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P4

  ..續本文上一頁自說》、《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在緬甸,則再加上《彌林達問經》(Milindapa¤ha)、《導論》和《藏釋》,成爲十八部。

  

   3、《論藏》(Abhidhamma-pi

  aka),乃對世尊教法要義的精確及系統的分類與诠釋。

   阿毗(abhi)的意爲上等的、殊勝的、卓越的。達摩(dhamma)的意思是法。法有很多種意思,有時候指一切,例如說一切諸法;有時候指有爲法,例如說諸法由因生;有時指法所緣、法界、法處、善法、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場合,表達的意思也不同。在這裏,法的意思是指究竟真實的教法,特別是指佛陀所教導的教法。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一共有七部,稱爲上座部七論或者南傳七論,它們依次是:《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

  ⑴.《法集論》,或稱《法聚論》(Dhamma- sa

  ga

  )。dhmma是法,sa

  ga

  是聚集、集合在一起。

  ⑵.《分別論》(Vidha

  ga)。vidha

  ga的意思是分別、分析。在這部論裏,把蘊、處、界、根、谛等法義分爲經分別(Suttanta-bhàjaniya)、論分別(Abhidhamma- bhàjaniya)和問分(Pa¤hapucchà)叁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的內容列出來討論,然後又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複抉擇。

  ⑶.《界論》(Dhàtukathà)

  ⑷.《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

  atti是概念。這部論主要討論不同種類的人。

  ⑸.《論事》(Kathàvatthu)。這一部《論事》是在第叁次結集的時候由摩嘎離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目的是批駁當時流行于阿首咖王時期混入僧團的那些外道的邪見。

  ⑹.《雙論》(Yamaka)。《雙論》的目的是爲了解除種種術語名相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正確的用法。因爲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對的方式來討論,比如說:「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屬于善法?」以這種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爲《雙論》。

  ⑺.《發趣論》(Pa

  hàna)。此論在《論藏》裏是最重要的一部論。在傳統上稱它爲《大論》(Mahàpakara

  a)。此論跟前面的六部論稍微有點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諸法的名相,這一部論則用二十四緣的方法貫串一切諸法。緣的意思就是關系,把前面所講的諸法都貫串在一起。如果把前面這幾部論所講的諸法比喻爲珠寶,而這部《發趣論》就是用二十四緣這一條金線把全部珠寶串在一起,所以它的價值和意義就可貴在這裏。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把這部論視爲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證明。因爲這部論非常複雜,必須先通透前面的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于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裏所講到的諸法整理、統合起來。

  

  除了律、經、論叁藏之外,上座部佛教尚保存有內容非常豐富的叁藏義注與複注,以及許多重要的藏外典籍,如《島史》(D

  pa-vaüsa)、《大史》(Mahà-vaüsa)、《小史》(C

  a-vaüsa)、《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入阿毗達磨論》(Abhidhammàvatàra)、《攝阿毗達磨義論》(Abhidhammattha-sa

  gaha)等。

  

  四、上座部佛教之特點

  1.以佛法僧爲信仰中心

  在上座部佛教地區,無論出家僧人還是在家信徒,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對佛法僧叁寶的信仰和崇敬,菩提樹、佛塔、佛像、經書在人們心目中是神聖的,身披棕褐色袈裟的僧人社會地位是崇高的。

   佛陀乃是明行具足的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人天導師、一切知者。正法乃是世尊所善說,能導向涅槃,智者通過禅修能于現世中親自證知。僧伽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行道者、正當行道者,是依照世尊所教導的正法、律隨順修行的聲聞聖弟子,即證悟四種聖道與四種聖果的聲聞弟子,是值得供養、布施、恭敬、尊重的世間無上福田。

  根據上座部佛法,我們現在的教法是由苟答馬佛陀(Buddha Gotama,喬答摩佛),也即釋迦牟尼(Sakya- muni)所證悟並開示宣說出來的。所以,現在凡是修學正法、律的弟子,無不以苟答馬佛陀爲本師。我們現在所處的教法時期是苟答馬佛陀的教法時期,現在的世界亦是苟答馬佛陀的教化區。所謂「二佛不並化」,在一個世界中的某一段極漫長的時期內,唯有一位佛陀出現于世間並教化衆生。如果說在一個世間有兩尊或多尊佛陀出現,或者說在某一尊佛的教化時期有其他的佛陀出現,那是絕不可能的事。所以,上座部佛教所提到的佛陀是專指苟答馬佛陀。

  舉例而言,佛陀在世時,有許多聽衆在聽聞佛陀說法之後生起信心,表示願意皈依佛法僧時,常如是誦言:

   “Esàhaü Bhavantaü Gotamaü sara

  aü gacchàmi, Dhamma¤ca Bhikkhusa

  gha¤ca. Upàsakaü maü Bhavaü Gotamo dhàretu, ajjatagge pà

  upetaü sara

  aü gataü.”

