耳門、鼻門等六根門在取相應的顔色、聲音、氣味(香)等所緣而生起的所有六門善與不善速行心路過程裏名法。

   在分析了內在的名色法之後,還必須以直接的觀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乃至把觀照的範圍逐漸擴大至整個宇宙。如此辨識內外的名色法時,能夠暫時斷除「有身見」,因爲當時不見有衆生、男人、女人等等,只不過是名與色而已。于是證得了「名色識別智」。因爲這個階段暫時地鎮伏了執取有所謂「我」、「人」、「有情」等的邪見,故稱爲「見清淨」。

  

   3、緣起

  此後,禅修者應進而修習緣起,即分析名色法之因。由于令禅修者獲得此生的因是前一世臨死時成熟的業,所以必須照見自己過去世的名色法。禅修者需要辨識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之後再辨識在這叁世之間因與果的關系。

  禅修者可以先培育定力,然後把智導向過去,漸次地觀察自己過去的名色法:一天前、兩天前、叁天前、一個月前、兩個月前、叁個月前、一年前、兩年前、叁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叁十年前……直到今生結生(入胎)時的那一刹那。然後再以智慧之光照向過去,禅修者將會見到前一世臨死時的名色法,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35。該目標將是業(kamma)、業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叁者之一。如果找到了該目標,就肯定能夠找到作爲今生果報五蘊之因的行與業有,以及圍繞著該行與業的無明、愛和取。辨識前一世的無明、愛、取、行與業這五因,造成今世的結生識、名色、六處、觸與受這五果,以此方式來觀照前世與今生名色法之間的因果關系。此後,以同樣的方式逐漸地向過去辨識以前的第二世、第叁世、第四世……。如此盡能力辨識過去多世。

  借著辨識過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觀智的力量後,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辨識未來世的因果,一直辨識到證悟阿拉漢果以及般涅槃之時。那時,禅修者能辨識到因爲無明滅所以色法滅等等。能用這種方法辨識緣起後,也應繼續學習佛經與注疏中教導的其他辨識緣起的方法。此時,禅修者能暫時斷除斷見、常見、無因見、無作見等邪見,亦能斷除對過去、現在與未來世的疑惑,證得「緣攝受智」,達到「度疑清淨」。

  

   4、觀業處

  在分析究竟名色法與緣起之後,應進而修習觀業處,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因爲觀業處的所緣必須是究竟名色法與緣起,所以在還不能夠辨識它們之前就修觀並不能算是修習真正的觀業處。

  第叁種觀智是「思惟智」,培育這種觀智需要將行法以分組的方式進行覺照。將行法分爲——兩組:名與色;五組:五蘊;十二組:十二處;十八組:十八界;十二組:十二緣起支。于此階段,禅修者必須逐一觀照每組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以智觀照一切行法的生滅本質爲「無常」,不斷受到生滅壓迫的本質爲「苦」,沒有永恒不壞滅的實質或我爲「無我」。

   在「生滅隨觀智」階段,禅修者必須觀照一切名色法直至它們的當下刹那(kha

  a paccuppanna),並很清楚地觀照到它們極其迅速…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