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信仰,但都未形成强大的宗教势力或系统的学说。当佛法以一种高度严密完整的思想体系传到兰卡岛时,很快就被兰卡人民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以上座部佛教为主体的新哈勒文化。
佛灭三百年,上座部佛教由受到正式传统教育的马兴德等上座长老们传入斯里兰卡,很快被兰卡人民完整地接受。此后,兰卡的上座部大寺派比库们又以维护佛陀正法、律的纯洁自居,排斥各种后起的佛教思想学说,使得上座部佛教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仍然保持了到目前为止最接近于佛陀时代的经典、教法、禅修、生活方式等。
为了维护佛陀正法、律的纯洁性与正统性,这一学派始终都保持着严格、谨慎的态度,因此称为「上座部」。正如律的复注《去除疑惑》(Vimativinodan
-
kà)中说:
`Sabbaü Theravàdan”ti dve sa
g
tiyo àru
hà pà
i. Sà hi Mahàsa
ghikàdibhinnaladdhikàhi vivecetuü Theravàdo”ti vuttà. Aya¤hi vibhajjavàdo Mahàkassapattheràd
hi asa
karato rakkhito àn
to càti Thervàdo”ti vuccati. ”
「所有的上座之说是指收录于两次结集的圣典,它不同于大众部等部派主张,故称为『上座部』。又此分别说部是由马哈咖沙巴长老等无混杂地保持下来的,称为『上座部』。」
律的复注《心义灯》(Sàratthad
pan
-
kà)中也说:
`Sà hi Mahàkassapapabhut
naü mahàtherànaü vàdattà Theravàdo”ti vuccati. ”
「它是指由马哈咖沙巴以来的诸大长老之说,故称『上座部』。」
三、上座部佛教经典
1 三藏圣典的结集
第一次结集
佛灭当年,即公元前544年,时间在佛陀入般涅槃之后的三个月,地点在马嘎塔国都城王舍城郊的七叶窟(Sattapa
i guhà),由当时的国王未生怨王(Ajàtasattu)为外护。有500位阿拉汉比库参加,以马哈咖沙巴长老(Mahàkassapa)为主持,由伍巴离尊者与阿难尊者分别诵出律藏和经藏。
根据《律藏》记载,促成这次结集的原因是马哈咖沙巴尊者为了预防非法、非律的蔓延。当在佛陀在古西那喇城(Kusinàrà)入灭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在场,他带着大比库僧团正赶路想见佛陀,结果在半途中得知佛陀已经入灭的消息。那些还没有离欲的比库很伤心,但是有一个名叫苏跋达(Subhadda)老年出家人听到佛陀入灭的消息感到很高兴,说道:“好了,贤友们,你们不要忧愁、不要悲伤,我们已摆脱那个大沙门了,他常使我们起烦恼:“允许你们这样,不允许你们这样。”现在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马哈咖沙巴尊者听了之后,决定在非法兴盛、法衰落之前,非律兴盛、律衰落之前,在非法说者强、法说者弱之前,在非律说者强、律说者弱之前,举行法与律的结集。
到了结集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先征询与会大众的意见:“贤友们,我们首先结集什么?是法还是律呢?”那些比库说:“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律住世时,教法才住!所以我们先结集律。”
于是,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负责诵出《律藏》,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负责诵出《经藏》。结集采用问答的方式,由马哈咖沙巴尊者从第一条“巴拉基咖”开始问起,每条皆以因缘、人、制、随制、犯、不犯而问了《大分别》和《比库尼分别》两部分别,伍巴离尊者则逐一作回答。如是将两部分别、篇章和附随收录编集为律藏,一切皆由大咖沙巴长老问,伍巴离长老回答。问答结束后,五百位阿拉汉再按上述的方法一起合诵结集。
之后,继续由马哈咖沙巴尊者从《长部》的第一经《梵网经》开始问起,逐一问了经藏的五部,并由阿难尊者作回答。五部是指《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其中,《小部》是指除了四部之外的其余佛语。
由于这第一次结集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所以称为“五百结集”(Pa¤casatika sa
g
ti)。又因为在王舍城举行,故称“王舍城结集”。
第二次结集
时间在佛灭100年,即公元前444年,地点在韦沙离城,因韦沙离城的瓦基子比库提出十事,有700位比库参加,以萨拔咖弥大长老(Sabbakàmi Mahàthera)为主持,判定十事为非法,会后又诵出律藏和经藏。
第三次结集
佛灭二百多年,即公元前3世纪,地点在马嘎塔国的都城巴嗒厘子城,由当时的国王阿首咖王为外护。有1000位阿拉汉比库参加,以摩嘎离之子·帝思长老为主持,完整地诵出三藏。
第四次结集
时间在佛灭约450年,约公元前73年,地点在斯里兰卡马答勒镇(Matala, Malaya)的光明寺(Alu-vihàra,