  「我今皈依尊師苟答馬、法以及比庫僧。願尊師苟答馬憶持我爲近事男,從今天起乃至命終我行皈依。」

  

  因此,上座部佛教所禮敬、所皈依的佛陀是指世尊苟答馬。

  當然,上座部佛教認爲在苟答馬佛陀之前還有許多位佛陀曾經出現于世間,其中包括經常提到的六位過去佛陀,他們依次是:維巴西佛(Vipass

  )、西奇佛(Sikhi)、韋沙菩佛(Vessabhu)、咖古叁塔佛(Kakusandha)、果那嘎馬那佛(Konàgamana)、咖沙巴佛(Kassapa),他們與現在的苟答馬佛並稱爲「過去七佛」。除此之外,過去與未來皆有無量無數的佛陀出世。不過,每一位佛陀所覺悟的法皆是相同的,而且每一位佛陀所宣說的教法也是相同的,皆宣說四聖谛、緣起法、八聖道,皆教導戒定慧,教導止觀禅修。在教法方面,因爲諸佛所宣說之法皆是相同的,所以,禮敬一位佛陀之法即是禮敬一切諸佛之法。

  根據上座部佛教,僧伽可以分爲勝義僧 (paramattha-sa

  gha)和世俗僧 (sammuti-sa

  gha)兩種。勝義僧又稱爲聖者僧,乃是指證悟道果的聖弟子,亦即「四雙八輩」的世尊聲聞僧(Bhagavata sàvakasa

  gha);而世俗僧則是指已受具足戒、身披佛製袈裟、現出家沙門相的比庫、比庫尼僧。在上座部教區,對于嚴守戒律、精通叁藏、德高望重的比庫,能夠得到廣大僧俗弟子的尊重。

  除了佛法僧叁寶以外,上座部佛教弟子並不皈依、敬事諸天、神鬼。作爲一位上座部比庫,他甚至不用向一位天神合掌禮敬,哪怕這位天神是一位已經證悟聖果的護法天神。根據戒律,比庫只應禮敬佛陀13以及先受具足戒的上座比庫。上座部比庫可以接受諸天、婆羅門、在家人的恭敬、禮拜、供養,當然也包括國王在內。在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等上座部佛教國家,國王或總統、首相見了有德的長老比庫,也會行五體投地禮,因爲比庫是佛法僧叁寶的代表,是住持正法的代表。

  

  2 以律經論爲教法根本

  在《增支部·一集》中,佛陀說:

  「諸比庫,凡比庫將非法說爲法者,諸比庫,這些比庫的行爲,將導致衆人無益,導致衆人無樂,導致衆人無利,給天與人帶來損害和痛苦。諸比庫,這些比庫將生起許多非福,他們還能使此正法隱沒。

  諸比庫,凡比庫將法說爲非法者,諸比庫,這些比庫的行爲,將導致衆人無益,導致衆人無樂,導致衆人無利,給天與人帶來損害和痛苦。諸比庫,這些比庫將生起許多非福,他們還能使此正法隱沒。

   諸比庫,凡比庫將非律說爲律……

   律說爲非律……

   非如來所說、所言,說爲如來所說、所言……

  如來所說、所言,說爲非如來所說、所言……

   非如來所行,說爲如來所行……

   如來所行,說爲非如來所行……

   非如來所製,說爲如來所製……

  將如來所製,說爲非如來所製者,諸比庫,這些比庫的行爲,將導致衆人無益,導致衆人無樂,導致衆人無利,給天與人帶來損害和痛苦。諸比庫,這些比庫將生起許多非福,他們還能使此正法隱沒。」

  接著又說:

  「諸比庫,凡比庫將非法說爲非法者,諸比庫,這些比庫的行爲,將爲衆人帶來利益,爲衆人帶來快樂,爲衆人帶來福祉,爲天與人帶來利益和快樂。諸比庫,這些比庫能生起許多福德,他們還能使此正法住立。」

  對于法說爲法、非律說爲非律、律說爲律等,亦是如此。

  如果佛弟子打著所謂圓融、慈悲、方便、適應、發展等借口,「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律說非律,非律說律;佛說說爲非佛說,非佛說說爲佛說」,篡改佛法,這是導致聖教衰敗、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說、所教,「法說爲法,非法說爲非法;律說爲律,非律說爲非律;佛說說爲佛說,非佛說說爲非佛說」,如此才能給人天帶來真正的利益,給衆生增加真正的福樂,使佛陀的正法長住世間。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來判別與驗證佛法的真僞呢?在《大般涅槃經》中,世…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