lokavihàra),有500位博学比库参加,以拉奇答大长老(Rakkhita Mahàthera)为主持。本次结集的成果是把历代口口相传的三藏圣典与义注写在棕榈叶上。
第五次结集
时间在佛灭2400年,即公元1871年,地点在缅甸的曼德勒,由当时的国王明东王为外护。有2500位缅甸比库参加,以Jàgaràbhivaüsa mahàthera为主持。本次结集的成果是把一直以来记录在棕榈叶上的三藏圣典刻写在729块大理石上,每块经板为6×3英尺。现在这些石经仍然收藏在曼德勒山脚下,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书。
第六次结集
时间在佛灭2498年,即公元1954年,地点在缅甸首都仰光的世界和平大石窟(Kabàye Mahàpàsàna guha),有2500位来自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寮国、柬埔寨的上座部比库参加,以Nyang Yan Sayadaw Bhaddanta Revata长老为主持,大会由Mahàs
Sayadaw bhanddanta Sobhana为询问者,由三藏持者Mingun Sayadaw Bhan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诵出三藏。
2 巴利语三藏圣典
南传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圣典分别是:
1、《律藏》(Vinaya-pi
aka),乃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
依照缅甸的传统,《律藏》分为五大册。第一册叫《巴拉基咖》、第二册叫《巴吉帝亚》。这两个部分统称为「经分别」(Sutta-vibha
ga),主要是解释比库、比库尼的戒本。这二册偏重在「止持」,即为佛陀所禁止的行为,比如不能杀害动物,不能非时食,不能接受金钱等等。
第三册叫《大品》(Mahàvagga),第四册叫《小品》(Cullavagga)。这两册一共有二十二个篇章。篇章,古代翻译为犍度,偏重在应当作的,比如有人来请求出家时,应该如何让他出家;僧团诵戒要怎样进行;袈裟应当怎样裁剪,怎样缝制,怎样保护;对于钵食,哪些是允许,哪些是不允许的食物;住所应该怎样建造,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行的。这些应当做的叫「作持」,收录在篇章的《大品》与《小品》里面。
第五册叫《附随》(parivàra),相当于附录,一共分为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的戒律内容。
律藏是所有的比库与比库尼都应详细研读并认真遵行的。
2、《经藏》(Sutta-pi
aka),为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经藏》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⑴.《长部》(D
ghanikàya)。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比较长,所以称为《长部》。共收录《梵网经》等34部。
⑵.《中部》(Majjhamanikàya)。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不长不短,中等的,所以称为《中部》。共收录《根本法门经》等152部。
⑶.《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相应的意思是按内容分门别类,比如把佛陀所说的五蕴法编为一相应、六处法编为一相应、界法编为一相应、四圣谛编为一相应、缘起法编为一相应相应等等,所以称为《相应部》。一共有56相应,收录《越渡暴流经》等7762部。。
⑷.《增支部》(A
guttaranikàya)。增(uttara),是增加、更上的意思;a
ga的意思是支、部分、因素。增支的编辑方法有点像法数,将佛陀所讲的跟数目有关的经文汇编在一起。将一法编为一集,将二法编为一集,将三法编为一集。比如说「二法」有止、观,名、色等等。「三法」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因此《增支部》共有十一集,收录《心遍取经》等9557部。
⑸.《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非指篇幅小,或者微不足道,而内容庞杂的意思。《小部》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编进去。比如说《法句》,如果要编在前面四部的话,不知道应该编在哪一部,于是就编在《小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数量是最多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全部都归在《小部》里面。
《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是《小诵》、《法句》、《…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